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倡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死后安葬于洛阳.毛泽东一生对范仲淹肯定有加,称赞范仲淹是“文武双全”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以忠君爱民而受人爱戴,以热爱生活而著称于世.范仲淹对旅游情有独钟,不但自己热衷于旅游活动,而且利用诗文等宣传旅游甚至资助青年学子游学,特别是在其所任地方官期间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即便是在其身后,其遗迹也成为了人们的旅游目的地.范仲淹的这些行为,对宋代旅游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端拱二年(989)8月2日,范仲淹生于徐州,次年,父亲不幸逝世,随母亲改嫁而姓朱.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经过青少年时代的勤耕苦读,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历官广德军司理参军、秘书省校书郎、大理寺丞、太常博士等职,官宦生涯长达三十余年,他是宋初庆历新政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也是当时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的领军人物.著作后人合编为<范仲淹全集>.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经久不衰,百读不厌的传世之作,比如《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让岳阳楼名誉天下,是《岳阳楼记》让范仲淹的“忧乐”观千古传颂。真是美文千古颂,忧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5.
范仲淹有系统的人才理论,又有兴教、育才、举贤的丰富实践。他重视人才,主张在重德的前提下重才,注重经邦济世的实用人才,也注重起用犯过错误的才使之士。他一生始终不渝地倡教兴学、乐育人才,更热衷于荐贤举能,许多活跃在北宋中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军事家,都出自范仲淹门庭,或受过其举荐与诱掖。范仲淹的人才理论与实践,有许多值得我们吸取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经久不衰,百读不厌的传世之作,比如<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让岳阳楼名誉天下,是<岳阳楼记>让范仲淹的"忧乐"观千古传颂.真是美文千古颂,忧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是北宋易学义理派的开创性的重要人物,《易义》是其易学专著。范仲淹《易义》解《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通过分析卦的内外二体关系来解《易》;二,通过卦与卦的对比来解《易》;三,以爻位说来解《易》。其解《易》的宗旨是归结于人事。范仲淹《易义》解《易》所用的方法及其解《易》宗旨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在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有系统的人才理论,又有兴教、育才、举贤的的丰富实践。他重视人才,主张在重德的前提下重才,注重经邦济世的实用人才,也注重起用犯过错误的才俊之士。他一生始终不渝地倡教兴学、乐育人才,更热衷于荐贤举能,许多跃跃在北宋中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军事家,都出自范仲淹门庭,或受过其举荐与诱掖。范仲淹的人才理论与实践,有许多值得我们吸取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景祐朋党事件即是宋仁宗景祐年间,由宰相吕夷简与知开封府范仲淹之间的个人恩怨演变而成的两个士大夫集团间的政治纷争。在朋党事件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于当事人之间的同年关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范仲淹的支持者利用他们之间的同年、同僚关系联合起来反对吕夷简,才导致这场个人恩怨变为朋党行为,从而开启了北宋朋党政治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的吏治思想非常丰富。从官吏的培养选拔到任用、监察、考核,首尾相顾,系统完整。它对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廉政建设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扬州入仕的青年王安石十分崇尚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皇祜二年(1050)秋,他在到临川省亲后返回鄞县途中,专门绕道杭州,拜见了当时担任杭州知州的前辈政治家范仲淹。这是北宋仁宗朝的两位大政治家仅有的一次见面,意义难以估量。这次会面的证据就是相关的三封书启,即《临川先生文集》所载《上范资政先状》、《上杭州范资政启》、《谢范资政启》三文。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论担任官职与否,都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百姓的疾苦。他临终前写的遗书全都是关于治理国家之事的,而对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对待文学的态度较为圆融通达,论文切于实而重于情,提出了文质兼备、宗经复古、范围一气、风格多样等新的文学范式,这对扫清宋初文弊,推动诗文革新运动的开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1046年到达邓州任所,1049年正月调往杭州。三年中,他在邓州创作了70余篇诗文。在他的诗文中,流露出他的三种心态:忠君怜民;重教惜才;旷达洒脱,平和自然。  相似文献   

15.
北宋庆历三、四年(1043——1044年)间,进行了有宋一朝第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史称“庆历新政”(以下称“新政”)。当时年仅三十多岁、风华正茂的欧阳修(1007——1072)是推行“新政”的重要成员,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显示出思想家、政治家的才华。这段历史,可说是他一生中最有光彩的部分。(一)欧阳修登第不久,就和日后主持“新政”的范仲淹(989—1052)建立了友谊。他前期的政治活动、文学活动都受到范仲淹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和欧阳修齐名并称,均被视为北宋“疑经”思潮及”古文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学术分歧和人格差异.事实上,他们在学术上各有传承,治学理念与方法多有不同:范仲淹“祟古”“尊经”,欧阳修“疑传”“疑经”.他们虽皆“有志于当世”,且共同主张“君子有党”论,然范公沉稳持重,强调“师古”,故改革举措往往有“复古”过当之嫌;相对而言,欧公激越慷慨,少受“复古”理念约束,其革新措施更能体现“变通”精神.在诗文创作方面,范仲淹以律赋名家,常醉心于骈辞俪句;欧阳修则不好“四六”,专事“古文”.范、欧二公既能在学术、政事及诗文创作等方面相得益彰,又能保持“君子不苟同”的个性差异,其“同中之异”,无疑体现着“庆历”文化开放多元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入世进取主题中充满着忧患意识乃至于悲剧色彩。忧患意识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甚至形成一种积极的时代风尚。屈原模式和范仲淹精神是入世进取主题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入世进取主题中悲剧色彩的出现 ,具有多方面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鄱阳地区地理环境优越,自宋代以来经济富庶,颜真卿、范仲淹等人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教育。江万里的殉难、理学的盛行使得文人崇尚忠孝节义,元代鄱阳文人辈出,文学创作兴盛。叶氏敦节义、重文学的家族传统与鄱阳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关于晏殊珠玉词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殊,字同叔,江西临川人,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生。他是宋词的先驱者,所作珠玉词,也是宋人流传后世的第一部词集。在他之前,虽有潘阆、寇准、林逋、钱惟演等作词,但后人所辑潘阆逍遥词,只有酒泉子十首,其余的人,皆一至数首。与他并时而生的范仲淹、张先,他们都是晏殊的僚属,范仲淹比晏殊大二岁,虽有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那样苍凉雄劲的词,开后世豪放派的先声,但现代流传的词,不过五首;词名足与匹敌的是张先,比晏殊大一岁,晏殊的词,有一百三十余首,张先的词,  相似文献   

20.
国宝守望者     
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