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左传》、《论语》……《吕氏春秋》等十部文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描写了疑问代词“恶、安、焉”的频率,询问功能,句法功能,时代性和地域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玉林话的代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忠东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22(2):80-83
玉林话是流行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的一种粤语亚方言,本地称为玉林白话。玉林话的代词除了跟广州粤语的部分以外,还有一些别具特点的词和用法。人称代词有几个合音词,“WO、WO、WO、WO”分别是我屋、你屋、巨屋、人屋”的合音,指“我家、你家、他 家、人家”。处于亲称谓的领格地位时,前面三个可以指单数的“我的、你的、他的”。远指代词“兀”比较特殊,跟近指代词“固”一样,可以构成合成代词“兀搦”(那些)、“兀计”(那里)、“兀哝”(那样)。特殊的疑问代 词有“士律”(什么)、“士也”(什么)、“施里”(哪里)、“路伶”(哪里)、“士哝”(怎样)、“施样”、“施样”(怎样)。 相似文献
3.
“所”字结构中的“所”字是个颇具争议的文言虚词.通过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具有指代上的模糊性和句法上的粘附性,“所”字实属具有指代意义的结构助词,而“所”字结构中的“所”是代词的说法与词类的划分标准存在冲突.不同类别“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句法语义具有差异,应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有许多别称词和借代词,本文以“须眉”和“裙钗”为例,分析了别称词与借代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见”的本义、引伸义、假借义和其它意义等方面探讨“见”的种种用法,内容较全面具体,资料较丰富,无论在研究和教学上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郭店楚墓竹简》中271例"其"字进行研究,发现"其"的句法位置灵活,语义功能多样。"其"作为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和定语,而且还可以充当宾语;指示代词主要作定语。作副词主要是语气副词,包括肯定语气、揣测语气、反问语气等。作为虚词主要是助词,出现频率较低。另外"其"字可以和其它成分组成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7.
孙刚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6,(3)
0.1 “无”是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极为频繁的一个否定的动词,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对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与动同“有”相对。《大广益会玉篇》;“无,不有也。?“不有”即“没有”。《广韵》虞韵:“无,有无也。”将“无”与反义词“有”並列来显现“无”的意义。古书中将“无”与“有”作为一对反义动词而相对使用的情况更是常见。如:《老子道德经》上篇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卫灵公》:“子曰:‘真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至清列淇《助字辨路》仍把“无”释作“有之反也。”(见卷一“无”字条) 相似文献
8.
借虽然没有新增文字形体,却使一个原无字形可表达的语词固定地有了一个书写符号。从文字记录语词的原则来说,它是一种造字法。假借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许慎《说文》对“假借”的定义,“本无其字”指的就是客观造字要求。“依声托事”则是为语词寻求书写符号的主观认知过程。假借字的含义,与其本义可以有联系,但关键在“依声”。假借字的使用,既突破固有的象形表意的方法,解决了语词字符的文化交流需要,也节制了字符的数量膨胀,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音的新途径。在汉字发展史上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定中关系"、"状中关系"与"动补关系"三个方面对古汉语以偏位成分代替偏正结构的兼代现象进行论述,并对传统的"活用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0.
张蕾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6):104-106
英语的word与汉语的字和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概念,我们经常把英语的word翻译成汉语的字或是词。但是英语的word和汉语的字和词是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呢?我们发现,英语的word和汉语的字与词在各自语言系统中的地位、性质、作用和语法功能等都是截然不同的。英语的word既不等同于汉语的字,也不等同于词。事实上,英语的word在汉语中没有确切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11.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5)
原初是为指代词的观点,是系词来源的代词说的重要依据。原初是的指代词观面临诸多相反证据。首先,不可能以科学方法求得,只可能因错误推论间接得出。其次,汉代学者训释上古经典,遇是则照录,决不以此释是。再次,《尔雅》《说文》明示是、此的对立。各种迹象显示,原初是与今天指代词模式相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翔实的材料和充分的道理,论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之妙,指出这个“闹”字,并不是“吵闹”,“打闹”,“争闹有声”,而是“热闹”,欢腾活跃的“闹”,它不仅表现了花的绚烂繁盛,而且表现了春意的浓郁和春天蕴含的勃勃生机。它所揭示的是春之神,春之魂,而不单单是春的外在形态。 相似文献
13.
14.
罗维明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5(1):49-52
兼词“诸”本来就此相当于“之于”,因此“诸”字后面不能再跟介词“于”。典型古文从未出现“诸”、“于”连用的句式,因而“公诸于世”之类的用法无疑属于谬误的仿古。这种谬误仿古未语言学家认可,在社会上也没产生较大影响,不具备的定俗成的条件。对语言使用上的不规范现象,不应听之任之,顺其自然,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那些生命方程、流传面广的谬误仿古和一些本来不规范但已约定俗成的用语,应当予以认可;而对那些既不合文法、事理,又不通俗生动的错误用语,在它们还未形成气候之时,则应正本清源,进行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15.
“字本位”观与汉字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建文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79-84
汉语教学通常强调言文并重,然而与其他教学要素相比,汉字教学从研究到教学一直都处于滞后状态。“字本位”观把汉字当做是书面汉语的基本单位,紧扣汉字的表意性特点,从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着眼来理解词的意义与读音,强调汉字的理据性,以字带动词的学习,重视汉字书写的训练。这样,汉字的形、音、义就能完整地呈现于学习者的脑海中,并由此而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6.
汉语教学通常强调言文并重,然而与其他教学要素相比,汉字教学从研究到教学一直都处于滞后状态。“字本位”观把汉字当做是书面汉语的基本单位,紧扣汉字的表意性特点,从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着眼来理解词的意义与读音,强调汉字的理据性,以字带动词的学习,重视汉字书写的训练。这样,汉字的形、音、义就能完整地呈现于学习者的脑海中,并由此而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7.
由“呆”字的读音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庆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5,(1)
1985年,国家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往异读词的注音方式和发音方法,都应当依照该表实施.遗憾的是,《审音表》并未得到出版部门应有的关注,各类词书注音标准不统一,给学校教学和社会交流带来不便. 相似文献
18.
周朋升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95-98
“莫”字在《史记》中共使用407例,其中其他用法43例,而对另外的364例,根据“莫”字的语法功能和所在句子是否有副词、是否有先行词,分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和否定副词两类,确定出前者为322例(占总数的88.5%),后者为42例(占总数的13.5%),二者的界限往往不太好把握,必须经过细致的分析才能确定其词性。与先秦时文献相比,“莫”字作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与作否定副词的用例比略高一些,但总体的比例关系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67-69
尝试体态标记词“看”作助词经常出现在重叠动词后,但有时也可用在“VO看”“VC看”等形式中,这是因为动作的尝试性经常表现在动作的重复进行,但尝试也有一次成功的情况。尝试体态标记词“看”来源于连谓结构中充当连谓后项的实义动词“看”句子中心地位的丧失。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的“是”,在汉民族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演变着。上古时,汉语“是”只作代词,不作判断词:“是”作主语;“是”作宾语;“是”复指前置宾语。先秦时,有些“是”很像判断词,但仍是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东汉时,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成的,且代替了先秦“……者……也”判断句句型。“是”作判断词后,衍生出一系列修辞作用。汉语“是”的代词、判断词、修辞三作用,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