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合成了邻菲咯啉.L-α-苯丙氨酸合铜三元配合物[Cu(phen)(-Lphe)(0.5 EtOH)]ClO4,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晶胞参数:a=0.584 92(2)nm,b=2.038 04(5)nm,c=0.966 68(3)nm,α=90°,β=94.276(2)°,γ=90°,V=1.149 16(6)nm3,Z=2,Mr=529.90,Dc=1.531 Mg/m3,F(000)=543,μ=1.113 mm-1,S=1.045,R1=0.047 7,wR2=0.130 8. 相似文献
2.
通过Cu(ClO4)2与己二酸(adipate)和邻菲咯啉(phen)在甲醇-水溶剂中反应得到了一个双核配合物[Cu2(phen)4(adipate)](ClO4)2.(H2O)1.33,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及X-单晶衍射技术进行了结构表征.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3.431 6(3)nm,b=1.380 05(12)nm,c=3.241 4(3)nm,β=94.679 0(10)o,V=15.299(2)nm3,Z=8.晶格中存在1.5个结晶学独立但结构参数非常类似的双核单元.每个中心Cu(Ⅱ)离子均处于五配位扭曲四方锥构型,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两个螯合的邻菲咯啉配体和一个己二酸根上的羧基氧原子.为了减小空间位阻效应,与中心Cu(Ⅱ)离子螯合配位的两个邻菲咯啉配体之间近似呈垂直排列.两个相邻Cu(Ⅱ)离子通过己二酸根离子连接形成双核结构,且相邻的双核单元之间存在较强的芳环堆积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5-甲基-3-羧基水杨醛(H2MCS)、邻菲咯啉(phen)、乙酸铜为原料合成了配合物[Cu(phen)(MCS)(H2O)].H2O,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0.824 9(3)nm,b=1.009 0(3)nm,c=1.185 0(4)nm,α=72.891(7)°,β=89.565(7)°,γ=88.990(8)°,V=0.942 6(5)nm3,Z=2,Mr=457.91,Dc=1.613 42g/cm3,F(000)=470,μ=1.202mm-1,R1=0.055 0,wR2=0.117 5.配合物中铜离子为五配位,处于变形的四方锥形配位环境中.每两个分子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形成分子对,然后通过游离水分子和分子对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光谱、电子吸收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凝胶电泳等实验方法,研究了邻菲咯啉-铜-甘氨酸、邻菲咯啉-铜-异亮氨酸和邻菲咯啉-铜-蛋氨酸三种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电子吸收及粘度实验均表明,三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都为部分插入;琼脂凝胶电泳显示,三种配合物对pBR322DNA有较明显的切割作用.此外,辅助配体氨基酸空间位阻过大会阻碍配合物与DNA的插入作用,过小也不利于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永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3)
在乙醇水溶液中以4-氯苯氧乙酸、邻菲啉、Cu(NO3)2.3H2O为反应物合成了配合物[Cu(phen)2(H2O)](NO3)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行表征.该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264 2(5)nm,b=0.728 10(15)nm,c=1.661 4(3)nm,β=123.76(3)°,V=2.277 1(8)nm3,Mr=566,Dc=1.648 g/cm3,F(000)=1 152,Z=4,最终偏离因子R1=0.052 6,ωR2=0.143 1.配合物中Cu离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啉配体的4个N原子以及来自水分子的1个O原子配位. 相似文献
6.
新型锰配合物[Mn(PyPhen)_2Cl_2]的水热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3-f]吡嗪并[1,10]邻菲罗啉(PyPhen)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合成新型的锰配合物[Mn(PyPhen)2Cl2],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为a=0.847 47(10) nm,b=1.251 29(14) nm,c=2.270 5(3) nm,β=94.955 0(10)°,V=2.398 8(5) nm3,Z=4,R1=0.037 4, wR2=0.091 4.[Mn(PyPhen)2Cl2]中的锰原子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位单元间通过PyPhen配体的π-π堆积作用构筑成一个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7.
标题化合物C24H22N2O2是由N-(4-羟基苯亚甲基)喹啉-5-胺和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在氯化三乙基苄基铵(TEBAC)催化下以水作溶剂反应而得.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其晶体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c2221,a=1.6558(2),b=1.6547(2),c=2.8975(3)nm,Mr=370.44,V=7.9387(16)nm^3,Dc=1.240g/cm^3,Z=16,μ(MoKα)=0.7900cm-1,F(000)=3136.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使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对原子参数进行修正,最后的偏离因子R=0.0380,Rw=0.0862. 相似文献
8.
新型Cu(Ⅱ)—邻菲咯啉—丁二酸三元配合物:[Cu(phen)2L](H2L)·5H2O(1)和[(phen)2CuLCu(phen)2]L·10H2O(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H2L=丁二酸(C4H6O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两种新型Cu(II)-邻菲咯啉-丁二酸三元配合物, 即[Cu(phen)2L](H2L)*5H2O(1)和[(phen)2CuLCu(phen)2]L*10H2O(2), 它们均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no.2), 晶胞参数分别为(1)a=10.282(3), b=12.141(3), c=14.233(4) (A),α=78.55(2)°,β=76.50(2)°,γ=84.29(2)°,V=1 690.7(9) (A)3,Z=2,R=0.102 1,wR2=0.138 7;(2) a=12.943(2),b=14.436(2),c=17.974(3) (A),α=75.128(9)°,β=69.030(9)°,γ=69.02(1)°,V=289 6.2(9) (A)3,Z=2,R=0.097 6,wR2=0.224 0. 结构分析表明,每个Cu原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咯啉配体的4个N原子和来自丁二酸根的2个O原子形成配位数为6的畸变八面体CuN4O2. 配合物(1)中配位分子间通过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011]方向的一维超分子链,超分子链之间通过结晶水分子的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层,并进而堆积形成一维隧道和三维骨架,丁二酸分子和其余结晶水分子位于隧道内. 配合物(2)中丁二酸根桥联的双核配阳离子借助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010)面的正电性二维层, C4H4O42-离子和结晶水分子位于正电层之间并形成负电性二维网络层.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含锰化合物[Mn(phen)2(H2O)Cl]Cl·4H2O(phen=1,10-邻菲啰啉)(1),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表征。该化合物具有孤立结构特征,在分子中含有新颖椅式构型的八聚体水团簇。光致发光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发射强的绿光。通过分子轨道计算,我们认为该化合物的光致发光来自配体到金属中心的电荷跃迁(LMCT)以及配体到配体的电荷跃迁(LLCT)。 相似文献
10.
利用1,10-邻菲啰啉-5,6-二酮(phon)与二水合氯化铜反应得到了超分子配合物[Cu2(phon)2(μ2-Cl)2Cl2].DMF(1),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铜离子处于畸变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中,分子间通过C—H…Cl and C—H…O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网络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硫氰酸根桥连双核铜配合物[μ (SCN)Cu(dien)]2(ClO4)2,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晶体为三斜晶系,P 1空间群,a=0.7465(2),b=0.7484(2),c=1.1822(2)nm,α=90.51(3),β=105.39(3),γ=109.06(3)°,V=0.5985(2)nm3,Dc=1.799Mg/m3,μ=2.227mm-1,F(000)=330,Z=1.最小二乘修正得R1=0.0325,wR2=0.0906.结构由高氯酸根离子和双核铜配正离子组成,两个铜离子由两个硫氰酸根离子桥连,两个铜离子之间的距离为0.5512(2)nm.每个铜离子与二乙烯三胺的三个氮原子和硫氰酸根的一个氮原子在赤道平面上配位,另一个硫氰酸根的一个硫原子和高氯酸根的一个氧原子在轴向配位,形成了畸变的八面体配位几何构型.Cu—N键长在0.1950(1)~0.2018(1)nm范围内,Cu—S键长0.2766(1),Cu—O键长0.2884(2)nm.研究了75~300K温度范围内固体样品的磁性,表明在铜离子间存在着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中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二维、三维互穿的结构新颖的含氮杂环桥连配合物NiCl2(bpp)4(bpp=1,3-联(4-吡啶基)丙烷),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晶胞常数为a=1.70677(7)nm,b=1.70677(7)nm,c=4.2066(3)nm。采用元素分析、IR、SEM和漫反射光谱对其组成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反应物摩尔比、pH值、反应温度等合成反应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3.
设计合成了一种电荷转移配合物,[N-(4-氟-苄基)-3,5-二甲基吡啶][Ni(dmit)2],其中dmit=1,3-二硫醚-2-硫酮-4,5-二硫烯,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8.1372(9),b=27.549(3),c=11.7528(13),β=93.163(2)°,V=2630.6(5)3,C20H15FNNiS10,Mr=667.64,Dc=1.686 g/cm3,S=1.003,Z=4,F(000)=1356,一致性因子分别为R1=0.0352,wR2=0.1036。[Ni(dmit)2]-二聚体通过侧基上硫原子间的堆积作用,形成了二维片状结构。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两种新型Cu(II)-邻菲咯啉-丁二酸三元配合物, 即[Cu(phen)2L](H2L)*5H2O(1)和[(phen)2CuLCu(phen)2]L*10H2O(2), 它们均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no.2), 晶胞参数分别为:(1)a=10.282(3), b=12.141(3), c=14.233(4) (A),α=78.55(2)°,β=76.50(2)°,γ=84.29(2)°,V=1 690.7(9) (A)3,Z=2,R=0.102 1,wR2=0.138 7;(2) a=12.943(2),b=14.436(2),c=17.974(3) (A),α=75.128(9)°,β=69.030(9)°,γ=69.02(1)°,V=289 6.2(9) (A)3,Z=2,R=0.097 6,wR2=0.224 0. 结构分析表明,每个Cu原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咯啉配体的4个N原子和来自丁二酸根的2个O原子形成配位数为6的畸变八面体CuN4O2. 配合物(1)中配位分子间通过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011]方向的一维超分子链,超分子链之间通过结晶水分子的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层,并进而堆积形成一维隧道和三维骨架,丁二酸分子和其余结晶水分子位于隧道内. 配合物(2)中丁二酸根桥联的双核配阳离子借助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010)面的正电性二维层, C4H4O42-离子和结晶水分子位于正电层之间并形成负电性二维网络层.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配合物二氯·二[1-对甲氧基苯基-3-(1,2,4三唑-1-基)-1-丙酮-N4]合钴(Ⅱ),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为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2.100 8(4)nm,b=0.488 88(10) nm,c=2.627 4(5) nm,β=98.10(3)°,V=2.671 5(9) nm3,Z=4,Dc=1.473 g/cm3.晶体配合物为C2对称,对称轴通过钴原子,钴原子与来自配体的两个氮原子和两个氯原子配位,形成一个略变形的正四面体结构,测定了其IR及UV-vis光谱性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