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德贤 《科技资讯》2006,(24):73-73
目前大空间建筑物,诸如医院、机场、地铁、隧道,大型超市、商场等,因建筑内部通道复杂,结构特殊,加上客流量大而散,造成了疏散逃生的困难。新型的应急疏散指示标示系统结合现代通讯技术,开创了疏散逃生的新理念,完美地解决了大空间建筑物疏散逃生的难题,对设备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检,并且将以往“就近引导”地逃生理念。  相似文献   

2.
高层消防应急疏散逃生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空间建筑物,诸如医院、机场,地铁,隧道,大型超市、卖场,购物城等,因建筑内部通道复杂,结构特殊,加上客流量大而散,造成了疏散逃生的困难。新型的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系统结合现代通讯技术,开创了疏散逃生的新理念,完美地解决了大空间建筑物疏散逃牛地难题,对设备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检,并且将以往“就近引导”转化为“安全引导”地逃生理念。  相似文献   

3.
谢华  邹超 《科技信息》2008,(8):271-273
现代建筑高层化、多功能化、大型化以及复杂化,促使智能化的消防应急疏散逃生将成为减少人员伤亡的必然趋势.本文尝试结合性能化防火的思想,通过对上海宝星公司所生产的智能消防应急疏散逃生指示系统进行分析,提出了"分级报警"、"多级判断"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智能化消防应急疏散逃生指示系统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空间建筑物,诸如医院、机场,地铁,隧道,大型超市、卖场,购物城等,因建筑内部通道复杂,结构特殊,加上客流量大而散,造成了疏散逃生的困难。新型的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系统结合现代通讯技术,开创了疏散逃生的新理念,完美地解决了大空间建筑物疏散逃的难题,对设备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检,并且将以往“就近引导”转化为“安全引导”的逃生理念。  相似文献   

5.
吕路路  闫强 《科技资讯》2014,(28):56-56
为汽车在紧急遇险情况下,无法以正常情况离开车体时,为帮助车内遇险人员完成自救与呼救设计的一套专业逃生设备。主要包括具备LED应急照明的就难信号灯、车载灭火器、呼吸袋、破窗锤、拖车索和呼救哨等。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用例模型及基本构件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突发事件应急疏散仿真需求描述的基本方法,寻找仿真系统的参与者,并根据参与者确定仿真系统的用例,以用例图规定系统的行为,以文档形式的用例规约描述具体用例,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疏散仿真用例模型.最后,通过"调用疏散模型"的活动图实现了对用例的进一步求精,展现了用例驱动应急疏散仿真系统需求建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姜卉  孙庆峰 《科技资讯》2013,(2):215-215
为了改善突发事件对城市影响,减少因疏散方案不完善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针对现有应急疏散方法,在对其从疏散行为及仿真模型的构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城市应急疏散的需要,提出应急疏散的研究应围绕智能仿真技术展开。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航站楼应急疏散的效率,考虑人群非适应性疏散行为的影响,基于Anylogic仿真软件,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问卷收集数据,模拟旅客惯性行为、折返行为、从众行为和结伴行为等非适应疏散行为对疏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非适应性疏散行为皆对旅客疏散效率产生了消极影响,表现为旅客总体疏散时间增加和旅客疏散冲突区域面积扩大。最后,根据该国际机场现有应急疏散预案和建筑设施布局情况,指出现有预案的不足之处,并从航站楼布局设计和现场管理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孙磊 《科技信息》2011,(15):119-119
高校学生宿舍疏散逃生工作是保障高校学生在人员居住非常集中的宿舍发生火灾时,得以及时有序疏散到安全地带,从而脱离危险、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对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疏散逃生工作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现代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探讨了现代高层建筑在火灾状况下人员疏散逃生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如何提高高层建筑火灾状况下的最大逃生自救率。  相似文献   

11.
应急疏散状态下驾驶员反应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情景模拟的方法为被试人员营造了应急疏散的驾驶环境,以主观量表、心电仪等实验心理学手段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所营造的应急疏散驾驶环境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以SimWorld驾驶模拟舱为实验平台,对被试人员在常态及应急疏散状态下应对突发情况的反应时间、加速工况下的反应时间和减速工况下的反应时间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类反应时间的分布情况,发现应急状态下各类反应时间都不同程度小于常态下的反应时间,同时用回归的方法得到了反应时间函数。  相似文献   

12.
人员紧急疏散是当今世界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我国人员紧急疏散面临的疏散效率低和组织指挥体系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等问题,结合人员紧急疏散的特点,对离散化模型和连续性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选择社会力模型的Legion仿真软件对人员紧急疏散实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较好为进一步完善人员紧急疏散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动态交通分配的路网应急疏散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科学有效的应急疏散策略对提高城市交通应急响应能力、节约救援时间和降低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应急过程的动态特性,采用动态交通分配方法来进行应急疏散。首先,给出模型的约束条件,提出基于疏散时间最短的系统优化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然后运用Pon tryag in最小值定理来获得模型最优解,同时对是否是最优解的充要性给予证明。仿真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应急疏散模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指定区域的应急疏散,能较好地用于解决交通应急疏散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中部应急出口的布置方式对飞机人员应急疏散的影响,使用Pathfinder软件进行分析研究。以波音737-800飞机为例,提出3种中部应急出口布置方式对现有布置进行改进。结果表明,客舱拥堵问题和各应急出口利用率不均匀是影响疏散效率的首要因素,将中部两组出口布置在客舱中心偏后位置能够有效缩短疏散时间,但无法解决拥堵问题;采取中部两组出口均匀分布在整个客舱的布置方式疏散时间最短且有效改善了拥堵问题,研究结果可为飞机应急出口的位置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人流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能力,在分析构成人流密集场所应急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影响人流密集场所应急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人员、建筑、环境、交通、管理5个方面进行了的分析,建立了表征人流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能力的多层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优化定权方法与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相结合,应用于人流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能力评价。应用最小二乘法优化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得到的指标权值,克服了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主观性强的弊端,保证了指标权值的合理性;应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用灰类白化权函数来量化各评价指标隶属于不同评价等级的程度进行评价,以增加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进而得出人流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能力的评价结果。应用该方法对西安火车站地下商场区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反映出该区域在应急疏散方面存在的不足,为该区域应急疏散能力的提升与安全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了的参考依据;该方法可操作性强、便于计算实现,是一种实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疏散指示标志安装高度对疏散人员疏散效率和疏散行为的影响,通过站姿、走姿、正常跑姿及逃生跑姿四种状态下的纵向优势视线试验,开展疏散指示标志不同安装高度情况下的火灾疏散演习,并对参演人员进行意识倾向性与指示信息匹配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被试者四种状态下视线更偏向于右侧;被试者各状态下纵向优势视线各不相同;被试者纵向优势视线与身高成正比;安装高度为300mm时疏散效率最高,安装高度为1300mm时疏散效率最低;参演人员意识倾向性较强,演习过程中潜意识里按照自己所熟悉的路线进行疏散。不同安装高度疏散指示标志对疏散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为疏散指示标志的安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鉴于地铁应急疏散中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决策者的异质性以及所面临决策环境的差异性,本研究通过将决策者的个人属性和备选方案的方案属性引入参照点,建立了基于动态异质性参照点的地铁应急疏散出口选择模型。通过将该模型应用到上海世纪大道地铁站的调查数据,并将不同情景和不同决策者类别的模型结果分别与基于静态同质性参照点的模型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基于动态异质性参照点的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选择结果之间的误差更小,能更准确的描述决策者的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8.
建筑物火灾中,无论是人员逃生,还是抢救重要物资,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安全疏散设施.本文从安全出口总宽度、楼梯间的首层是否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是否改变、地下楼梯间与地上楼梯间是否连在一起、地下楼梯间在首层未与其它部分是否分隔、楼梯的耐火极限、疏散走道耐火等级、装修材料的应用、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等方面对疏散系统的优化设计进行了探讨,对现行建筑疏散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了检讨,以期能对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物防火设计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城市混合流疏散中不同交通方式配比对疏散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下城市区域范围的人员疏散会选择不同交通方式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包括路网、离散动态分析、混合流模拟3个模块的城市混合疏散模型的基本框架。其中,混合流模拟模块针对疏散状况下避难者"见空就钻"的心理特点,构建了基于统一元胞空间的混合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同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人、自行车和机动车不同配比疏散时的疏散时间。研究结果发现,多种疏散方式的混合疏散可以提高疏散效率,但当机动车较多的情况下,自行车的混入将降低疏散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