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管理文化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企业管理文化概念以及中西方管理文化的形成及其差异,通过中西方管理文化差异形成原因的分析,指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按照西方管理来运作”的认识的不合理性,得出“中国管理文化并不会被西方管理文化所取代”的结论,并借助海尔企业文化案例,提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展模式也因此成为西方研究的热点,“中国模式”也在西方话语中成为讨论的热点。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更多的是片面性甚至具有荒谬性,为回应西方话语中关于“中国模式”的种种误解,我们应该以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引导全世界正确对待中国发展道路,正确理解“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接触日益频繁,从而加大了东西方大众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冲突。由于在成长发展上的后发性,中国大众文化成为西方大众文化“化中国”的重要途径,面对全球化的压力,中国大众文化不能退却畏缩,而应该以积极的“中国化”姿态来迎接挑战,用中国自己的大众文化构筑防止西方大众文化“化中国”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必须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指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中国在西学路上走了不少弯路,从最初的一概否定到后来的盲目迷信、全盘照搬,我们为此付了不少学费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水土不服。因此,对中国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移植西方管理思想,是比“西方管理”本身更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必须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指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中国在西学路上走了不少弯路,从最初的一概否定到后来的盲目迷信、全盘照搬,我们为此付了不少学费,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水土不服。因此,对中国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移植西方管理思想,是比“西方管理”本身更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企业在西学路上蹒跚学步,从一开始还不知何为管理时懵懂地、不知不觉地踏上管理路,到有意识地学习西方管理知识、培养管理人才,到自己亲身“试水”失败,到请“外援”帮忙,再到全面地吸收、引进、实践,向国际企业靠拢。短短二十几年的路,看起来好漫长,中国企业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沿着这条路,我们把中国企业管理西学中的问题和误区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进行分析:一知半解型——懵懵懂懂踏上质量管理路照猫画虎型——披着“洋皮”的MBA自以为是型——出师未捷身先死盲目迷信型——洋咨询难解土问题水土不服型——淮南的橘与淮北的枳东施效颦型——在洋务运动中迷失自己  相似文献   

6.
孙景华 《科技智囊》2005,(11):68-70
企业竞争凭组织“效率”还是“凝聚力”“效率”是现代企业组织管理永恒的主题。百年西方企业管理认为是理性竞争催生出了效率管理,分工成为了实现效率的基本方法;但是,在百年中国传统商业管理的沿承中,却一直没有出现“效率”的概念,甚至于不知道“效率”为何物!而是将积极奉献、动员会战、人海战术等方法产生的结果,想当然地看作了所谓的“效率”实现后带来的成果。因此,当现代企业组织不断挖掘组织功能,并以标准化、流程化、职业化的组织复制方式追求“效率”时,中国传统商业管理却在进行着价值观统一的教育,并期待着以强大的“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7.
当乾隆年间西方列强出现在中国时,中国士人坚守“华夏中心”说,将西方列强视作未曾开化的蛮夷,把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成果当作“雕虫小技”。这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方有所改变。此时中国知识界开始正视西方列强的工业成就,但仍然秉持着文化上的优越感,并以“中体西用”指导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备受刺激的中国知识界方才开始正视西方文化,意识到它是有体有用,堪与中国文化并肩的文化,并开始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到五四时期,在内外因素刺激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并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至此“华夏中心”说被摒弃。  相似文献   

8.
谈论中国的文化传统,常常使人陷入一个悖论环境。但是若对这个问题加以变焦处理,可以看出不同侧面:从虚实分,西方文化其用在“实”,中国文化其用在“虚”;在某个历史阶段,西方文化其优在“先”,中国文化其优在“后”;从“段位”看,西方文化段位在“中端”,中国文化段位在“高低两端”。在中国国力日渐强大的今天,物质进步与我们的精神气质显得有些不相称,这是我们追讨传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陈莉 《科技信息》2008,(20):190-190
本文剖析了中西方(dragon)的差异,认为将中国“龙”译成英语“dragon”一词,违背了英汉互译词语翻译的三个原则,导致了西方对中国“龙”的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西宗教中的真善美——中西价值观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凝聚了历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又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同时它又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透过对中国的儒、释、道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真、善、美等观念的比较可以透视出中国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与西方宗教中,认知价值方面“存而不论”与“追根溯源”的不同取向;“入世”与“出世”的不同人生理想;“优美”与“壮美”的不同审美情趣等都表现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些特点,对于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世界博览》2009,(8):12-12
一本目前正在畅销的,批判中国现实、阐述中西方关系症结的新书,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广泛共鸣或争议,这本书叫《中国不高兴》。西方友邦的名嘴或报刊杂志都对这一普通文化事件发表了“高论”。美国《时代》周刊认为,《中国不高兴》一书是在中国影响广泛的又一部民族主义畅销作品,并对中国急剧“膨胀”的民族主义力量感到担忧。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如同众多“忧虑过度”的西方媒体一样,更加“真切”地描述了西方世界的普遍忧虑:  相似文献   

12.
项目一次性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国项目管理问题根源所在。项目组织文化和企业文化不同,具有特殊性。讨论了中国儒道释一体的传统文化对项目管理中“软问题”和PMBOK中的“软模块”有深刻的影响。论述了基于中国文化的项目管理应当在沟通、人力资源、合同、管理道德等方面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象”作为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中主要表现为“意象”,而在西方诗学中主要表现为“形象”。中国诗学中的“象”以“意象”的表现形式实践了一条明倡“形神兼备”,暗中则是“神似胜于形似”,重“意”远远胜过重“形”的道路;而西方则刚好走了相反的路子,它以“形象”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一段重“形”轻“意”的历史。近现代西方美学中“意象”概念的广泛使用和文艺实践,为中西诗学的对话和未来发展昭示了广阔的交融前景。  相似文献   

14.
《科技智囊》2004,(12):128-131
对于中国人而言,“管理”既陌生又熟悉。陌生在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在中国还不到三十年的历史,与现代意义的企业相对应的现代化的管理,其发展源头来自西方,其游戏规则也由西方的经济管理、学术界来制定,我们正处于边学习、边消化、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的过程之中。熟悉在于,管理的道理同中国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一脉相通的,中国自古就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睿智与才能,自然与社会的万事万物无不在中国人的管理范畴之内,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无不渗透着中国人管理的智慧与思想。  相似文献   

15.
外刊要论     
中国企业在非洲基础不稳Bates Gill(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James Reilly(美国共谊服务会东亚代表)与西方的战略相比,中国与非洲的接触战略别具一格,因为它在与非洲的交往中非常倚重中国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在非洲的中国企业是中国“走出去”政策的组成部分。但随着中国与非洲的接触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分析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学翻译借鉴西方民俗学的历程后,总结出西方民俗学在中国本土化的两个特征:阶段性特点,以西方民俗学为最终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误“将现代化”视同于“西化”,简单地用中国材料去印证西方的阐释系统,未能面对中国的民间文学现实。但西方的学术价值在开阔中国人的视野,训练规范化的思维方面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勉为其难:日本人如何研究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中国问题研究者出于“西方一贯”和“亚洲一员”的双重立场,既不满于美欧学者以“东方主义”观察和研究日本(比如鼓吹“日本异质论”),又在观察、研究中国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西方中心主义。往往带着一种优越感,热衷于抓住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表达中国“全体像”。  相似文献   

18.
人们喜欢把封建的中国说成是“闭关锁国”,这不完全符合事实。除了交通阻隔和个别帝王持闭锁观念以外,历代中国大都还是开放的。清朝一度闭关自守,在道光年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之后,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大量走出国门,先是引入西方的“坚船利炮”之术,后又引进了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直到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通过学习西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才发生了彻底变化。时人称当时的这种东西方化交流叫做“西学东渐”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西游络绎不绝,游记也层出叠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物感说”,由此倡导“表现论”、“意境法”。西方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摹仿说”,由此倡导“再现论”、“典型论”。尽管二者都涉及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但是前者重在抒情,强调情感、意志的“真”,后者重在叙事,强调再现客观的“逼真”。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社会文化和传统诗学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西诗学的现代化进程不一样:中国现代诗学在借鉴西方近代诗学基础上,主要趋向“再现论”;西方现代诗学却呈现“表现论”、“象征论”和“再现论”并存的格局,而以前者为主。中西传统诗学现代化呈现出反差。  相似文献   

20.
金秋送爽,《科技智囊》“中国CEO管理沙龙”在京城丽高王府别墅花园举行。将近百余位企业CEO和高级管理人士聚集在《科技智囊》打造的沟通平台上,就“中国企业如何借力西方管理思想”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与会者大多为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就读过的EMBA,所以交流中既有较强的实践性,又有较强的理论性。下面我们编辑了其中演讲者的精彩发言,与读者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