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秉岗 《广东科技》2012,21(17):99-100
阀冷系统是直流输电系统中最重要的辅助设备之一,其安全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直流系统的运行情况。冷却塔是阀冷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它直接影响阀冷的散热效果,其稳定运行直接影响阀冷系统的稳定运行。为利于今后特高压直流阀冷系统的运行维护,分析和介绍了阀冷系统冷却塔风扇的控制逻辑和常见告警。  相似文献   

2.
在对换流站阀冷系统的内冷水流量、进出阀温度、主泵及回水压力等参数进行采样时,时常发生数据缺失或异常的情况;同时,由于阀冷系统的上述运行参数具有时序性,对内冷水系统的入水温度等关键参数完善并进行有效预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阀冷系统冷却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值填补的采样值处理方法,使样本集更完善、更贴合换流站阀冷系统的实际运行...  相似文献   

3.
基于深透里昂S500型监测监控系统,研制了井下风机开停监视屏。该装置可以实现在井下掘进工作面附近及时准确地监测风机的开停状态,对于就近、快速地处理由于风机停运而引起的安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单介绍了电厂汽轮机冷却塔及冷却塔风机对汽轮机机组经济安全运行的重要性,重点讨论分析了在低温环境下冷却塔风机运行数量对汽轮机机组经济性运行的影响。本文采用的是综合比较法,运用科学的理论分析和多组实际运行实验数据,得出该电厂低温环境下汽轮机冷却塔风机的最经济运行数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该电厂汽轮机冷端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凯勇 《科技信息》2013,(10):378-378
换流阀是换流站的核心元件,目前在运换流站中换流阀额定电流最高已达4500A,正常运行时,大电流产生高热量,导致晶闸管温度急剧上升,为防止晶闸管被烧毁,因此换流站配置有阀冷却系统对晶闸管进行冷却。阀内冷系统是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它通过冷却介质的流动带走换流阀产生的热量。水冷系统出现缓冲罐(膨胀罐)液位下降将会影响换流阀的正常工作,甚至导致换流阀的强迫停运,从而使电能无法及时送出。缓冲罐(膨胀罐)液位下降时快速判明原因,及时有效地排除故障,能够保证水冷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防止晶闸管被烧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一种用热力变量阀控制的直流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文中给出了热力变量阀的原理,结构和安装方式,该系统的热效率试验和运行试验的结果表明,这种系统既保持了直流系统的优点,还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方便,不用电源的特点,可以取代电磁阀控制的直流系统而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直流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常用的几种温度控制和放水阀门的优点与缺点,BWF 型变流量温控阀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包括性能要求、结构要求和经济要求。介绍了该阀的结构特点及阀感温元件的开启性能,阀的升程性能,阀的流通截面的计算。阐述了阀的流量与阀芯半锥角,流量与阀开启温度,流量与阀的通径大小的关系。对阀的使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最后对阀的成本进行了经济分析。实践证明;该阀使用后直流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实现了连续流动,从而使系统日效率提高5%,增加了产水量。该阀的成本为电接点温度计—电磁阀系统的1/5,节省了投资。该阀不用外接电源,对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农村,边疆、山区、草原的推广应用将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工业冷却塔电动风机耗电多,用冷却塔专用混流式水轮机取代电机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该文通过某企业循环水系统中的冷却塔的原有设施分析,提出工程改造概况,并通过节能计算,对改造后设备运转情况及改造后经济效益分析,对节能改造效果作出了评价,改造后水轮机替代工业冷却塔风机电机既能保证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转,而且改造后的水轮机冷却塔具有节能、可靠、冷却效果好、安全、环保、经济、通用性等优点,得出结论:用水轮机替代工业冷却塔风机电机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节约能源消耗和防止水域污染,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高效能冷却装置,以实现冷却水的循环使用。近几年来,各种新型冷却塔生产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轴流风机是机力通风冷却塔的主要部件,但过去由于我国无中小型冷却塔风机系列,所以很多单位的机力冷却塔都是选用30K_4—11型轴流风机,其设计参数(风量、风压)与冷却塔要求参数有显著差距,且该风机最高效率仅67%,配套使用时实际工况  相似文献   

10.
600MW超临界汽轮机停运后快速冷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文平 《科技信息》2009,(21):320-320,252
介绍了红海湾电厂600MW汽轮机组快速冷却系统及操作步骤,比较分析快冷系统投运的良好效果,指出大型汽轮机组采用快冷系统,能大大缩短其停运后冷却时间,节省检修工期,提高机组可用系数。  相似文献   

11.
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的需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对换流站阀水冷系统核心设备主循环泵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从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出发,介绍了所提出的换流站阀水冷主循环泵振动信号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采集单元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依据标准中提出的振动烈度参数,作为主循环泵监测预警的阈值,基于虚拟仪器LabVIEW,开发了循环泵的监测系统软件,测试结果表明可以有效的监测循环泵运行情况,保证阀水冷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2.
谢超  梁家豪  黄昉 《广东科技》2013,(14):77-78
对直流输电工程的阀冷系统漏水检测的原理和判据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漏水检测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漏水检测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空调系统运行中所产生的很多不确定性故障问题,建立了贝叶斯网络模型,开发了多故障状态的贝叶斯概率计算模型,利用Leaky Noisy-Max模型进行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提出了基于故障特征准则和阈值判别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采用现场实测数据,以冷水阀故障为例,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诊断出冷水阀故障,诊断结果能够快速定位故障产生源,从而提高空调运行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干工况风机盘管进水温度的确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干工况风机盘管空调加独立新风系统末端风机盘管的冷水进水温度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导出了干工况末端盘管冷水进水温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北方某换流站换流阀空冷平台,建立了包含换热器、风机、周围建筑及环境风等多种因素在内的三维传热流动数值分析模型,模拟研究了夏季主导风向下环境风对换热器入口空气温度、风机风量和换热量的影响规律,阐明了影响换流阀空冷平台换热性能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当环境风速由0 m·s-1增加至12 m·s-1,空冷平台入口空气平均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在风速3 m·s-1时极1、极2空冷平台风机入口平均温度最高,较环境温度分别升高了5.4℃与4.0℃;空冷平台下部负压随着风速的增加不断降低,导致风机入口风量持续减少,在风速12 m·s-1时极1、极2空冷平台风机入口平均风量较无风环境分别降低了12%与8%;空冷平台的换热量随环境风速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环境风速3 m·s-1时极1、极2空冷平台的换热性能衰减最为严重,两者换热量较无风环境分别减少了39%与29%;通过对影响换热量的主导因素分析,发现热风回流带来空冷平台入口温度的上升是导致换热量减小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换流阀空冷平台的...  相似文献   

16.
邢立道  臧顺涛 《科技信息》2013,(15):394-394
为保障好水厂的电源供应,此方案将分布在泵房内的直流供电电源集中起来。采用并联式交直流不间断电源系统的供电方式,即运用两套直流屏并联供电的模式,每套直流屏均有单独为整个水厂直流系统供电的能力,在一套设备故障维护时,可由另一套设备独立供电。两路失电后,电池电源不仅可以供应直流负载所需,还可以通过逆变方式,通过STS静态切换开关实现不间断切换的交流应急电源。  相似文献   

17.
一种传热系数测定仪是由加热控温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计算机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加热控温系统由可控硅电源和温度控制仪组成;数据采集系统由直流放大板和A/D转换板组成。控制系统用来控制试件测温器的加热、保温。通过计算机控制,可连续测定连铸二冷水和铸坯表面的传热系数及热流密度,并打印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8.
王洪涛  吕建刚 《科技信息》2010,(27):I0347-I0347,I0352
变电站的直流系统为控制、保护、信号和自动装置提供电源,由于直流系统为浮空制的不接地系统,如果发生两点接地,就可能引起上述装置误动、拒动,从而造成重大事故。本文阐述了直流系统接地的危害以及寻找接地点,快速切除直流系统接地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矿井压风机冷却水泵引水装置在底阀出现故障漏水时无法实现快速起动的弊病进行了改进,目的是实现在任何意外的情况下造成停泵时都能够快速起动,从而保证压风设备及时投入运行,保障矿井建设和煤矿正常生产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换流阀是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关键设备,是换流站的"心脏",其作用是把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称为整流),或者把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称为逆变).TFM板是特高压用晶闸管换流阀的核心器件,其主要功能是实现阀控和换流阀之间信号的光电转换,完成对换流阀的触发、保护、状态检测等功能.而TFM板故障将直接影响直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TFM板发热原因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改造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