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对ZI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总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学会关心”“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这就要求从小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所谓“利他行为”就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利有益的行为,它是人们出于自愿的,并不企图得到任何报酬或奖赏。它的目的只在于为他人或大多数人谋利益,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它是最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了的行为。但由于当个幼儿的“独”字,致使许多家长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再加…  相似文献   

2.
刘小平 《科技信息》2010,(36):I0062-I0063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它更广泛的行为。本文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结构和特点出发,从认识亲社会行为、鼓励亲社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技巧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3.
浅论促进利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令人喜悦,使人为之骄傲的现象,人们彼此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为了他人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等等,这些行为被称为利他行为。由于利他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利他性质,使得它对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利他行为的存在有利于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的优化。利他行为榜样的存在会使社会上其他人通过学习学到利他行为,从而使社会上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相似文献   

4.
张海国  李斌 《科技信息》2010,(6):200-201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危害的认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生理遗传原因、心理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等,运用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理论方法,对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和矫治,注重培养儿童青少年自主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5.
为使新时代青少年树立正确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和行为观,从而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快速发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网络调研法、现场观察法、对比归纳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新时代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结果表明:(1)体育价值取向是体育行为产生的主要动机源泉,起到核心引领作用,每种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表现,同一行为特征会在不同类的价值取向中出现;(2)青少年有10种体育行为、20种体育行为特征,其中健身行为(91.1%)、学习行为(84.5%)和锻炼行为(80.0%)是3种主要行为,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特征之间不具有正负相关,出现的频次不具有同步性;(3)青少年具有7类21种体育价值取向,其中健身养心类(87.2%)、体育精神类(81.0%)、知识技能类(74.7%)是3种主要价值取向,原因在于体育本质的时代属性、体育精神的时代动力和学校体育的教育支援;(4)二者之间呈现出因果-促进、并列-抑制2种关系,要正确处理每种关系,避免产生不良价值取向和行为;(5)基于二者之间关系的培养策略是把握时代特征,强化顶层设计,深度挖掘和整合培育资源.依托时代背景,结合身心成长规律,搭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遵循时代规律,构建约束治理机制,实施依法依制依规培养.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提出利他行为就是出于自愿,不指望任何酬偿而去帮助他人的行为表现。教育儿童乐于助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揭示儿童利他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实证性资料,也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加强青少年的“网德”培养 ,是刻不容缓的大事。笔者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培养 ,应从加强法治与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和实践教育三个方面来统一协调地进行。一、加强法治与管理 ,把法制教育与加强管理和道德教育相结合 ,并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上网下成长环境首先应尽快出台有关制约黑客行为、制止网络信息污染行为 ,关于网络中的隐私权、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的法规和管理条例。严惩网络中的违法乱纪行为 ;其次 ,要运用技术手段构筑信息海关 ,拦截危害青少年的垃圾信息 ,并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安全防范等等。二、加强对青少年的…  相似文献   

8.
广西经济、教育不发达造成校外青少年规模比较大,广西校外青少年涉及高危行为比较突出,使他们易感染艾滋病毒。广西校外青少年的易感染艾滋病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主要是由于广西校外青少年的行为特点具有高危性,而他们又缺乏保护性和防范性措施,实际上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昆明市C社区L民办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流动青少年及其家庭造成的危害,并采取小组工作与教育剧场相结合的方法,帮助流动青少年树立正确面对欺凌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模式,培养流动青少年法律意识,增强流动青少年法制观念,鼓励流动青少年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达到社会工作预防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及违法犯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指示,为我们研究培养青少年的方法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图以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为指导,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影响学生个体行为的因素,以及如何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调控,从而使教育者的期望目标内化为学生的个体行为,以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与共情、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IABSU)、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以及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OSSA)对选取的4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大学生IABSU均分为(2.08±0.52)分,IRI-C均分为(2.13±0.47)分,OSSA均分为(3.05±0.55)分.IABSU得分与IRI-C得分、OSSA得分均呈正相关(r=0.25,0.59;均P0.05),IRI-C得分与OSSA得分也呈正相关(r=0.27,P0.01),男生在IABSU以及网络分享、网络提醒、网络指导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网络利他行为与共情、网络社会支持的得分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3)共情对网络利他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同时,网络社会支持在共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为60%);4)网络社会支持在共情和网络利他行为中具有正向缓冲作用.结论: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共情与网络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共情能够通过网络社会支持促进网络利他行为而且共情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网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虽然家长都有把子女培养成才的愿望,但往往因教育不得法或家长素质不高而事与愿违.举办家长学校,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家长的家教意识,优化家教水平,有利于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身心健康是人类不懈的追求,是生命的基石和保障。文章对健康及健康教育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健康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举措,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是当代网络情境下青少年异常行为的新形态,它是指部分青少年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偏差,具有认知模糊性、行为非理性、后果严重性三个特征,会对现实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需要从思想道德教育、立法工作、青少年自身三个方面来对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青少年的自身特点,对弘扬传统孝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论述了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上的作用,做出传统孝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爱精神、培养敬养意识、培养勤俭品质和培养自强精神的论断,在传承传统孝文化中强化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上做出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此尝试讨论人类行为的生物学本质和基础.第1部分论述了人类行为的形成,生理基础是遗传基因的作用,影响形成的外部因素是人所处的环境.第2部分初步探究了人类的社群生活、侵犯行为、利他行为和婚姻生活的生物学本质,旨在了解人类纷繁复杂的行为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预防青少年本身违法、犯罪知识和意识的传授。二是对青少年在被违法犯罪行为侵害方面进行保护的知识和意识的培养。因此,研究当前法制教育过程的缺陷与对策、研究学校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途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惩罚的个体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惩罚是通过对学生的不良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以防止这种行为再次发生的教育手段。合理的教育惩罚合乎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并具有教育性,它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而不合理的教育惩罚则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滋生问题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不合理的教育惩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是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重要的世界性研究课题.本文探讨了在攻击性行为研究中所采取的主要方法、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研究的主要领域、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以及必要的教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由于关涉青少年成长、家庭和睦、学校稳定及社会发展,因此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青少年行为偏差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与青少年自身因素相互交错感染的结果。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发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渐次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受压产生不适——首度反弹并自我调试——自我调试受挫——二次反弹并背离社会主流规范”四个主要的阶段,四个阶段构成了青少年偏差行为发生的模型。对青少年的偏差行为要进行自助干预和他助干预。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