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1990年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建立至今,情况一年好过一年。在这个海拔3400米的山乡,越冬的黑颈鹤数量从当初的2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1200余只。据统计,全世界现存的鹤共有15种,中国拥有8种,分别是: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丹顶鹤、蓑羽鹤、赤颈鹤和黑颈鹤。其中被国际鹤类保护基金会列为濒危种的有白鹤、黑颈鹤、丹顶鹤、白枕鹤和白头鹤5种。黑颈鹤为中国独有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存的黑颈鹤总计为2000余只,不容置疑,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聚居地。  相似文献   

2.
韩联宪  韩奔 《大自然》2009,(6):35-37
在全球现生的15种鹤中,黑颈鹤是唯一栖息于高原地区的种类。它繁殖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海拔3500~4500米之间的高原沼泽湿地,繁殖地散布于中国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和四川等省区的高原山地;越冬地主要在西藏南部拉萨河谷和日喀则的农耕区以及云贵高原海拔2800米以上的山区。  相似文献   

3.
云南会泽自然保护区黑颈鹤可利用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冬栖息地的食物可利用性对黑颈鹤具有重要影响.2009年2月用样方法研究了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生境储存食物的数量、构成和可利用性.结果表明:食物构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占65.8%;黑颈鹤可利用食物储存丰富度依次为泥泞湿地>耕地>草地>沼泽草甸>裸地;黑颈鹤集中在泥泞湿地和耕地取食是因为这两类生境的土壤比草地、裸地、沼泽草甸的松软,食物可利用性高.耕地是该区越冬黑颈鹤最主要的觅食地,建议扶持和补偿农民以便为黑颈鹤越冬提供足够的食物.  相似文献   

4.
对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景观类型的变化及其对停歇白鹤种群动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3年间,保护区内农田、人工林、村庄、草地和沼泽的面积趋于减少,而盐碱地、浅水泡、水库和河流的面积呈增加趋势;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农田、盐碱地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而河流和沼泽面积随之显著增加.1983-2008年春季,在保护区停歇的白鹤种群数量呈增加趋势,每年春季平均有(571.5±485.6)只白鹤在此停歇,春季最高历史记录出现在2008年,为2 148只.2000-2007年秋季,在莫莫格保护区停歇白鹤种群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种群数量为(495.6±429.4)只,2007年秋季种群数量最高,为1 485只.随着盐碱草甸面积的增加,停歇白鹤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r=-0.785,P=0.037);停歇白鹤种群数量与泡沼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796,P=0.032);农田、人工林、河流和水库面积变化对白鹤种群数量变化无显著影响.实施白鹤停歇地保护和恢复重建应重点加强对泡沼的保护和管理;另外,盐碱草甸为白鹤潜在的停歇生境,保护其完整性对白鹤停歇地的恢复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黑颈鹤是我国特产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也是全球唯一生活于高原的鹤类.它冬季主要栖息在云南北部、贵州西部和四川、西藏南部,春、夏迁飞至四川北部、甘肃南部和青海东南部的高原沼泽繁殖,秋末又返回越冬地.由于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其栖息地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面积持续缩小.为摸清若尔盖沼泽地区黑颈鹤及其栖息地现状,制定保护管理计划,今年六月,笔者同世界自然基金会专家斯科特先生等一道,对该地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短期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滇东北黑颈鹤越冬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云南东北部是我国也是世界黑颈鹤重要的越冬地,有8个县16个分布点,该地区有水面积约34.7km^2,沼泽草甸54.8km^2,鹤的活动范围约200km^2,黑颈鹤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吃少量小鱼。所食植物有轮藻,蕨类和种子植物3门21目24科38属58种,最主要的种子植物,有2纲21科36属54种,占植物九的93.1%,最鼓欠吃的食物有马铃薯、蔓荠、萝卜、轮藻、苦荞麦、荞麦、紫花苜蓿、燕麦、稻谷、玉米等20种,对马铃薯特别偏爱,动物性食物有麦穗鱼等。  相似文献   

7.
1988年12月,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乡新发现一处黑颈鹤越冬地.目前已知云南省东北部地区是我国黑颈鹤主要越冬地,越冬黑颈鹤总数量500~700只,而大山包一处就有400只左右.1989年10月和1990年2月,笔者随考察组到大山包实地调查,现将该地区黑颈鹤越冬情况报道如下.栖息环境大山包乡位于昭通市正西方向约80公里,(东经103°18′-103°22′,北纬27°23′-27°29′),黑颈鹤主要栖息在海拔2800米~3100米的三个地点  相似文献   

8.
蔡炳城 《大自然》2013,(2):32-35
在全球现有的15种鹤科鸟类中,黑颈鹤(Grusnigricollis)是唯一一种完全生长和繁殖在高原上的鹤。数百年来,黑颈鹤深受高原地区特别是藏区人民的喜受,有着种种神奇的传说流传于世,当地的人们都将黑颈鹤供奉为"神鸟"。1876年,俄国博物学家Nikolia Przwalski在我国青海湖发现了黑颈鹤,并进行了科学命名,由此黑颈鹤成为了鹤科家庭中最年轻的成员。1994年,黑颈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1995年,被列入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相似文献   

9.
黑颈鹤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鹤种,主要在青藏高原3500-5000米的沼泽地繁殖,在云贵高原2700-3200米的一些地方过冬.由于繁殖地和越冬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都比较恶劣,影响幼鹤的生长,所以野生种群数量稀少,国际鸟类"红皮书"和濒危物种公约都把它列为急需挽救的濒危物种.黑颈鹤在云南省的越冬地主要在滇西北中甸县的纳帕海、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泸沽湖及滇东北会泽县长海子水域一带.近年笔者先后到上述地区进行考察,现将三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鹤类分布数量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黑颈鹤迁徙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颈鹤为候鸟,对它进行环志是获得有关迁徙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1984年冬~1988年夏,笔者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及贵州对黑颈鹤的栖息地和生态生物学进行研究时,先后在越冬地贵州省威宁县的草海;繁殖地四川省若尔盖县、青海省青海湖和玉树县的隆宝滩,对17只黑颈鹤进行了环志(其中6只为吕宗宝环志)和观察。结果表明: 1985年1月26日,在草海对一只7月龄的幼鹤右胫跗关节上带大红色底白字100号环、左跗蹠上带00—0501号金属环放飞后,三年来均回到草海,说明该鸟有返回原越冬地的习性。三龄鹤未见带有幼鹤,也说明它未参与繁殖。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选择农田、退耕地、人工林地和荒漠草原4种生境类型,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线虫(Namatoda),常见类群为螨类(Acarina)和弹尾类(Collembola).从4种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对比分析看,退耕地的丰富度较高,多样性较大,荒漠草原的各种指数相对较低.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看,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表聚性明显.不同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春季,人工林地个体数较多,退耕地个体数较少,农田类群数较多.夏季,农田个体数较多,荒漠草原个体数较少,退耕地类群数较多.秋季,人工林地个体数较多.农田个体数较少.人工林地类群数较多,退耕地类群数较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开封市酸雨出现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开封市气象局酸雨观测站2008-2010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对开封市酸雨出现的频率及其pH值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封市出现酸雨的月、季变化比较明显:酸雨出现频率最多的是9月份,出现最少的是2月份;秋季出现酸雨的频率最大,其次是夏季、春季、而冬季的频率最少.开封市酸雨pH值强度的月、季变化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峰谷”波...  相似文献   

13.
2003年3月-2004年2月调查研究了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市平房区典型人工湖中3个采样站浮游藻类的群落变动状况、生态学特征及其与水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体中共涉及浮游藻类8门56属96种,其中,绿藻门所占种类最多,在整个周期中占绝对优势;各项生物学指标在整个周期内均呈波浪式变化,平均个体丰度在4个季节中的变化规律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站2与3水质状况相近,而与样站1明显有别.  相似文献   

14.
1982年4月至1984年7月在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内调查了竹林和荫蓬两种不同生境内白纹伊蚊卵、幼虫、蛹、成虫的季节消长。结果表明,未成熟期出现在2月上旬至12月中旬,5月末和9月末分别出现主、次两高峰,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上旬,幼虫仍有少量可存活过冬,但密度很低。12月下旬至1月末不见蛹,其它季节数量很少。成虫始见于3月下旬4月上旬,5月中、8至10月为取食高峰,12月至3月上旬不见成虫。成虫在秋季10月中、下旬开始产滞育卵,逐渐积累,并越冬。次年3月上旬大量滞育卵孵化。文中讨论了季节消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探讨了防治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快速高频次评估区域草畜平衡状况,对于区域草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GPU平台上结合多源遥感数据,构建了一种草畜平衡快速评估方法,对海北州祁连试验区和海晏试验区2017-2019年6-9月的月度草畜平衡进行了动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牧草产量空间分布上,两试验区的分布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通过对月度单位面积产草量分析发现,两试验区单位面积产草量均在8月达到峰值,在9月开始下降;针对草畜平衡的分析,在2017-2019年间,祁连试验区每月均处于极度超载的情况,仅在每年8月份超载情况有所缓解;相比于祁连试验区,海晏试验区除在每年6月有少量超载情况外,7、8月基本能达到草畜平衡状态,在9月会出现载畜不足的现象。而对于草畜平衡快速估测效率而言,相比于随机森林和CatBoost-CPU模型,基于CatBoost-GPU模型可以更加快速的估测大区域范围内的产草量。本研究可为当地有关部门及时调整放牧和补饲策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草原火烧后土壤微生物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研究了不同时间不同频次的草原火烧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火烧主要影响土壤表层的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随着生长季由春到秋的推进而升高。与春烧地相比,秋烧地更有益于土壤微生物微量的增加。火烧后不久,火烧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低于未烧地;经过一定时间的恢复(尤其在火烧次年),火烧地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逐渐升高并超过未烧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成都市郊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年10月对成都市郊区的绿化林、农田和莱地内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213只,隶属于2门6纲10类(目),优势类群为大蚓类(Macrodrilc oligochaetes)和小蚓类(Microdrilc oligochaetes);中小型土壤动物1118只,隶属4门7纲10类(目),优势类群为弹尾目(Diplura)、线虫类(Nematode)和线蚓类(Enchytraeidae);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的大小顺序均为菜地〉林地〉农田,但仅有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有显著差异(P〈0.05);大型土壤动物群落间的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中小型的差异显著(P〈0.05);大型土壤动物群落间相似性低于中小型;林地和菜地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性高于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高于中小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和中小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在2008年3月~2009年2月,采用固定样带法,对西天目山区的鸟类多样性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到鸟类1 982只、85种,隶属9目32科,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物种8种,省重点保护物种10种,中国特有鸟类7种.西天目山鸟类中,属古北界的有8种(占13.8%),东洋界38种(占65.5%),广布种12种(占20.7%);按季节型划分,留鸟58种(68.2%),冬候鸟13种(15.3%),夏候鸟11种(12.9%),旅鸟3种(3.5%).西天目山区鸟类呈周期性波动特征,表现为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以6月最高,分别为8.551、3.206、1.898;1月最低,分别为2.015、0.051、0.022.西天目山区的鸟类罕见种有31种,占总种数的36.47%,鸟类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9.
该文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相结合对江西省变电站及其周边线路鸟类多样性与习性进行分析,共统计到鸟类15目122种,其中陆生鸟类63种,水鸟59种.在陆生鸟类中,雀形目种类最多(48种),占总物种数的39.34%,其次是鹰形目(8种),占总物种数的6.56%; 在水鸟中,鸻形目种类最多(19种),占总物种数的15.57%.共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它们分别为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白头鹤(Grus monacha)、黑鹳(Ciconia nigra)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6种.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合计21种,占总物种数的17.21%.在居留型方面以留鸟和冬候鸟为主,分别占总物种数的40.98%和36.89%.在122种鸟类中,以中型和小型鸟类为主,分别占总物种数的35.25%和26.23%,略大型和大型鸟类种类合计占总物种数的25.41%.食性以动物性食性为主(60.66%),其次为杂食性(23.77%); 在农田生境中活动的鸟类种类最多,占总物种数的69.67%,其次为湿地(55.74%)和林地(45.08%).66.39%的鸟类会停歇在电力设备上,35.25%的鸟类会集成上百只的大群.大体型的鸟类、在电力设备上活动和集大群的鸟类易引发电网故障.该文对电网涉鸟故障的防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RS/GIS技术,研究东江源区1995-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江源区土壤侵蚀面积有所增加,强度降低;2)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耕地这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其中林地土壤侵蚀强度有较为明显的增加;3)加重土壤侵蚀强度主要是林地转变为草地和耕地,而耕地向林地、林地内部之间的转化减弱了侵蚀强度。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尤其是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的转化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影响很大。其中,耕地向林地、林地内部之间的转化将对土壤侵蚀强度起到减弱效果,而林地向草地、耕地之间的转化则会加速土壤侵蚀的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