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不养鸟     
我生长在山东半岛的昆嵛山里,从记事时起就喜欢鸟和养鸟。母亲说我和鸟有特殊的缘分,从小一哭起来,给奶子都不要,一见到鸟就马上停止了哭声。母亲说的这缘分其实很简单,我出生之后,父母的日子过的相当艰难,两个人的日子,山里家里二人同出同入,我简直成了他们的累赘,在我学会爬行时,赶上农忙季节,父母常常把我抱到山上去,把带的蓑衣放到地头上铺好,再把我放上去,用一根布绳子拴住我的腰,扣在一木桩上,桩上同时也拴有一只鸟,父母进田劳作,留下这鸟与我玩耍,它的鸣叫如母亲的亲昵声溶进了我幼小的心灵,这就是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教育     
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的母亲要强、豪爽、硬朗;她最肯吃亏,从不跟人吵架,别人有求,凡是她能做到的,都是有求必应。老舍自  相似文献   

3.
木棒黑孩子那天晚上,母亲告诉我:今后我必须学会自己到食品店买东西。母亲领我到大街拐弯处的食品店走了一趟,让我记住路怎么走。我激动不已,觉得自己一下子长成了大人。第二天下午,我就拎着篮子沿着人行道去那家食品店买东西。当我走到街道的拐弯处时,突然,一伙流氓蹿了出来。他们揪住我的衣领,把我推倒在地。他们夺走了我的篮子,抢去了我的钱。我惊慌失措地回了家。我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母亲,可是她没做声,随即坐了下来,写了一张所买东西的清单,给了我更多的钱,又打发我去食品店。我踌躇着走上了大街,发现还是那帮小痞子在路边闲逛,我掉头…  相似文献   

4.
1997年5月29日,我正守候在病危的母亲床前,忽然被告知:郑森禹伯伯去世了。我顿时惊呆了,因为这之前听说他身体状况还不错,本想趁母亲病况有转机时前去看望他,不料他竞走在我母亲的前面了。郑森禹伯伯是我父亲冯宾符的同乡,都是浙江慈溪人。他与我父亲一样,一生从事国际问题方面的宣传、研究,都与《世界知识》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交往,亲如兄弟。我们从小称他郑伯伯。郑伯伯在抗日战争时作为地下党员还在我家隐居过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5.
冯昭奎 《世界知识》2014,(18):70-72
<正>1949年,我9岁。在春天姗姗来迟的季节里,父亲总是不着家,而母亲每当傍晚就站在二层楼窗前,静静地眺望着晦暗的天空,这时从浦东方面依稀传来阵阵枪炮声。"妈妈,你在看什么?"听到我的问话,母亲侧过身来欣喜地说:"你听,那枪炮声越来越近了!""那么,爸爸在哪儿呢?"我问,母亲无语。5月27日,上海解放了。父亲兴奋地回到家,全家一下子变得十分阳光,父亲也更加忙碌了。后来我才知道,抗战胜利后父亲曾参与重建世界  相似文献   

6.
在我小的时候,文化的余绪尚存。我经常看见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我也见到许多长辈,或琴或筝,一艺在手,不时吹拉弹拨。记得邻居中有一位是曾国藩的后人,父辈中有一位在旗,擅胡琴,他们二人每周必填词唱和,你来我往,一概楷书。那位姓曾的邻居曾经让我欣赏过她的词作,大约有好几千首,旗人作古后,她便痛付丙丁。  相似文献   

7.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父亲驾鹤西行已11年了,4年后母亲随父亲而去.父母亲虽然走了,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常常浮现在眼前,出现在睡梦中,他们的话语回绕在耳边,一桩桩往事,或愉快、或美好、或困愁、或悲凄经常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8.
占全境十分之七最近,我在马柯斯将军政府所控制区域的希腊山地里,住了一个月.在这期间,我参观过许多乡村,看见过五月八日至十日参加格里维那(Grevena)三天战役的民主军,出席过人民的许多集会.我曾经看见过在工作中和在战斗中的自由希腊人民,我曾经和他们的希望以及痛苦,更重要的还有他们对胜利的信念,生活在一起过.  相似文献   

9.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父亲驾鹤西行已11年了,4年后母亲随父亲而去。父母亲虽然走了,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常常浮现在眼前,出现在睡梦中,他们的话语回绕在耳边,一桩桩往事,或愉快、或美好、或困愁、或悲凄经常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0.
科代表又来邀请我参加他们班上的家长会,我礼貌地答应了,反正是应付形式,、做做样子。因为每次家长会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老样子,没起多大作用,我也就对开家长会没抱多大希望。晚上六点一刻,我就来到办公室,想想该给家长说些什么呢?拟了十几条要求,这“不准”,那“必须”,看过之后感觉都还是老套话,也不知说了多少遍了的,怎么办呢?我漫不经心地翻看着办公桌上学生刚交上来的作业,是学习了著名文学家冰心的诗歌《纸船》(寄母亲)之后我布置给学生的一篇小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这首诗歌,借助某一具体实体来表达对母亲或父亲的感激、爱戴之情。看着那一首首稚嫩但充满芳香的小诗,犹如一泓清泉滋润我这既是老师又是母亲的心田,我被他们的那份真情所感动。瞬间我知道我家长会该说什么了,把我列好的那十几条“不准”“必须”扔进了垃圾桶。  相似文献   

11.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从十四岁那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打,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和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八年。  相似文献   

12.
母亲没读过什么书,但她悟性高,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在她的生活里,无处不透露出人生智慧,特别是她的风险意识极强,让我受益匪浅. 和母亲去逛街,她总是把钱分别放在两个贴身的衣袋里.我觉得这样反倒增加了管钱的麻烦,总是笑她做事畏手畏脚,谨慎过了头.所以,当我外出时,她要我小心保管钱,别把钱放在同一个口袋里时,我总是嗤之以鼻.直到一次,我去县城里买书,下车后,发现口袋里空空的,这才意识到钱被小偷偷走了.气愤之余我不禁懊恼不已,千不该万不该不听母亲的话,把钱放在同一个口袋里.也后悔自己只知道看窗外的风景,钱什么时候被偷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13.
1998年暑期,我接触了这样几个考生和他们的家长——教育有没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8月18日,我接到了国家机关一位副局长的电话:他们单位的一位职工子弟今年报考我们学院,差4分未被录取,这孩子连考了两年,花了上万元钱复习,仍未如愿以偿。现在他的父亲被检查出早期胃癌,母亲下岗待业,家中  相似文献   

14.
下面我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故事是个真实的故事,它是几年前我在一位老师那里听来的——在乡村中,有一位母亲,她带着几个孩子过着艰苦的生活。在她的孩子中,那个最小的儿子得了一种病,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正常走路。因此他很孤僻,也不能上学,他可能会成为母亲一生的负担。  相似文献   

15.
大器之材     
1965年,我在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天,有同事推荐一个四年级学生来图书馆帮忙,并说这个孩子聪颖好学。不久,一个瘦小的男孩来了,我先给他讲了图书分类法,然后让他把已归还图书馆却放错了位的图书放回原处。小男孩问:“像是当侦探吗?”我回答:“那当然。”接着,男孩不遗余力在书架的迷宫中穿来插去,小休时,他已找出了三本放错地方的图书。第二天他来得更早,而且更不遗余力。干完一天的活后,他正式请求我让他担任图书管理员。又过两个星期,他突然邀请我上他家做客。吃晚餐时,孩吃晚餐时,孩子母亲告诉我他们要搬家了,到附近一个住…  相似文献   

16.
考比认为,对大多数的人来说,面对压力他们的优先选择分别是:自我、团队、家庭和朋友。也就是说,最不怕死的恐怖分子,在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首先考虑的也还是自身的安危。考比坚信自己的理论不会出错:“有一个古老的阿拉伯谚语:让一百个母亲哭泣去吧,只要我的母亲不哭———但让她哭也总比我自己哭好。”  相似文献   

17.
读书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喜爱翻阅各式各色的“闲书”。这大约与我的父亲、母亲当过中、小学教师有关。父母不但不禁止我看课外书,反而鼓励我、为我提供方便,让我涉猎方方面面的书籍。“开卷有益”,便是他们传授给我的信条,但也养成了“读书不求甚解”的思维定势。虽说是无事乱翻书,但对阅读课外书籍,在不  相似文献   

18.
母爱如露水,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我们;母爱是明灯,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引导着我们……今天,我学习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怀念母亲》。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季羡林对母亲("生我的母亲"和"我的祖国母亲")的怀念,他6岁就离开了生母,即使回家也只是短暂待几天;后来去德国留学,远离故土,祖国母亲频来入梦。"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相似文献   

19.
当我在博客里写下我在上海创业这一年多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时,去过上海的德国朋友们问得最多的就是:"你怎么敢在外滩开餐厅?"事实上,我确实做到了,而且还从西餐厅发展到了西餐学校,是不是有点儿不可思议呢?中国朋友们都说看我做饭有时是一种折磨,因为我从小看我母亲做饭就是这样:在自家厨房里煮蛋要用计时器,拌沙拉需要多少白葡萄酒醋,那是一定要用量杯准确量过才可以加进去的。所以,当我进入汉堡职  相似文献   

20.
笑话一箩筐     
母亲的安慰“我班上所有同学都嘲笑我头大,男孩向他母亲哭诉,“说我是大头鬼。”“不要听他们胡说,”母亲安慰他,“你的头其实很好看。好了,不要哭了,去给我买五公斤大米回来吧。”“购物袋在哪里?”“要什么购物袋,就用你的帽子好了。”离婚“妈妈,您疼爱我吗?”“那当然!”“那你为什么不跟爸爸离婚而与那个卖糖果的人结婚?”同情爸爸对女儿讲他小时候家境贫寒,受尽了苦难。女儿听完了故事,两眼含泪,十分同情地对爸爸说:“哦,爸,你是因为没有饭吃才到我们家来的吧?”孝子儿子:“妈妈,该是做饭的时候了,你为什么还躺在床上?你不舒服吗?”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