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李清照并称隽才的朱淑真,在遭遇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与自身婚姻不幸的社会苦难和人生苦难的过程中,敢于冲破理学的清规戒律,站在女性性别的立场上用诗歌来表现个人的“私情”,真情吟咏,无所顾忌。她的作品从题材到内容,从风格到情感,都是女性情感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有限的人生梦想的书写,具有极强的个人化色彩和“自我指涉”的私语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与李清照并称隽才的朱淑真,在遭遇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与自身婚姻不幸的社会苦难和人生苦难的过程中,敢于冲破理学的清规戒律,站在女性性别的立场上用诗歌来表现个人的"私情",真情吟咏,无所顾忌.她的作品从题材到内容,从风格到情感,都是女性情感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有限的人生梦想的书写,具有极强的个人化色彩和"自我指涉"的私语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自1992年推出《梦境与杂种》以来,莫言又陆续创作了《丰乳肥臀》(1995年)、《等待摩西》(2018年)两部关涉宗教文化的小说。这三部小说虽依然聚焦于高密东北乡的人事,却因宗教的介入而展现出新的特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三部小说受《圣经》影响颇深。读者很容易从莫洛亚先生、马洛亚牧师的异国传教经历,柳摩西的出走和改名换姓,以及上官鲁氏与马秀美的身上看到《圣经》中人物的影子。故事的叙述也遵循着从“神的抛弃”到“人间苦难”再到“基督再临”的U形结构,在对苦难和救赎的描写中传递出别样的人生况味。不过,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再难看到虔诚的信仰和因信得救的神迹。小说在叙述中表现出莫言对民族身份的思索及对现代人精神状况的隐忧——在滚滚而来的历史大潮中,人们的信仰早已失落,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浪潮的裹挟下,整个社会已然成为东方与西方“杂交”的产物,正如树叶与上官金童无法摆脱的“杂种”身份。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作品深刻揭示女性生存状态的艰难现实,着力描述女性在苦难压迫下的不幸遭遇和奋力抗争的艰辛与痛苦,充分展示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历尽磨难的心路历程,深刻表现了女性多灾多难的悲惨命运,真实揭示了女性在受苦受难的过程中表现出坚强的生命意志和明智的抗争策略。尤其是很多女性在苦难中还能挺身而出,对同样处在困境中的弱者伸出救助之手,在救苦救难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性得到升华,这种慈悲为怀的人生境界,充分体现了苦难中的女性善良、坚韧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5.
佛教哲学高深玄妙,博大精微,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以及艺术创造极其广泛深远,而佛教哲学中包涵的人生哲学尤其是人生无常一切皆苦的理论给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为深刻,特别是在充满现世苦难的中唐时代.这是因为佛教人生哲学乃至整个佛教哲学的大厦都是精致地建立在人生无常一切皆苦即“苦谛”的理论基石之上的,而“苦谛”关注的是社会现世,阐释的是人生苦难,引导的是如何解脱.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所说“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人们处于瓦解了盛唐气象后新的社会生活秩序又尚未整饬的时代和既充满三教精神又尚未形成新的精神制度的精神混乱时代,感受到的是满目疮痍、人生坎坷、心灵痛苦和精神困惑,佛教作为抗议这种苦难的宗教,给人们提供了解释这些现世苦难和精神痛苦的宗教理论以及解脱方法,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们纷纷投入佛门怀抱,从佛教和佛教哲学中寻求救疗人生苦难和心灵苦闷的良方.因而佛教哲学除以奇妙的思辨、细密的思维、精致的哲理使中唐时代知识分子们叹服外,“特别是从这种哲学中引伸出来的人生哲学、人生理想更引起那些在现实苦  相似文献   

6.
辛笛:从低吟内心情感到歌唱人民苦难的布谷鸟游友基从30年代到40年代末期,辛笛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现代派的“纯诗”到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结合的“现代诗”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内向外、从个人走向人民大众的曲折历程,经历了从低吟个人内心情感到歌唱人民苦难的布...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饱受心灵痛苦的折磨后,便会萌生一种解脱的潜在欲望,便会去寻找解脱或冲淡痛苦的灵丹妙药。并且,这种寻求解脱的欲望与人生的苦难几乎是同时产生。生命觉醒了的中国古代文人,在承受着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情感折磨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找适当的途径来延长生命的长度,增加生命的密度,使自己从人生虚幻与尘世苦难的双重困惑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8.
蔡燕盈 《科技信息》2012,(1):537-537,530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一代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公元1080年到1084年是苏轼的黄州时期。他从人生的顶峰跌落低谷.现实与理想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对儒家坚持、对佛老向往,儒释道的思想在他心中产生强烈的碰撞。在这种矛盾的冲突中,智者苏轼的心灵得到蜕变.完成了在苦难中完美的超越.他的创作也进一步升华.吟出了赤壁边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9.
王维享有“诗佛”之美誉,华兹华斯被称作“湖畔派”之魂,二者都是各自所在时代自然诗人的杰出代表。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王维与华兹华斯都返回到自然之中,都到宗教之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自然与宗教成为两位诗人解脱苦难的途径,这是相似之处。但王维与华兹华斯由于受到中西方不同宗教的影响,二者的自然诗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境界,即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其自然诗呈现出空灵之神韵;华兹华斯则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其自然诗呈现出神性之意味。  相似文献   

10.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和《寒夜》几部小说中,着力塑造了柔弱的、叛逆的、迷茫的三类青年女性,通过她们的苦难历程反映了自己的女性观:女性必须反抗旧制度、旧文化,用行动让青春和生命焕发出永恒的光彩,只有这样女性才能获得自由、平等和独立,否则,将被社会吞没。三类女性步履的苦难历程,也启迪着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创作中奉行“冰山原则”,文笔简练含蓄,所塑造的形象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像一个深海:“硬汉”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男性身上,那些勇敢面对苦难的女子也可以称得上一条“硬汉”;被斥为“妖妇”的勃莱特和海伦放荡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真情;凯瑟琳和玛丽亚不是“驯服的性羔羊”和“专供玩赏的姑娘”,她们是男主人公对抗虚无的最后屏障;《老人与海》不是漠视女性世界,“大海”的形象是对男性情感中女性成分的充分肯定,是女性形象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先锋作家刘恪在小说《空裙子》中,探讨了对人生之“度”的看法,他是通过生活于同一屋檐下的两位都市女孩之间的“姐妹情谊”来说明的。在作家看来,女性之间的结盟可以让她们共享信息和资源,但就女性个体而言,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对于人生之“度”的理解和把握也就各异,因此,姐妹情谊在关注女性个体心理时就出现了“失语”的失效性:它无法用整体的统一性来归属个体的独立性,当牵涉到个体精神或心灵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尤其涉及到个体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丰富性时,姐妹情谊往往会显示出不可言说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萧红的创作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她个人不幸的人生遭际,以及“九·一八”之后的故乡东北人民的悲惨命运,使得她在创作之初就格外关注人间的苦难。作为女性作家,萧红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当是她作为女人的那份经验,这就使得她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对象主体自然集中在女性角色身上。深深同情女性的命运,热切呼唤女性的平等,热情讴歌女性的反抗,是萧红创作女性题材作品的主要特征。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这一特征,是我们认识萧红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周莹  罗朋朋 《西藏大学学报》2013,(6):180-183,189
“情圣”杜甫辗转一生,其诗歌中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人其诗又分别被称为“诗圣”、“诗史”。杜甫对各阶层女性的丰富描绘与深刻展现,构成了其诗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的女性亲人、女性歌舞伎、上层女性以及苦难的乡村女性形象丰满真实。其进步的爱情观、女性观,亦玉成了其高尚的人格,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敬仰。  相似文献   

15.
饶有新意的重写--我看李碧华的《青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将古老的话本小说《白蛇传》进行重写,从崭新的第一人称角度,以多重角色复合的叙述者身份,还原被古老的男权文化压制和漠视的女性欲望,从两性在爱情纠葛中迥异的心理层面,揭示女性在长期失衡的两性关系中的觉醒与挣扎;同时将现代都市职业女性形象投影于白蛇与青蛇身上,借以承载作者对现代女性人生困境的思考,揭露当代“女权神话”之虚妄。  相似文献   

16.
郭吉昌 《科技信息》2008,(15):39-39
李白在诗中描写女性时,主要是表达对女性的思慕与渴求,而杜甫则将女性投放到了现实生活的大时代背景上,从人性的角度,将女性作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主观美化的抽象喻指来抒写,对女性进行了新的诠释,折射出男女平等的一线曙光。二人在女性题材的写作上表现出从“喻指到写实、从飘逸到沉郁。”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浅要的论述一下,  相似文献   

17.
史铁生的作品在苦难与救赎、宿命与超越、目的与过程等层面都表现了一定的宗教意识,产生这种意识的根源是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在人文精神导引下的独特人生体悟。  相似文献   

18.
《悲愤诗》是关于蔡琰苦难经历和个人情感的抒写,包含着时代乱离在女性生命意识中的投影,揭示出诗人所处时代女性群体的悲剧命运,其感受、观察和叙述的角度是女性心理和女性视角,无论从诗歌主题还是从叙述视角来看,都具有深厚的女性主义的化含蕴。  相似文献   

19.
萧红作为一个命运多舛、在男权社会下艰难生存的女作家,关注女性承受的身体痛苦远远超过关注民族主义宣传。对于萧红来说,女性并非要为民族国家独立、为解放人类而奋斗才有价值,如何面对生存危机、生病折磨、生育苦难,表现在男权社会下从精神到肉体的挣扎,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柏慧》中说:“没有了记忆,也就丧失了理性。”受难情结与故园情给可以说为张沛小说的“记忆”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张伟的小说一般都是在故园的变迁与人物的受难的相互交织中展开的。“对f苦难的真切的感觉,痛心疾首的忧患,都源于生命的深层,它永远也没法伪装。这种颤栗和恐惧像影子~样难以摆脱、难以遗忘。”①受难情结使张伟保持了一道对人生苦难持久的理性注视的目光;故园情结则使张伟的作品总有~种浪漫的怀想、~种热切的回归、一种茫然的失落的交织。张伟的小说常常是受难情结与故园情结丝丝缠绕的结晶。诺曼·N·霍兰德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