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GIS与RS支持,以渭南市为研究区,定量分析固碳释氧价值、涵养水源价值和土壤保持价值与土地利用转移流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0年,耕转林、草转耕和耕转建为渭南市的关键土地利用转移流,占总量的50.83%;草转林、耕转草和建转耕为次关键转移流,占25.45%.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贡献度最大的主要是耕转林和建转耕,分别达3.52和2.07亿元;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是耕转建、林转未和林转耕,分别为-3.62,-1.19和-1.09亿元.研究时段内,引起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和土壤保持三大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增加的土地利用转移流有耕转林、草转林、建转耕、水转耕和水转草,导致三大生态系统服务协同降低的土地利用转移流有林转耕、林转草、林转未、耕转水和耕转建.草转耕和耕转草存在权衡问题.其中,草转耕利于固碳释氧和涵养水源,但导致水土流失,总体生态效应为负,宜予以遏制;耕转草会导致固碳释氧和涵养水源能力的降低,但利于水土保持,且总体效应利于生态服务价值的提高,宜予以提倡.  相似文献   

2.
陕北地区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北地区1986—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的基础上,分析其土地数量变化和转移矩阵,并从气候、人口和政策方面揭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得出如下结论:1)1986—1995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不大,发生土地转移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北北部,年降水的增加趋势是导致沙地-低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转移的主要原因,而人口快速增长则是草地-旱地转移的主要驱动因素;2)1995—2008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剧烈,有林地和中覆盖草地面积显著增加,旱地面积大幅减少.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缓解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而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的问题,同时又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育林、封禁还草等多种模式,直接导致了旱地-有林地、旱地-草地、疏林-有林地和沙地-草地的转移,与此同时,年降水的增加也有利于封山育林和封禁还草成果的巩固.退耕还林工程作为1995—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有效地促进了陕北地区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以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太仆寺旗为研究区,基于1995、2000和200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并结合太仆寺旗地形图,借助GIS提取太仆寺旗土地利用空间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太仆寺旗13a来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景观格局和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量上,林地面积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景观格局上,耕地、草地和林地形状趋于复杂和不规则;空间变化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大量耕地转变为林地以及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之间的相互转变;空间分布上,随着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变化,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呈规律性分布.相关政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时段的TM遥感影像,对上海城市边缘的漕溪路一沪闵路沿线地区近10年来轴向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图像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利用缓冲分析法,得出该区域城市扩展强度、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地带土地利用变化方面的一些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生态恢复政策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壤侵蚀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太仆寺旗为例,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等信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和迁移特征,并运用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太仆寺旗土壤水蚀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75—2007年,农业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稍有下降,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不明显;与1975年相比,2007年各种土地类型在空间上集中连片分布,土地利用重心发生了明显迁移;研究区主要受到微度和轻度水蚀的影响,农业用地更易受到强度和极强度水蚀.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应处理好过去建设与未来建设,经济激励与科学方法,退耕还林还草与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农田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劳动力转移及“退区”政府与“退区”农民,生态建设与生态移民等九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全面分析了精河流域1990年~2001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2年来流域315972.99hm^2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占全流域土地利用面积的33.44%。(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低密度草地、农田向荒漠的转化,农田、荒漠向高密度草地的转化,以及荒漠向农田的转化。(3)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土地利用的方式,人文因素则是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遥感监测方法对内蒙古伊敏矿区生态环境进行回顾评价,解译了覆盖矿区的5期(1987年、1991年、1994年、2002年、2004年)Landsat—TM遥感影像,将1987--2004年划分为4个时段,对每个时段的监测区域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草地产草量与疏干地下水量的相关性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比了疏干降落漏斗影响范围内、外的变化差异.分析了疏干地下水对矿区及其周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矿生产对周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选取内蒙古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以沙地典型区3期遥感数据为本底,研究其近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发现,经过5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研究区耕地减少,林地和草地的数量、质量明显增加和提高,沙地面积大范围缩小;研究区现以草地为主,镶嵌有林地和耕地,沙地呈条带状集中分布在南部边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85,1995和2000年Landsat TM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近15年来土地刊用变化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近15年来长江三角洲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表现为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池塘快速增加,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趋势;(2)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就耕地的变化而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相差30倍以上;(3)建设用地重心的转移幅度明显大于耕地重心的转移辐度;(4)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用3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