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腾冲,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与缅甸毗邻。西汉时称滇越,东汉属永昌郡,唐设羁縻州,南诏(公元738~937年)时设腾冲府,明代建造了石头城,徐霞客誉其为"极边第一城",现属保山市管辖。这座历经沧桑的历史名城,有着丰厚的历史文  相似文献   

2.
唐朝建立之初,突厥对其边疆形成巨大威胁。贞观四年,唐军大败突厥,使之归附中央王朝。随后,唐王朝通过设置羁縻府州、重用少数民族人才等方式,加强了对北部及西部边疆的治理。唐初处理突厥问题的方法,对周边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唐与突厥之间关系的演变,进而分析和评述不同阶段唐王朝针对突厥所采取的不同政策。  相似文献   

3.
安南都护府是唐朝为了管理南部边疆而建置的地方高层行政机构。安南都护府管内有正规州县和羁縻州县。部分正州因环王国势力入侵而陷落,后被收复;羁縻州的变化,则以大中八年为界,分作两个时期,尤以后一时期羁縻州变化较大。安南都护府建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政府的政令规定、都护的管理失当,以及南诏与环王国等势力的入侵等。  相似文献   

4.
清宜昌设府于世宗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朝初期沿用明制,称夷陵州,隶属荆州府管辖,据《清一统志》记载:“雍正六年,改归州为直隶州,十三年三月以归州(今秭归)为散州,升夷陵州为宜昌府,  相似文献   

5.
唐朝以前,桂东地区的封建庄园经济。土地私有制已有所发展,而桂西地区大体上仍停留在前封建制阶段,社会经济相当落后,尤其是农业经济与桂东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唐朝统治者审时度势,根据当时广西社会发展的变化,调整了其治桂政策,在桂东地区设立正州正县,而在桂西地区则继续沿袭前代的的羁縻政策。  相似文献   

6.
唐代西南边的八个羌人小国总称西山八国,因其部落酋长从唐初就接受了唐朝的官职封号,实际上接受了唐朝的羁縻或统治;由于其地势在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中甚为重要,在广德元年相继被吐蕃攻占后,唐朝在贞元年间收复失地,西山八国因而率其部众内附,重新接受唐朝的羁縻,唐代史籍中开始出现西山八国的称谓;唐朝自贞元年间始置"西山八国安抚使",说明唐朝对西山八国地势的重视;而吐蕃要进攻唐剑南西川或维持对南诏的控制,故尔屡次同唐朝发生对西山八国的争夺战。  相似文献   

7.
"和亲"政策是古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实施羁縻的重要内容。唐朝建立后在处理复杂的特定民族关系时广泛运用"和亲"的安边政策,但对地处南方的南诏政权仅"和过一次亲"而且最终以失败告终。分析和亲政策失败的原因,并对和亲政策予以评价,以丰富学界对唐朝与南诏关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突骑施势力的增强,唐朝在西域维护西突厥汗裔的传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在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下,唐朝积极推行务实的边政管理导向,适应形势变化而变化成为唐朝羁縻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阿史那献与郭虔瓘之争即是传统与新型管理模式间矛盾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9.
随着突骑施势力的增强,唐朝在西域维护西突厥汗裔的传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在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下,唐朝积极推行务实的边政管理导向,适应形势变化而变化成为唐朝羁縻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阿史那献与郭虔罐之争即是传统与新型管理模式间矛盾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0.
百色市右江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右江上游。右江区历史悠久,有距今约80万年的百谷、枫树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古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属象郡,唐时属邕州都督府管辖,元时称天州。最早建制是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设置的百色厅,次年建城:1875年(光绪元年)升为百色直隶厅,1912年改为百色府;建城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唐代名相、诗人李德裕在党争中失利,于大中三年(公元849年)被贬逐到海南岛,但其具体贬所究在岛上何处,自明代以来,便说法不一,或谓崖州,东谓振州。1962年,郭沫若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肯定了振州说。笔者认为,振州说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12.
广西的土司制度,是北宋王朝于1052年镇压侬智高的起兵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壮族各首领,加强对壮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而实行的统治制度。中经元、明两代,到清末民初结束,延续近千年之久。所谓土司统治,就是由中央王朝册封壮族的首领充任府、州、县的知府、知州、知县。这些府、州、县叫作士府、土州、上县,其官称土官,或叫土司,以区别于一般的府、州、县,区别于汉官。土官必须经中央王朝册封赐印,才算合法,必须隶属于中央王朝,输职贡,承调役。但可以永远世袭,并有权主宰其统治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对其臣民有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疆域制度是承袭隋朝旧制。隋文帝时实行州县二级制,杨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唐朝建立后又改郡为州,仍实行隋文帝的州县二级制。太宗贞观年间,又因山川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这样唐代在建置上有创新,以道管州。唐代的*博两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正州,在周边地域及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设羁鹿州治理。在今贵州地域,唐代只在乌江以北及黔东北地区设有正州,其他地区主要是羁鹰州。因此考证清楚唐代羁磨州在贵州的设置情况,对我们了解贵州建置沿革的发展是有益的。唐代关于羁麾州的建置情况,《新唐书·地理志七》…  相似文献   

14.
天论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中山(今河北正定)人,因他做过太子宾客,所以又叫他刘宾客,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于中小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二岁(七九三年)时与柳宗元同时考中进士,后做过太子校书等小官。三十一岁时做监察御史,认识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并与柳宗元、韩愈等讨论学术,研究诗文。公元八○五年,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王叔文是唐顺宗的近臣,深得顺宗信任。  相似文献   

15.
户籍是古代政府征发赋役的主要依据,历来受到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都与户籍密切相关。唐朝的户口账簿有手实、计账、户籍三种形式。户籍以三年一造为基本原则,以每年所编造的手实和计账为编造基础。文章试以《周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一月西州高昌县张思别、王隆海、宁和才手实》、《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为例,探讨唐代户籍制度及其安史之乱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这是去年年底来中国的印度尼西亚农业考察团团长穆罕默德·阿赫雅先生所写的一首“友谊颂”中的诗句,诗句表达出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两国人民之间的共同感情和愿望。在这种感情和愿望的推动下,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友好关系正在巩固和发展。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本巳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中国史籍的记载,在汉朝(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二二○年),中国就和印度尼西亚发生了以物易物的关系,中国以“杂绘”(丝织品)换取印度尼西亚的香料、金、银、大米等物品。公元五世纪初叶,晋朝的高僧法显从印度归国,途遇飓风,漂流到耶婆提(现在的爪哇),后来随商人的大船回到广州。由此可知,当时瓜哇和广州之间已常有商船往来。到了唐朝(公元六一八年至九○七年)及唐朝以后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人对中亚的征服以及与中国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前期,中亚实际上属于中国的版图,唐对中亚采取羁縻统治政策.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侵入中亚,与唐朝军队发生了冲突,唐军大败,中国势力退出中亚,与阿拉伯人友好相处.研究这段历史,对我们正确认识唐朝与中亚各国及其阿拉伯帝国的关系,珍视现在与中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发展与阿拉伯世界的友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依据清代档案、方志和文集所记载的历史信息,针对1689—1692年(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一年)陕西大旱事件进行了详细剖析,复原和重建了旱情史实、发展过程和空间分异图景。长达4年大范围"民流田荒,残破至极"的旱灾情状,并伴生虫灾、低温和瘟疫流行等灾害,重灾区(1级)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的西安府和凤翔府,灾情最严重的1690年,55个州县旱情表现为1级(大旱),2级(旱)灾情涉及20个州县。史料记载所反映的1689—1692年冷干事件,与太阳活动、ENSO事件、火山活动显示的气候"冷干"特征基本吻合,由此推断此次干旱是明清小冰期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通过辨识干旱事件与外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可以看出历史旱灾有着复杂多样的影响因子,反映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 唐朝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东突厥颉利可汗的族人,曾任云中都督府舍利元英部众首领的阿史那骨咄禄再次起事,并最终建立起了又一个汗国政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突厥汗国。它历经骨咄禄、默啜、毗伽等数代可汗的经营,到唐朝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其最后一个可汗——白眉可汗被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率部众攻杀而败亡,这标志着后突厥汗国统治政权的结束。多年来,一些研治民族史的学者都普遍认为在后突厥汗国时期早已应是封建主义社会,他们的主要根据之一就是认为中国的封建政治的影响。那么在后突厥立国的大约六十三年时间  相似文献   

20.
<正> 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生年不详,约在西汉末期,卒于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关于温序的情况,《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如下记载:“仕州从事。建武二年(公元26年),骑都尉弓里戍将兵平定北州,到太原,历访英俊大人,间以策谋。戍见序奇之,上疏荐焉。于是征为侍御史,迁武陵都尉,病免官。六年(公元30年),拜谒者,迁护羌校尉。序行部至襄武(今甘肃省陇西附近),为隗嚣别将苟宇所拘劫。宇谓序曰:‘子若与我并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