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民族戏剧引入普通高校戏剧教育、艺术教育的范畴不仅有益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戏剧教育所承载的构建社会话语、传递社会价值、表达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应在高校戏剧教育中强化。面对文化多样性和数字时代的新变化和由此而来的文化形态的演进,高校民族戏剧教育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课题。  相似文献   

2.
戏剧与文化     
戏剧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文化的总体风貌和发展状况,戏剧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系,必然受制于所在文化,具有所在文化的一切特征,必然带有时代、民族文化的总体风貌,戏剧艺术只有放置于动态的文化网络系统中才可以理解。缺乏文化因素的戏剧,不可能进入民族文化戏剧之列。民族戏剧必须注意民族性与当代性的融合,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撞击中,在中西剧艺的交叉点上,寻找民族戏剧的自求之路。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的新剧运动从产生到发展,由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时代呼声,表现出一个新型剧种在引进、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的共性,又由于戏剧改革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两国不同的文学传统的渗透,表现出对形式与内容上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中日新剧运动发展的不同结局。  相似文献   

4.
自《春秋》中出现有关赵氏家族的记载,“赵氏孤儿”的故事历经无数文人、艺人的改编和演绎,迄今已有多个版本。日本净琉璃歌舞伎《菅原传授手习鉴》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赵氏孤儿”故事的题材,吸收了中日两国中有关“赵氏孤儿”历史典籍的精华,并受到日本本土文化的影响。《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也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间接影响。近年来,《赵氏孤儿》这部传统戏剧及其故事也逐步通过影视、网络等多种手段继续传往日本。  相似文献   

5.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库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与民族的灵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对促进库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库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艺术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活跃部分,在库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已经被全社会所重视。因此,本文针对三峡库区民间非物质文化戏剧遗产保护现状,以及如何保护和开发好库区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它在促进库区社会和谐、民族文化自觉及价值认同中发挥巨大作用进行了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长篇小说《琳达》入围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的作家王嘉馨,接续了老舍、汪曾祺等作家小说与戏剧的“两栖创作”传统,其小说内部的戏剧性也就显得有迹可循。从戏剧冲突看,王嘉馨的小说集《织锦缎》中阿胖嫂、小何、琳达等这些丰富的上海女性群像,既有新女性与旧女性、个人与时代的外部冲突,也有人物自我内心的冲突。从戏剧情境看,精心安排的事件中,女性的命运借由贯连的事件展开,她们的性格也在不同的情境中得以丰富。一些突发的偶然情节,既加强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又凸显了人物的真实性格,显示了作家对人生存境况的关切;戏剧悬念则以女性命运的沉浮这一总悬念与层出不穷的小悬念共同营造了小说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7.
早在原始艺术阶段,戏剧与诗就有着隐秘的内在联系。随着人类艺术思维的成熟,戏剧与诗的美学关系进入了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恋的新阶段。在现代艺术中,戏剧中的诗性色彩与诗歌中的戏剧因素相互渗透。戏剧中的诗性色彩表现为剧作的诗性情感和结构的抒情性,它能在典型的戏剧和典型的诗之间建立一种舒缓这两种艺术形式内部张力的新形式。诗歌中的戏剧因素是通过情感的客观化、形式化使诗的艺术形式成为更经典的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它能拓展诗情空间,但并不节外生出某种新质。  相似文献   

8.
戏剧对白完全由人物对话构成,是戏剧语言的灵魂。在处理人物对话中的文化因素时,译者应考虑到文化障碍与译入语的语言传统等问题。本文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解读戏剧对白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谚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反映,对于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照中日两国关于"金钱"方面的谚语,诠释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异同,特别是通过与信仰有关的谚语的列举,从宗教的视角探析中日两国谚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基础上,结合仪式戏剧的理论回顾,通过简要描述纳西族超度什罗仪式的过程,对该仪式中所蕴含的戏剧因素进行解读,即表演性与虚拟性、神圣性与象征性、群体性与参与性、程序性与情感性。从仪式戏剧的角度认识传统纳西族超度什罗仪式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纳西族文化以及纳西文化传承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空间”是一个与戏剧的本质存在方式尤其是现代戏剧的特质极其相关,且可以兼顾具体作品的形式与内涵的美学范畴,笔者提议用“空间”一词建构现代戏剧批评理论。从戏剧的剧场空间、外部文化空间、内在结构空间三个层面,可建构三种批评策略的方法和前景。首先,从剧场的角度出发进行戏剧的空间批评,关注剧场空间实验的成效及其可能的拓展范围,必然为戏剧阐释带来一种有效的解读视角。其次,有鉴于文化空间理论的蓬勃发展,戏剧批评亦应努力突破传统的空间概念,结合现代文化地理学等空间批评理论,多多关注戏剧作品中地理、历史、权力关系、民族身份等文化空间问题。最后,现代戏剧创作出于体类自觉,发生了空间化叙事转向,针对这一现象的理论关注与阐述,便是直指戏剧作品本体内在之基本结构的“元空间批评”。“元空间批评”通过内部形式分析,解读作品中因空间结构错置而产生的隐喻,进而关切本原性的社会文化问题,并借助空间结构样式的分类为戏剧史研究积累材料。  相似文献   

12.
徐洁 《科技资讯》2008,(13):189-189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戏剧都起源于民间,和原始人祭祀神灵、欢庆节日的仪式密切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不同,民族习惯、文化意识、艺术传统的区别,中西戏剧在发展中走着不同的历史道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本文仅就中西戏剧的舞台表现形式作一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13.
樊华 《长春大学学报》2023,(11):105-108
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视障读者戏剧文化阅读的现状,对视障读者开展传统戏剧文化推广进行了现实价值解析,并对国内视障读者戏剧资源阅读存在的难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视障读者戏剧文化推广的研究策略,将传统戏剧文化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萨特早期戏剧《苍蝇》的成功改编给中国当今戏剧戏曲的改革与发展以几点启示: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仍是今日戏剧戏曲创作的丰润土壤,创作中应更加重视对它的挖掘;二、今日创作经验借鉴的视野可更开阔、多元;三、当代剧作家应在创作中注入现代精神,而不盲目迷古。  相似文献   

15.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在其作品中总是以叛逆而激进的姿态书写着世界的荒诞、人性中极端丑恶的存在。其作品《死亡与少女》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无序的戏剧呈现,是种种光怪陆离的破碎形象的堆积、没有表演的“语言平面”。然而正是在这种对传统戏剧模式的颠覆和反叛中作者展示出对哲学与文学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初,为配合保钓运动的开展,保钓人士中一部分人发动了"戏剧运动",即以戏剧形式在华侨华人中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了华人华侨的凝聚力,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城市化不断加速以及文化消费的多元化选择,地方戏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再加上戏剧本身改革的滞后,地方传统戏剧面临着发展危机。在戏剧危机的不利局面下,地方戏剧惟有适应市场才能谋得发展。在全国戏曲均面临大衰退的背景下,泉州晋江地区的高甲戏市场却异常繁荣兴盛。因此,以晋江高甲戏为个案,来分析和探索地方传统戏剧市场化的可行性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戏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时空艺术。在世界戏剧史上,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情节剧向现代戏剧的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戏剧、荒诞戏剧等形式。时空艺术也变得多元化。中国当代戏剧在向西方戏剧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时空处理模式,对当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日两国观众会有更多的机会观看、了解双方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在日本东京的国立能乐堂,上演了中日两国传统舞台艺术瑰宝——中国昆剧、京剧,日本能乐、狂言荟萃一堂的《中日杨贵妃响演》。这场演出的独特之处,不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0月11-13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开平市召开,这次研讨会由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国的11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