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爱玲散文创作的人本主义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与她小说的荒凉、苍凉、悲凉这些"冷"的意味不同,跃然纸上的是满腔的"热",是张爱玲对世俗生活,对市民生活,对物质生活的热切投入。在她的散文中,总有人本的幽灵在游荡,在那浮华的世界里,人本主义正是张爱玲心向往之,一意求之的。本文论述了张爱玲散文创作的3个部分:消解崇高———把人还原为人,审视女性———把女人还原为女人,雅致地享受世俗生活———把生活还原为生活。阐明了正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孤岛"的特殊时期,造就了张爱玲,使这个奇女子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她在领略了人生虚无的同时,发现了世俗生活的美,还原了人所以为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散文独具魅力,其风格誉为"流言体"。在四十年代低气压时期的上海,张爱玲的散文以其耽溺于个人情感的展现和世俗小市民的纵情描绘,不追逐时代共振声音的洪流,而成为一种异质话语。她对世俗生活的审视有着孤独者的姿态,世俗的声音是这孤独姿态的面具,蕴含着家国情结和曲高和寡的苍凉。她散文的艺术魅力影响后世,两岸三地均有传人。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散文对日常生活有着深刻而又精细的体悟。在这里,她建构了一个日常态的凡俗生活空间。同时。她睿智的思想,超越的心态又让她能够不拘泥于浅显的生活层面,在建构的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地解构,试图探究深层的人性,理性地看待人生。这使得她的散文在精神层面上有着丰厚的文化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红遍上海文坛的才女作家。《流言》是她著名的散文集。没落家族走向崩溃的命运和影子似的下沉的时代,加之置身于中西文化强烈犯冲的环境,这些便形成《流言》艺术世界的特别风采:鲜明的乱世情结、独特的“私语”模式、新旧杂陈的意境。因此,张爱玲《流言》堪称现代散文百花园中一颗耀眼夺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5.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所展示的几乎全是千疮百孔的爱情。但是她的散文《爱》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纯的、美的、让人心痛落泪的爱情故事。通过这篇文章,张爱玲为她所理解的“爱”作了一个诠释: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无法把握却又不能够忘怀的,哪怕仅仅是一次偶然的相逢,一次偶然的相逢所留下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谈片     
张爱玲作品的久远魅力和历史价值与作家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沦陷形成“孤岛”特别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张爱玲抓住历史机遇,以充分自由的创作心态在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第二,当更多的人被时代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张爱玲的独特显得非常醒目。尤其是她对人、人生和文学根本的认识有一种超越性,这使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具有了一种独特品质。第三,张爱玲蕴含了生命感悟、智慧和机巧的修辞能力,是少有人可与之相比的天赋。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和异数,一生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30多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散文,另有译作及文学评论等。可以说她是一个创作丰富的作家。她的名字经常与“传奇”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显赫的身世,杰出的才情,还有她的冷艳,她的孤傲,一切都凝聚在她那离去瞬间的那个背影中。让我们拿出那些没有被岁月遗忘的文字,感受一下张氏文字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在关注和展示世俗平凡人生的同时,更努力地探触到了人物的心理世界,其所形成的对现代人的内心生存状态的发现和描绘,使她的作品成为一种对生命意识的个性化的隐喻,从而也形成了张爱玲创作的非美学原则的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体悟和笔调给我们展示了她思想里的宿命观,这种宿命观也投射到《茉莉花香》的聂传庆身上。因为宿命,所以挣扎显得无力也无意义,苍凉的命运自会自我完成,然而这种宿命观的形成是张爱玲的生活所必然带来的。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在关注和展示世俗平凡人生的同时,更努力地探触到了人物的心理世界,其所形成的对现代人的内心生存状态的发现和描绘,使她的作品成为一种对生命意识的个性化的隐喻,从而也形成了张爱玲创作的非美学原则的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见功力的是对女性的刘画和表现。她笔下的女性给人的印象深刘,回味无穷,这源于作者对女性人性的正确把握。而这种人性的根据就是张爱玲强烈的女性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对服饰的感觉关注是现代作家中独树一帜的,生活中她的穿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犯冲的色彩,别出心裁的搭配是她张扬个性、引人注目的心理语言,是她炫耀、自慰和补偿心理的外在显现。是她不同时期心态的具体表露;创作中,她往往借助服饰捕捉人物灵魂。理解张爱玲的服饰话语是走进张爱玲内心世界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所表现的女性婚恋是缺乏爱情的婚恋,在这种婚恋中女性的追求最终都指向一种实实在在的生计需求和生理欲求。由此可以窥见张爱玲陈旧落后的女性观及其生成的现实文化和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张爱玲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出发,探讨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通过对其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导致其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一是人性弱点,二是人性欲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指向“苍凉”、“虚无”,但认为张爱玲只是以“苍凉”为底子,实质却是指向一个“诗意”的世界。在她的主要作品中,对爱情理想的追寻、对日常生活的喜爱以及主人公在冥思中追问生命意义,都凸显出个体本真诗意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花凋》是张爱玲小说讽刺艺术达到高峰的代表作之一。她用女性细腻的笔触,辛辣而不失调侃的讽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洋场没落生活的真实图景。张爱玲的嘲讽是犀利的、辛辣的,但又是善意的、温情的,在冰冷的嘲讽之下,掩藏着作者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  相似文献   

17.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文坛,宗璞以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实,宗璞的散文艺术成就并不逊于小说。宗璞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她的散文既具有中国传统散文的典雅,又表现出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学者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也使宗璞散文呈现出深邃的生命意识与细腻的生命感悟并存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有着深厚国学功底的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散文写作中能巧妙利用她所熟悉热爱的中国古典语文之长,频繁而恰到好处地融会运用了古语词、文言句式和典故,文白水乳交融,文笔灵动,意蕴深厚,这不仅丰富了她散文语言的风格色彩,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也由此形成了她散文语言的浓郁的古典特色。  相似文献   

20.
女作家张爱玲书写女性欲望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书写女性对现实、功利婚姻的追求;二、曲折、含蓄的性爱描写方式;三、文本的非自传色彩。同时作家在书写中反映出了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并表现出苍凉、绝望的心境和对女性命运的深邃、执著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