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苓 《科技信息》2010,(20):276-277
舒伯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乐圣"贝多芬的忠实追随者,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所有音乐都有着极具歌唱性的动听旋律,即使在他应该具有极强戏剧性的钢琴奏鸣曲中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a小调奏鸣曲》D.537第一乐章的音乐的详细分析和演奏的详尽解说,从而证实了舒伯特不同于贝多芬的方方面面,使他本人的音乐风格更加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马年之后     
小李这几个月一事无成。在低潮中,小林费了好大劲说服自己,静下心来多做点积累,为迎接下一个高潮做好准备,但小李坐不下来,他先是听到公司裁员的消息,后听到公司降薪的消息。小李心神不宁。他不知道,他会不会被裁掉,但他知道,他肯定会被降薪。会降多少呢?小李最近被这个问题搞得挺烦。 春节前,小李不准备换工作,春节前很少再有公司愿意招人,小李期望着春节之后,情况会好起来。“谁知道呢?也许会好些。至少应该不会再裁员了,该裁的春节之前应该都裁完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将希望寄托到了春节之后,当然也由此  相似文献   

3.
刘佳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3):129-132
一直以来,对徽州文化的第一印象莫不是徽商,他们在明清时期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些在他们的身后,深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思想的迫害,长期过着悲惨、压抑的生活,却依然坚忍不拔,勤劳善良,为家庭的稳定和睦做出贡献的徽州女人,她们也有自己的追求,向往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一切,在一首首生动古朴的徽州民谣中有着真切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王日 《科技信息》2010,(12):390-390
文本,指教学文本。凡是在教学沟通的过程中生成和接受的,都可视为文本。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如同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神密多姿,从每个角度与侧面看都不一样,对一篇文本来说,也是"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阅读时的心理活动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发展,鲁迅非常重视对外国戏剧的"拿来"。虽然他对外国戏剧家的介绍并不算多,对戏剧的翻译在当时也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是他敢于大胆"拿来"的气魄,以及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运用脑髓自己来拿的借鉴经验和见解不仅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今天的戏剧实践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敏 《科技信息》2010,(34):192-193
"空虚"与"末日"是艾略特《空心人》中两个鲜明的主题。空虚这一主题,一方面体现在空心人灵魂的空白与信仰的缺失,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缺乏激情与动机,丧失了行动之力。在艾略特眼中,现代空心人身上这种彻头彻尾的"空虚"正昭示着西方文明的衰落与瓦解,是一种文明末日来临的表征。而这种末日意识的产生同艾略特本人的宗教思想、同整个西方的宗教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简洁 《科技信息》2010,(27):I0121-I0122,I0089
《红字》,一部关于爱情、清教、复仇的美国经典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无疑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巨作。小说的主题是"罪恶"。它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净化"心灵的历程。通过自己的善行和努力,主人公改变了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甚至将原来耻辱的、表示"通奸"的标志"A"字,变成了德行的象征,赢得人们的尊敬。在他的小说中,霍桑让各人物自由自在地扮演各自的角色。而这些人物又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用最生动的形式演绎了人世的种种,于是形成了他文学手法最显著的写作特征,即是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与共鸣。在此小说中,不同事物也有着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是霍桑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具体表现。也正是由于对此象征手法的运用,《红字》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之一。《红字》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霍桑在世界文学殿堂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解孝林教授的眼中,高分子复合材料是一个神奇的科学世界.他一直在探索.并且乐在其中。对他来说,这个有着光明应用前景的研究.是他的快乐,他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冯新平 《科技信息》2012,(8):183-184
萨特的存在主义人学强调行动、自由和责任,这三者构成了其责任伦理学的基本维度。萨特认为"行动"是人的唯一希望,是人生中唯一真实的。而他的"自由"则是一种被限制在"人道主义"之中的"相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紧密相连的则是他提出的"绝对责任",人自身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纪所负的完全责任。  相似文献   

11.
刘俊 《科技潮》2012,(5):48-49
常宇对记者说起自己已经被医师协会吸收为会员的时候,眼中的光芒是之前一个小时左右的采访中没有出现过的。因为即使是和理工科完全没有关系的记者也知道,既然是医师协会,能够成为其会员的就必定是在医疗系统有着一定成就的人,而常宇,在我们这些外行人眼中,更应该是一个机械工程师,或者范围再小一点:  相似文献   

12.
李佳 《科技信息》2012,(26):299-300
石涛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画家、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对近现代中国绘画有着深远影响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关于绘画,关于笔墨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并留有理论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本人写这篇文章,以《搜尽奇峰打草稿》来分析,目的在于,围绕一幅作品展开分析可以更加具体、直观,本文从绘画作品的笔墨、构图和它的历史价值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来对石涛的绘画技法和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和学习,其中为了可以更加直观的阐述观点采用文字与图画相配合的方式。选择这幅画的原因,一方面"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是一幅作品的名称而且是石涛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纲领,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它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可以很好的相互契合,有很好的事实效应,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与时俱进,也可以在"搜尽奇峰"的过程中,领悟到"搜"的过程其实就是"奇峰"与"人"之间的对话与并立,是"奇峰"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这不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吗?文章最后,总结了石涛的绘画理论及美学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其中包括,不同的绘画流派和我们众所周知的在绘画历史上有着很高威望的大艺术家。  相似文献   

13.
家是文学作品中千古不变的母题之一,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家庭,家庭不仅是小说主人公生活的场所,心灵的港湾,也蕴含着作者对家的理解与阐释。譬如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他对"家"的描述与透析,是他作品的灵魂与精髓,成就了他在文学领域中不可磨灭的地位,当之不愧为中国文坛中"释家"的先行者。同样,铁凝对于"家"也有自己的一番...  相似文献   

14.
海子的一生是"成为太阳的一生",他的诗以"幻象"与"流放"作为双翼,在城市与"麦地"之间痛苦的飞翔着,找不到自己的家园。于是,他选择了飞向太阳,最终拥抱了死亡,以自己的死亡完成了他所说的"一次性诗歌行动",从而完成了自己"向死的飞翔"。  相似文献   

15.
安全演讲会     
<正>一个周末,新鑫大型带钢厂会议室礼堂人头攒动,声音嘈杂,上千号职工相继汇聚于此,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着这里即将举行的安全演讲会主讲嘉宾问题。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推着端坐在轮椅上失去双腿的小李过来了,会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人们的视线迅速聚焦在轮椅上的小李身上。小李被推到主席台的正位上,他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面对昔日熟悉的工友和领导,不禁百感交集,以前听别人讲安全的他,做梦也没想到今天会轮到自己上台现身说法。那令人痛  相似文献   

16.
2012年8月15日,由京东CEO刘强东"自残式"降价挑起的电商混战已正式上演。与此同时,他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他在会上表示,这次眼中的劲敌只有苏宁。如果真的需要,价格战将打到钱花光为止。  相似文献   

17.
对母女关系的探索是从古到今大量作家的写作主题。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母女之间的"爱"与"恨"的对立关系给出自己的答案,玛格丽特·杜拉斯更是对这个主题有着她独一无二的看法。笔者将以《厚颜无耻的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和《情人》为例,研究杜拉斯作品中的母女之间的疏离和对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渝文 《少儿科技》2011,(11):32-33
朱,指红色,如朱红、朱笔、朱砂等。碧,指青绿色,如碧革、碧绿、澄碧等。红色和青绿色在人们眼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颜色,但有时又会出现"看朱成碧"的奇异情景。古人眼中的"朱成碧"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叔夜》:"心之忧矣,视丹如绿。"  相似文献   

19.
江剑伟 《华东科技》2014,(10):48-51
在采访前的电话联系中,上海市知联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院士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报道的"好题材"——"我们科研人员比较习惯于严谨慎言、低头工作,说自己,实在不擅长啊……"奋力开拓生命科学的"蓝海"在竞争异常激烈的1979年高考中,李林以高分考入了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从此,他在生命科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将主人公玛丽放在"他者"的立场,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野草在歌唱》:玛丽是非洲大陆的流放者,殖民地社会的迷失者;玛丽是男性的依附者,父权制社会的屈从者;玛丽是他人眼中的疯癫者,种族隔离制度下社会的牺牲者,进而揭露了造成玛丽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