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小说《觉醒》叙述了富商之妻爱德娜觉醒之路,自出版之日起女主人公爱德娜备受关注和评论。现今流行观点认为爱德娜是当时社会新女性代表,敢于追求自我,寻求独立女性意识。抛却习惯的立场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结合社区危机、身份特征和自身行为三方面范式来分析,爱德娜实际上就是一只替罪羊,她的献祭使社区恢复秩序,女人得以惩戒,男人得以安心。她的命运令人同情,她的救赎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通过脑电波来控制电流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才会发生的事,然而英国38岁女子黛比·沃尔夫称,她的确拥有这样神奇的"特异功能"。黛比称,她的脑电波有时会在她没觉察的情况下影响周围电器的电能,导致电灯熄灭、冰箱解冻,甚至让电  相似文献   

3.
<正>爱丽娜是英国一家电脑公司的销售员,出差和加班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渐渐透支了她的健康。一次,爱丽娜因为感冒去了医院,医生说她的免疫力太低了,应该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最好是胡萝卜之类。那天下班后,爱丽娜立刻买了一堆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女性追求自我意识的角度解读肖班的<觉醒>.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探讨小说女主人公爱德娜的分裂形象,阐述她受压迫、觉醒、反抗并失败的过程.最后把她失败的真正原因归结到父权制下女性自身定义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陈染的中篇小说《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中,黛二的女性私语将男性置于被言说的位置,完成了对于男性权威的嘲讽,她以逃离的方式反抗母亲的变态控制欲,却也放弃了从同性那里获得救赎的可能。逃离成为黛二的最终选择,但孤独和绝望并不意味着黛二是消极、虚无的,她反而是一个积极虚无主义者,反抗着外界对个人精神的侵蚀和异化,包括最终在孤独中正视自己内心的冲突、调整自身的状态,为的也是避免与外界一同走向破碎。所以从黛二情感寄托对象的不断转移这一过程中,读者可以梳理出黛二亦或是陈染本人在绝望中反抗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一) 此文将要谈到的,是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女性,她既不像朱丽叶那样出身于名门望族,也没有塔吉扬娜那样多思善感,更未经历过卡列尼娜那种惊心动魄的爱情波折。她只是一个被人使唤的女佣,名字叫爱伦。爱伦是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使女的一生》中的女主人公。整篇小说就是这个孤独的老佣人的不间断的独白。她在向她的听者——一位有同情心的太太——倾诉衷肠,从中得到宽慰。这里没有一句对读者的话,但从老佣人的答话中可以感觉得到她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经典《觉醒》蕴含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与承担责任等哲学理论,诠释了主人公爱德娜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实现其"自为"本质的探求历程,并洞见了她以结束生命来超越自我,获得精神完美这一觉醒行为的深邃内蕴。  相似文献   

8.
乔治·爱略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对道德的关注一直是其作品的一条主线。本文以爱略特的道德标准为视角,通过分析其作品和个人生活,阐述她在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表现,从而论述爱略特的道德选择。  相似文献   

9.
对于英国谢菲尔德市53岁的妇女温迪·里奇蒙德来说",我爱你"这句话几乎成了一种无法说出的禁忌,因为她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嗜眠症。每当情绪激动时,她就会失去  相似文献   

10.
在陈染笔下,黛二是一个频繁出现的人物形象,比如《无处告别》、《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嘴唇里的阳光》、《破开》中,都充斥着黛二的孤单、忧郁、徘徊的身影,也许在不同的作品中黛二的身份、职业不尽相同,但是,她的思想性格、精神世界却都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黛二始终是一个敏感、反叛、矛盾、疲惫、纷乱的内心漂泊不定的"边缘人"形象,在茫然无措中执著地着漫无目的、没有希望的索寻。  相似文献   

11.
《远大前程》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小说中狄更斯塑造了冷漠傲慢的埃斯苔娜这一人物形象,埃斯苔娜在悲剧人物郝维仙小姐的刻意训练和教导下,成为生活中的木偶和爱情的杀手。通过埃斯苔娜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狄更斯向读者展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相似文献   

12.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冰心一生坚持的信念,她爱写作、爱生命、爱孩子、爱自由、爱自然、爱父母、爱家庭,爱祖国,她是一个和爱、善良、纯洁紧密相连的世纪伟人.简析冰心的爱,是对生命、孩子的纯洁的爱,是对大自然的有如大海般博大的爱,是对亲人对祖国的永远的爱,是对清丽脱俗的古典美的爱.她的散文体现出一种人生的真实的美丽.  相似文献   

13.
炒玉论     
妙玉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最特殊的艺术形象,她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天生丽质,不输钗黛,更比黛玉孤傲。特殊的生活道路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她的冷僻,狂狷,孤芳自赏,好高过洁。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她有青春爱的追求,但却没这种权利,只能将情事沤在心中憋得发疯,欲洁不能,欲空难空,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的,最后终于走向毁灭的深渊。  相似文献   

14.
妙玉论     
妙玉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最特殊的艺术形象,她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天生丽质,不输钗黛,更比黛玉孤傲。特殊的生活道路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她的冷僻,狂狷,孤芳自赏,好高过洁。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她有青春爱的追求,但却没这种权利,只能将情事沤在心中憋得发疯.欲洁不能,欲空难空,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的,最后终于走向毁灭的深渊。  相似文献   

15.
刘杨 《科技信息》2011,(11):162-162,165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爱怨交织,双重人格集于人物一身。希斯克厉夫经历了人性的歧视、压抑和爱情的背叛后,采取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来面对他的人生;而凯瑟琳在希斯克厉夫带给她的快乐和林顿带给她的虚荣中徘徊。男女主人公这种独具魅力的双重性格特征正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即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及由此导致的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6.
夏洛蒂的<简*爱>和鲁迅的<伤逝>塑造了两个反抗社会的女性形象--简*爱与子君.但是,她们一个由不幸走向幸运之途,一个由幸福走向痛苦的深渊以至失去生命.英国19世纪自由而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简*爱理性反抗的精神;中国"五四"时代的特殊社会环境造就了子君,她和许多犯了时代病的"五四"青年一样,并未将反封建、反传统的理性觉悟内化到心理深层中去,真正成为她的行为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17.
里姿瓦娜·莎赫那滋才16岁。她那充满稚气的脸,还有她的举止,都表明她仍然是个孩子。然而,在她登台演讲的时候,她的表情却象大人那样严肃,甚至冷若冰  相似文献   

18.
乔治.桑早期的小说曾致力于妇女问题的探索,她的成名作《印第安娜》描述了一位纯洁善良的女性,她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爱情,所遭受压迫和阻碍的故事。用结构主义批评文论中的二元对立来解读小说,分析其人物情节中相对应的因素,进而揭示《印第安娜》这部作品的深刻意义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黑人也是人,但却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得他们有了特定的称谓:奴隶.生活在奴隶制下的黑人,身心都饱受摧残,变得失去自我.赛丝,一个在白人机制欺压下存活的女黑奴,虽然她得以从奴隶制下的畸形黑暗生活中逃脱出来,但却始终没能逃脱出那种制度带给她的创伤以及精神上的折磨.她对宠儿的爱是深厚的,但却也是畸形的,带有愧疚心理的爱,一种令她无法走出自我的爱,令她堕落的爱.  相似文献   

20.
<正>"来呀,爬到这边来!哈哈,宝宝真乖,地板又变干净了!"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在地板上爬来爬去,年轻的妈妈不仅不生气,反而拍着手笑。原来,婴儿身上穿的,是一种特殊的婴儿服装。衣服的前面装着布条,尤其是手臂和膝盖处,都做了特殊处理。这样一来,婴儿在地上爬行的时候,等于在拖地板,当妈妈的自然又轻松又高兴。发明这种婴儿拖把的,是英国一位叫恩娜的女子。她本来是一家公司的助理,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却因为生育宝宝,忍痛告别了职场。刚开始,她一点也不习惯宅在家里、全职妈妈的生活,让她感觉枯燥无味。从前天天在写字楼里喝咖啡,现在天天面对整天哭闹的孩子,永远也做不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