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κ-卡拉胶进行盐酸降解得到低分子量κ-卡拉胶,与肉桂酰氯进行酰化反应,制得O-肉桂酰低分子量κ-卡拉胶.FT-IR、UV、1H NMR及13C NMR分析表明,肉桂酰基接枝到了低分子量κ-卡拉胶的分子链上.体外抗氧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酰化产物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邻苯二甲酰基化κ-卡拉胶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硫酸水解法将κ-卡拉胶降解为低分子量卡拉胶,并制成四丁基铵盐,在适宜的反应体系中与邻苯二甲酸酐反应,得到低分子量κ-卡拉胶O-邻苯二甲酰基化衍生物。借助FT-IR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并测试酰化衍生物的凝集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降解后κ-卡拉胶的结构单元没有被破坏,邻苯二甲酰基被成功地引入到κ-卡拉胶的分子链上,酰化衍生物表现出显著的血细胞凝集活性.  相似文献   

3.
在温和条件下将κ-卡拉胶(KC)降解成低分子量κ-卡拉胶(LMW-KC),然后与长脂链溴代烷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进行烷氧基化,合成具有长脂链的LMW-KC烷氧基化衍生物.IR、~(13)C-NMR和~1H-NMR测试结果表明,κ-卡拉胶降解后其结构单元没有被破坏.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LMW-KC的烷氧基化衍生物抗氧化活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
κ-卡拉胶的O-琥珀酰基化衍生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κ-卡拉胶(KC)降解成数均分子量为10 060的低分子量卡拉胶(LMW-KC)并制成四丁基铵盐,然后在适宜的反应体系中与琥珀酸酐进行酰化,制备LMW-KC的O-琥珀酰基化衍生物,并进行抗氧化和抑菌试验.同时借助IR、GPC、13C NMR和1H NMR分析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KC经降解和酰化后原结构单元未受破坏;60℃酰化的取代度可高达2.60;酰化产物清除羟自由基和H2O2的活性明显增强,抑菌活性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
在温和条件下将K-卡拉胶(KC)降解成低分子量K-卡拉胶(LMW-KC),然后与长脂链溴代烷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进行烷氧基化,合成具有长脂链的LMW-KC烷氧基化衍生物.IR、13C-NMR和1H-NMR测试结果表明,K-卡拉胶降解后其结构单元没有被破坏.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LMW-KC的烷氧基化衍生物抗氧化活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选择常规直接酰化、相转移催化酰化和离子交换-酰化共3种方法对3万中等分子量的κ-卡拉胶进行了乙酰化反应.气相色谱分析表明,采用常规直接酰化时反应难以进行;以四丁基溴化铵为催化剂的相转移催化酰化法因第一步的固液离子交换较难进行而只能稍许提高酰化度,也无实际应用价值;离子交换-酰化法却因能显著增强κ-卡拉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而大大提高了κ-卡拉胶的酰化度.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指出,只有离子交换-酰化法所获得的酰化κ-卡拉胶具有典型的乙酸酯吸收特征峰.研究集中揭示了中等分子量的κ-卡拉胶选择先经离子交换转型后酰化的方式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酶解工艺,以κ-卡拉胶为底物,还原糖生成量为评价指标,对酶解工艺进行优化。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苯酚 硫酸法分别测定还原糖和总糖含量,计算酶解产物的平均聚合度,并利用质谱鉴定酶解产物。结果显示,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降解κ-卡拉胶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加酶量为0.35 U(反应体系5 mL),反应温度为40 ℃,反应pH=8.0,κ-卡拉胶底物质量浓度为9 g/L。在此条件下,酶解反应240 min后产生的还原糖质量浓度为1.531 g/L,酶解产物的平均聚合度为2。该κ-卡拉胶酶酶解反应的Km=2.07 g/L,Vmax=7.25 U/mg。质谱分析显示,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降解κ-卡拉胶的产物为κ-卡拉胶二糖和κ-卡拉胶四糖。  相似文献   

8.
小分子量海藻硫酸多糖κ-卡拉胶的乙酰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了常规直接酰化、相转移催化酰化(相转移催化剂分别为四丁基溴化铵和18-冠醚-6)和离子交换-酰化法对3种小分子量(~3、~5和~10 kDa)κ-卡拉胶进行乙酰化.常规直接酰化法获得产品的酰化度很低;相转移催化酰化法中以18-冠醚-6为催化剂时酰化度较高,适宜制备较低分子量(如~3和~5 kDa)且酰化度为中等以下的κ-卡拉胶;离子交换-酰化法所得产品的酰化度最高,但因制备路线长,适合较大分子量(如~10 kDa)κ-卡拉胶的酰化.红外光谱和13C-NMR证实乙酰基优先接入G6位伯羟基上,其次才接入G2和A2位的仲羟基上.  相似文献   

9.
κ—卡拉胶的氧化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κ-卡拉胶有着良好的药理和生理活性,但是由于分子量大,溶解性差使它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研究了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利用H2O2对于卡拉胶进行降解来制备低分子量的卡拉胶时H2O2浓度,卡拉胶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发现提高H2O2浓度,降低卡拉胶浓度,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卡拉胶分子量的降低。通过粘度法测量了卡拉胶的平均分子量在1000-10000,并发现它的溶解性大大提高了。利用IR和^13C-NMR研究了降解前后卡拉胶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0.
κ-卡拉胶寡糖的酶解制备及其体外抗病毒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seudoalteromonas sp.AJ5-13菌株所产生的κ-卡拉胶酶降解κ-卡拉胶制备κ-卡拉胶寡糖,通过电喷雾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 ESI-TOF-MS)和核磁共振波谱(13C-NMR)分析,该酶的水解产物主要是硫酸κ-新卡拉二糖、硫酸κ-新卡拉四糖、硫酸κ-新卡拉六糖、硫酸κ-新卡拉八糖和硫酸κ-新卡拉十糖,确定该κ-卡拉胶酶专门水解κ-卡拉胶3,6-内醚-D-半乳糖和4-硫酸-D-半乳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产生3,6-内醚-D-半乳糖作为非还原端,D-半乳糖作为还原端的κ-新卡拉寡糖。采用体外Vero细胞培养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研究了寡糖抗标准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活性 。结果表明,κ-新卡拉寡糖对Vero细胞毒性极低,可干扰HSV-1毒株向Vero细胞的吸附。  相似文献   

11.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薄膜光催化剂,考察掺杂铁、银离子改性与酸处理的TiO2薄膜以及有微量H2O2存在时光催化降解水杨酸的活性,并对改性薄膜光催化降解水杨酸的动力学进行研究.实验表明:改性后的TiO2薄膜光催化剂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体相掺铁和酸改性的TiO2薄膜光催化活性最高,并且改性的TiO2薄膜降解水杨酸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微量的H2O2存在使TiO2光催化降解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5-溴水杨酸为原料,将其与水合肼反应生成了5-溴水杨酰肼,再将硫氰酸钾与5-溴水杨酰肼反应合成了5-溴水杨酰基氨基硫脲,后者与溴代乙酸乙酯反应生成了终产物N'-(2-羟基-5-溴苯甲酰胺基)-2-亚胺基-4-噻唑烷酮.对化合物进行了熔点、IR、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表征,并测试了其对生物体的抗炎活性和抗菌活性.结果表明:N'-(2-羟基-5-溴苯甲酰胺基)-2-亚胺基-4-噻唑烷酮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5-氯-3-甲基-1-苯基-4-吡唑甲醛和吡啶胺缩合反应,合成了两个新型的含吡啶和吡唑杂环的席夫碱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 H NMR,13C NMR,IR和元素分析确证.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荧光性能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该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能和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κ-卡拉胶与魔芋胶复配可以形成热可逆、弹性优良的凝胶,适用于果冻的生产。以κ-卡拉胶与魔芋胶复配作为凝胶剂,添加白芽奇兰茶粉和白砂糖制成茶果冻。通过优化实验,探究κ-卡拉胶与魔芋胶复配比例、复配凝胶剂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白芽奇兰茶粉添加量对茶果冻质构和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κ-卡拉胶和魔芋胶复配比为7∶5、复配凝胶剂添加量为0.4%(质量分数)、白芽奇兰茶粉添加量为0.11%(质量分数)、白砂糖添加量为8.0%(质量分数)时,茶果冻的配方最佳,研制的果冻具有茶汤的橙黄色,茶香怡人,滋味协调,口感爽滑,质构优良。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具有控释特性的可食性输送载体,利用转谷氨酰胺酶交联大豆蛋白与κ-卡拉胶形成蛋白/多糖复合冷致凝胶,分析了复合凝胶的微结构与流变学性质,并将复合凝胶冷冻干燥压制成片剂,对其在模拟胃肠液中对核黄素的控释特性和释放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凝胶呈现致密的网络结构,κ-卡拉胶的加入增强了复合凝胶的强度和硬度,荷载核...  相似文献   

16.
研究鲢鱼鱼鳞胶原蛋白肽-SCSCP-的抗氧化活性. 依次采用截留分子量为5, 3, 1ku的超滤膜对鲢鱼鱼鳞胶原蛋白肽进行分离分级,通过6种体外抗氧化指标评价各超滤组分抗氧化活性的强弱,分子量小于1ku的SCSCP-IV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P<005- ;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SCSCP-IV中总疏水性氨基酸和精氨酸含量均较高,推测可能与其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有关;建立高脂动物模型,考察SCSCP-IV在大鼠体内的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SCSCP-IV能显著提高大鼠血清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以及降低丙二醛含量-P<0 05- ,表明SCSCP-IV在大鼠体内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SCSCP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蓖麻油、聚乙二醇-1000(PEG-1000)、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为反应原料,得到了PDMS改性非离子型水性聚氨酯表面活性剂(WPUS).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粒径分布测试等对改性前后WPU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改性前后WPUS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及浊点等性能.结果表明:改性WPUS水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为28.05mN·m-1,浊点为94.0℃,临界胶束浓度为27.5g·L-1;中位粒径为193.48nm,数均分子量为2986,重均分子量为9677,分散系数为3.24.PDMS改性非离子型WPUS的综合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8.
魔芋葡甘聚糖与κ型卡拉胶的协同增效作用是多糖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二者的作用位点有利于揭示体系的许多本质,对稳定体系的网络构建及应用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了微波和热处理下3种配比的魔芋葡甘聚糖与κ型卡拉胶复合物的流变性变化,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位点.结果显示,微波处理后,魔芋葡聚糖与κ型卡拉胶相互作用发生变化,κ型卡拉胶浓度越高,二者复合效果越好;κ型卡拉胶分子中的OSO3基团与魔芋葡聚糖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是维持二者复合体系稳定的主要作用力,即OSO3基团是κ型卡拉胶与魔芋葡聚糖的主要作用位点.这些结果表明,κ型卡拉胶在魔芋葡聚糖与κ型卡拉胶复合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超声功率对麦冬多糖结构及活性影响的规律,选用5种功率超声提取麦冬多糖,并利用季铵盐沉淀法对其进行分离,分别得到了5种AP1和AP3多糖.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对AP1和AP3多糖的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起初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大,不断有较大分子量的多糖被提取,但随着超声功率的进一步增大,大分子量的多糖分子量减半,被降解为较小分子量的多糖.气相色谱研究表明随着超声提取功率的不断增大,嵌入麦冬原材料中较稳定,利用小功率很难被提取出来单糖组分如鼠李糖、阿拉伯糖和木糖均被提取.AP1和AP3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大,麦冬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超声功率为400W时其抗氧化活性最高.可见,超声功率对麦冬多糖的结构及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分离提纯了鹿血酶解产物中的抗氧化活性肽,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体积排阻法(SEC)测定分子量,分析其氨基酸组成.经SephadexG-25和DEAE-52柱层析纯化,得到了带有较弱负电荷的抗氧化活性肽.HPLC分析结果表明,该抗氧化活性肽为低分子量肽类物质,且是以相对分子量为876,463,146Da为主的小肽混合物.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该肽所含17种氨基酸中以亮氨酸、赖氨酸和丙氨酸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17.2%、12.3%和12.1%,人体必需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的含量为5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