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分析同步码分多址通信中多用户检测器存在的多址干扰和near-far问题,提出了已知信号能量情况下运算量较小的递推反馈检测器(RFD).它利用检测出的强用户信号逐级反馈消除多址干扰和near-far.在未知信号能量情况下,提出利用相关器输出峰值平滑估计信号能量,从而得到具有一定能量跟踪特性的峰值反馈检测器(PFD).运用MonteCarlo模拟证明了RFD和PFD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新的抗多径多用户检测器,该检测器能有效地实现多径分集。为简化异步多用户检测,作者曾提出过一种新的异步直扩码分多址(DS-CDMA)系统,即无记忆DS-CDMA系统,并对该系统在单用户多径情况下的性能以及几种新的抗多径检测器(单用户)进行了研究。同时考虑了多径干扰和多址干扰的影响。利用同一用户的多径信号间的强相关特性,并进行简化,将在实现路径分集的同时抑制多址干扰的影响并降低运算复杂度。虽然简化会带来附加的干扰项,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都表明,该路径相关多用户检测器(PCMUD)具有比传统的RAKE接收机好得多的抗多径多址干扰性能。另外,该检测器具有很小的复杂度,能很好地工作在总的路径数超过扩频增益时。  相似文献   

3.
CDMA通信系统中,各个用户信号之间的相关性导致了多址干扰。随着用户数的增加或信号功率的增大,多址干扰就成为宽带CDMA通信系统的一个主要干扰。多用户检测(MUD)是宽带CDMA通信系统中抗干扰的关键技术,就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信号信息对单个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有效地消除多址干扰。笔者从理论上分析了CDMA系统在不采用和采用MUD时用户容量的表达式,提出了利用MUD技术增加系统容量的多种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MATLAB仿真来分析采用MUD对CDMA系统容量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得出结论:MUD效率越高,CDMA系统容量改善越好;同样的MUD效率下,数据速率越低,小区间干扰越小,比特能量功率谱密度之比低,CDMA系统容量的改善越好。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用于同步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新型多用户检测器———正交判决反馈多用户检测器,并将其与一般的判决反馈检测器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检测器具有同样的抗远近效应性能,但正交判决反馈多用户检测器的结构简单,计算复杂度也得到简化.  相似文献   

5.
在码分多址(CDMA)通信的多用户检测器中,存在多址于扰和Near-Far问题.对国、内外新近提出的几种多用户检测器进行了性能分析和比较.在未知信号功率情况下,提出一种性能较优的检测器──递推估计检测器(RED);通过MorteCarlo模拟证明了当Near-Far问题严重时,RED检测器的抗Near-Far性能优于这几种多用户检测器,但用户之间的功率相差不大时,RED检测器的抗多址干扰能力比去相关判决反馈检测器稍差.  相似文献   

6.
结合信号参数的估计,提出一种新的多址干扰联合估计算法--最大似然估计法,该算法复杂度不同,估计误差较小,对大功率用户产生的多址干扰的估计尤为准确,因而能有效地消除其对小功率用户产生的多址干扰,使总体误码率下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均表明,这种算法的性能优于传统的单用户检测器,并有更好的抗“远近效应”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多载波调制技术的异步DS/CDMA多用户检测器。分析了检测器的干扰相消原理,并给出了该检测器的误码性能。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线性的多级多用户检测方案,并给出了其理论上的误码率性能。当用户间的相关系数较小时,它可以相当准确地逼近解相关检测器;与传统的相关检测器比,不仅其误码率性能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具有很好的抗远近性能;与解相关检测器相比,它的复杂度大大降低了,使其有可能用于实际的CDMA通信系统中。数值结果证实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多用户检测是直扩码分多址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而阵列天线也是一项减轻多用户干扰的方法。将空时滤波与多变量函数估计子波网络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空时多用户检测器。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联合空时的多用户检测器具有抑制多址干扰和克服“远-近”效应的能力,并且其复杂度仅依赖于子波网络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10.
首先阐述了多用户检测的现状,并介绍了线性多用户检测算法、判决反馈检测器、盲多用户检测、盲多用户检测的子空间方法等几种主要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对几种多用户检测方法进行了误码率仿真分析,最后对多用户检测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多用户检测技术在光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的多址复用光纤传输信道模型的同时,从最长似然检测的角度出发,推导了基于该模型的DCDMA最佳多用户检测器。该检测器可通过维特比(Viterbi)算法实现,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相关检测的原理,研究了一种较实用的次佳多用户检测器-多级检测器,在抑制多址干扰的同时,尽量降低检测器实现的复杂度,并分析了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传输环境的不同,DCDMA系统具有与无线CDMA系统不同的最佳多用户检测判决准则,而作为一种非线性多用户检测技术,多级检测器可以较理想地改善DCDMA系统的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单一串行干扰消除(SIC)算法与并行干扰消除(PIC)算法在进行多用户检测(MUD)时的判决误差扩散问题,研究了强多址干扰(MAI)情况下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irectsequencespreadspectrum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DS-CDMA)系统中的干扰消除多用户检测算法.结合自适应卡尔曼算法提出了一种适于衰落信道的级联结构K AIC多用户检测算法.所提算法实现了对时变多径衰落信道的全面跟踪,能够在干扰消除检测过程中避免判决误差扩散,达到抑制MAI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动态跟踪能力及算法精度,是一种有效的干扰消除多用户检测算法.  相似文献   

13.
宽带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并行干扰抑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宽带码分多址系统中两级并行干扰对消算法(PIC)的性能,并通过基于MATLAB和COSSAP软件平台的系统仿真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研究和仿真结果都表明,PIC算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系统的误码性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改进,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基本能够保证系统误码性能的稳定性,是一类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算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直接序列码分多址(DS/CDMA)系统中的多址干扰(MAI)和窄带干扰(NBI),提出了一种变步长盲恒包络算法(AS-CMA),并同自适应变步长最小均方算法(AS-LMS)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AS—CMA算法能够自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收敛性和稳定性均优于AS—LMS算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码分多址接入(CDMA)系统中最优多用户检测器的指数计算复杂度问题,从组合优化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局部最小算法的次优多用户检测器,这种多用户检测器,通过遗传算法进行初步选择,再用局部最小算法进行局部优化,可避免单纯使用遗传算法时收敛速度慢,易于出现早熟收敛等缺点,且计算复杂度小,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检测器的比特误码性能接近最优多用户检测器。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快速收敛的Set-Membership恒包络算法(SM-CM)用于DS/CDMA系统中的盲干扰抑制问题.这种方法是对恒包络算法的代价函数加一个误差上限,在由这个误差上限确定的超平面带里自适应地调节步长,从而得到最佳的检测器权值.对SM-CM和CMA算法的性能做了比较,并分析了误差上界不同对算法的影响.仿真表明,SM-CM算法的收敛速度、稳态性能和计算复杂性均优于传统的CMA算法,并且在动态环境中能快速地跟踪系统的变化,有效地抑制扩频系统中的多址干扰和窄带干扰.  相似文献   

17.
在频谱相位编码光码分多址系统中,多址干扰(MAI)的包络特性将直接影响系统误码率公式的推导,通过中心极限定理对于多址干扰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多址干扰的概率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雅可比变换法,给出了多址干扰包络的概率密度函数。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免疫算法的CDMA多用户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用户检测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CDMA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在多用户检测中求解最佳矢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在免疫算法中求解具有最高适应度函数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算法的CDMA多用户检测,并与最佳多用户检测和传统检测器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获得接近最佳检测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多用户检测技术应用在CDMA系统中可以有效的消除多址干扰,用于上行链路能体现其优越性的,但由于其复杂度过高,是不适于下行链路的,而传统的匹配滤波器是无法消除多址干扰的,笔者分析了CDMA系统下行链路离散系统模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CDMA系统下行链路的数据检测算法,此算法由信道均衡器和匹配滤波器组成,信道均衡是基于迫零均衡准则,仿真实验表明此种检测方法的误码性能是大大优于传统的匹配滤波器检测的。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的次优多用户检测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码分多址接入(CDM A)系统中最优多用户检测的指数计算复杂度问题,从组合优化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多用户检测;这种方法通过增加种群的多样性,可避免单纯使用遗传算法时收敛速度慢、易于出现早熟收敛等缺点;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检测器的比特误码性能接近最佳检测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