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译者序     
隐翅虫导论(中册),主要根据M. Bernhauer博士、O. Scheerpeltz博士、A. Smetana博士、M. Cameron博士、J. M. Campbell博士、H. Coiffait博士、K. Sawada博士、Y. Watanabe教授、I. Moore先生、R. E. Blackwelder博士等的有关论著编译而成。由隐翅虫的亚科划分,隐翅虫的分属检索,以及隐翅虫的东  相似文献   

2.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一行,赴京参加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后,于九月初来应邀我校进行参观和访问。同行的有长期与李约瑟合作的鲁桂珍博士,以及香港大学的何丙郁夫妇和美国科学基金会的黄兴宗博士。李约瑟博士在我校介绍了他的工作情况。何丙郁博士作了《李约瑟的治学方法》的专题报告(全文见本期第1页)。李约瑟博士观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1924年时,他主要在剑桥大学从事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由于同鲁桂珍等三位中国研究生的接触,他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育博士培养制度在招录方式、培养目标、学习形式、课程设置、质量保障等方面存在异同,比较中英两地教育博士培养制度,有助于我们借鉴国外大学教育博士培养的成功经验,以提升我国的教育博士培养质量。我国的教育博士培养制度应改革现行的招录制度,扩大目前的招生规模与对象范围;拓展研究的领域,提升教育博士培养的目标要求;优化导师构成,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设置跨学科选修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严格阶段性考核,加强质量监控以及淘汰不合格学生。  相似文献   

4.
从博士生源质量内涵的解析入手,以胜任特征视角构建了博士生源质量要素模型。在分析基础上,构建了维度指标、胜任指标、行为指标三级的博士生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和数学模型,为选拔生源、评价生源、制定培养方案等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培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发展对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当前形势下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存着创新理念缺失、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培养方式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影响了其创新能力。建议树立创新意识、改进选淘制度、改革培养方式、建立淘汰机制,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格勒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人类学博士,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藏族博士。格勒博士从事人类学、藏学教研工作四十余年,期间撰写了大量专业性强、理论水平高的学术论著,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应邀出访20多个国家讲学交流,在国际藏学界享有颇高的声望和影响。文章结合格勒博士的个人学术生活史,围绕人类学和藏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以及新时代人类学家和藏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研究方法,青年一代学者的田野工作、文献阅读和语言能力等学术要求等进行了深度访谈。  相似文献   

7.
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纺织教育代表团于1985年6月1日来上海与华东纺织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马里兰大学代表团由副校长科恩(W.E.Kirwan)博士率领.代表团成员有:教务长斯隆(M.R.Sloan)博士、系主任史密斯(B.F.Smith)博士、纺织经济及市场学教授达的士(R.Dardis)博士、纺织品教授霍利斯(Norman R.S.Hollies)博士、纺织化学副教授叶光楠博士、服装设计讲师安德森(C.Anderson)博士等.  相似文献   

8.
根据在澳洲的访学经历和交流,对澳洲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特点进行了调研,发现澳洲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和管理方法与我国存在有较大的不同,澳洲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注重科研素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论文的文献检索、研究内容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检查以及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对毕业论文没有盲评、毕业答辩没有外聘专家,没有发表论文的必须要求.澳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对于国内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11月10日,"我为家乡办件事——金华博士家乡行"活动在金华正式启动,31位金华籍博士、专家与36家企业代表参加活动。座谈对接会上,金华市人力社保局与上海、陕西金华博士联谊会签订了在外金华博士服务"九场硬战"合作协议。金华博士联谊会作了重点人才项目推介。新月集团、飞亚电梯、巨江电源等参会企业与在场博士专家进行了交流对接。  相似文献   

10.
我院首届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巳告结束。根据择优录取原则,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录取曾寿全、李瑞阳、张宏建、王德荣、胡小伟五位同志为我院首届博士研究生。他们将在陈之航教授等导师指导下攻读热能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为了做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学院在陈之航院长主持下召开了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就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课题内容及任课教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状况:就业和流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状况:就业和流动模式"报告是2010年经合组织的一篇工作论文.该报告从博士培养的总体趋势和模式、博士学位获得者的主要特征、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就业市场、博士毕业生的国际化流动等方面对1990-2006年间博士的就业和流动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博士培养的总体趋势和模式方面,随着经合组织各国投入的增加,博士毕业生的数量激增.在博士学位获得者的主要特征方面,2006年美国和德国获博士学位的人数达到1990-2006年间峰值,分别为340800人和273150人.在多数西欧国家博士毕业生占全体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在1%~3%之间.在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就业市场方面,博士生相比其他层次人员就业率最高,1990-2006年间毕业的博士失业率不超过2%~3%.高教系统和政府部门是博士就业的第一大和第二大渠道,其中,从事研究的比例从50%~80%不等.在博士毕业生的国际化流动方面,博士群体的流动性很大,一般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有15%~30%在过去10年中有国外经历,年轻或新近毕业的博士流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2.
四月十一日至四月十四日,李严博士来我校讲学。李严博士早年攻读海洋科学,曾获得地球物理学硕士、气象学硕士。1969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大气科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麻省、波士顿,斯顿、威伯斯特工程公司气象学顾问工程师。李严博士多年研究在空气质量模拟模型中自然清除大气污染物,长距离大气污染运输和分散的计算机程序、化石燃料沉淀物的清除,以及大气迁移和扩散模型,并成功地用于计算机程序。李严博士每年都有不少研究成果及论文在美国刊物发表。在气象学、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学识渊博,造诣较深。  相似文献   

13.
孝感学院文学院是在原中文系和艺术系广告专业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现设有汉语言文学、广告学两个本科专业和涉外文秘与公共关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两个专科专业。现有教师文学院博士与在读博士左起:阮艾冬、郝永华、李书超、苏建新、周水涛、余志平、殷何辉、周昌梅5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博士与在读博士9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50%。著名学者王先霈先生受聘于孝感学院兼职教授、文学院名誉院长。文学院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课程被…  相似文献   

14.
 30 年来,我国从无到有建立起了博士培养体系,成为博士培养数量仅次于美国的博士教育大国。据最新数据,我国2013 年新招博士研究生69000 名,比2012 上年增加1784 人。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博士培养质量也遭遇社会拷问。  相似文献   

15.
“失业人员压力-应对机制及干预模式”是沈阳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院张淑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为70571080),资助经费16.8万元,起止时间为2006年1月-2008年12月。项目组成员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宋照礼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谢义忠博士、胡卫鹏博士,沈阳师范大学孙书华、郑久华、范慧玲、刘洋、张薇薇等。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5人。  相似文献   

16.
美国加州大学的库伯博士等人最近研究发现,从葡萄核和柑桔核中提取出的一种味道极苦被称为Limonoids的化学物质,能有效地杀灭和控制许多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害虫,特别是各种粘虫和棉铃象虫等害虫。库伯博士说,美国每年光从葡萄核中就能提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大量培养博士研究生,成绩显著。笔者近年来对培养博士质量问题有所思考,今提出几点意见,聊供商榷。 一、博士学识是否渊博?答案不是、又是 博士是各大学及研究单位培养研究生的最高学位。各国培养博士的制度不同,而一个国家内不同学校的培养制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大学毕业得学士后经硕士再读博士,也有的单位允许直读博士。读博士期间,有的需学生修几门高深的专业课,有的学校则不需要。但各国各单位都必须完成一项科研工作、即所谓的博士论文,证明学生经过培养,已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通过口试答辩及格后方能取得博士证书。  相似文献   

18.
藏起博士文凭——“高不成”就“低就”实际上,高学历者求职也有其苦衷,如既想专业对口, 又想待遇丰厚,还要考虑工作环境的好坏,企业是不是有发展前途……但很多用人单位又一时没有空缺等, 这样高不成低不就,就算你有博士文凭也无可奈何。一位不善言辞的电脑博士便不幸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到人才市场去求职,遗憾的是没有一家公司愿意聘用他,也许  相似文献   

19.
1.学术带头人 经过实验室多年建设和科研工作积累,金海龙教授、王晓峰教授和陈蜀江副教授等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脱颖而出。金海龙教授、李志忠教授被华东师范大学聘请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毕业博士5名,在读博士2名。  相似文献   

20.
通过翁玲玲博士成长、求学、婚姻等经历,反映出人类学对于女性知识分子思想境界、为人处世等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