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旅游资源是开发城市旅游的重要依托,是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在开发、管理城市旅游资源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造成资源整体效益低下.本文从旅游资源整合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初步探讨开发、管理城市旅游资源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厦门东辉大坂山郊野公园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是我国的旅游热点城市之一,东辉大坂山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考虑旅游资源、区域条件和区位特征对郊野公园的综合影响,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以厦门市大坂山为例,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旅游地评价,同时分析了大坂山旅游开发策略,探讨郊野公园在厦门市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
“金、大、海”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近郊的旅游景区,近年来城郊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金、大、海”景区的旅游资源概况进行分析,从开发原则、开发区位条件、管理模式和管理趋势等方面对”金、大、海”资源开发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是推进资源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典型资源型城市临汾为例,阐释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优化发展的产业、空间、管理和旅游4种转向,并对旅游业驱动乡村振兴的过程和实践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资源型城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和机制。结果表明:(1)临汾市产业由第二产业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空间上农业用地适度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管理由传统粗放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旅游由单一要素向多元要素转变;(2)临汾市探索出乡村旅游实践模式,即明确定位,重塑旅游形象,发挥龙头景区带动作用,探索发展工业旅游,重建乡村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3)乡村旅游从农业、农村和农民3个维度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进程。资源型城市乡村发展亟需转型,资源型城市乡村应注重旅游形象的重塑,明确自身定位,开发新型特色旅游资源,构建本地完整旅游产业链条,以谋求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乐山市是一座具有悠久旅游文化历史的城市,但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滞后阻碍了乐山市旅游业的发展.乐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4个方面对旅游资源开发机制进行了合理的解析,弥补了乐山市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不足,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化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旨在尊重自然环境保护、崇尚绿色人文旅游、关注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形式.位于我国中西部的该类型城市明显处于地域劣势.其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增加收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生态类资源得到更加科学高效利用.文章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提出了中西部城市生态旅游 资源开发实现新发展的政策法律治理分析.  相似文献   

7.
水体旅游资源是集审美、疗养、娱乐和文化为一体的重要旅游资源,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水体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开发优势明显.以河南省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河南省水体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开发对策和建议,以实现河南省水体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希望能够对河南省水体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旅游审美差异对区域旅游开发的影响 --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为例,剖析了旅游专业人员与普通公众在旅游资源的审美上存在的四个方面差异,主要表现在:普通公众在审美方法上的单一、片面,自然景观审美上偏好奇特造型地貌,对文物古迹缺乏审美兴趣,以及具有休闲娱乐的审美倾向,这些审美偏好和倾向的存在对区域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文中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平顶山市旅游开发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平顶山市的旅游开发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提出了平顶山市今后旅游开发的对策:创建优美旅游环境;加快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品牌效应;完善旅游线路,形成旅游网络.为平顶山市的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其它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构建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进行了案例分析,对11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合肥和沿江城市较高、中北部城市较低的空间格局,城市之间的差异在加剧.城市经济水平高,或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得分较高,城市经济水平低、旅游资源欠缺或区位条件一般城市的得分较低.未来发展应重视旅游产业增长对城市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拉动作用,推动旅游与城市的同步发展,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区域性的综合开发模式,从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形象整合和管理体制四个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科学评价城市旅游资源是城市旅游开发和规划的基础工作.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旅游资源内涵进行界定和类型划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旅游资源指标体系,并赋予权重和排序,以体现各指标要素的影响性程度.该研究在理论上可丰富旅游资源基本内涵,对城市旅游发展和城市旅游产品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宝鸡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开发策略,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资料对比分析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结果宝鸡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类型丰富和分布相对集中。通过调查发现对宝鸡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排序是法门寺佛文化、青铜器文化、周秦文化、西府文化、自然山水文化、炎帝始祖文化、散关、栈道文化和城市文化。结论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主要策略是充分利用法门寺的影响力、打造中国周秦文化核心旅游区、整合开发西府文化旅游资源、多元化发展和重视城市旅游作用等。  相似文献   

13.
王娜 《科技资讯》2007,(32):224-225
乡村民俗旅游作为一种富有特色、新兴的旅游业态,深受城市旅游者喜爱.本文在分析了乡村民俗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于家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于家村旅游资源特点的开发原则,探讨了乡村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发展策略,对于家村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遂宁佛教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开发佛教文化旅游对于促进遂宁旅游产业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遂宁的佛教文化,从佛教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入手,探讨遂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特点和现状问题,并对其合理开发与利用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咸宁是个正在兴起的旅游城市,本文首先探讨了其地名文化的旅游价值,如鄂南地名文化的历史体验价值,旅游审美体验价值,情感体验价值;继而进一步探析了鄂南地名文化旅游价值的开发,如景点、景区设计、餐饮美食、古景复原及开发等地名旅游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旅游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又是旅游合作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享赋的基础上,对江西旅游资源数量、类型、特色和价值作了评价与分析,得出江西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提出了在泛珠背景下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整合泛珠三角区域内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规划区域旅游线路;引进新的开发主体实行多样化开发;做好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备受瞩目,如何实现城市与周边农村地区的共赢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在深入分析城市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经验及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城市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出路在于按照“城市观光体验 科普教育基地”的经济模式,整合近郊资源,以加快旅游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吸引源,是城市文化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强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整合山水旅游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实现地域文化资源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可以推动镇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小城镇旅游开发中的形象塑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旅游开发可以促使一部分具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良性发展.小城镇发展近乎“千镇一面”,形象塑造是小城镇旅游开发的核心.根据城市形象设计学,小城镇旅游形象塑造按照分析——定位——表述的技术路径来进行,文章以山西小城镇旅游开发为例对小城镇形象塑造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贵州民族资源与城市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旅游是贵州旅游业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贵州城市旅游目前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旅游业中应有的重要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贵州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贵州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依赖其自身特色,特别是民族资源的挖掘,使贵州城市具有不同于其它省区城市的旅游特质,以吸引众多的游客,促进贵州旅游业及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