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县市级业余体校体育训练是我国体校体育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基础训练,为了提高业余体校田径运动成绩,让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刻苦但不疲劳,学中有快乐,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在田径训练中运用了"快乐训练"的方法。效果显著,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县级青少年业余体校田径训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训练过程.其宗旨是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训练,提高从事田径运训练的综合素质,从基础上提高青少年业余体校的田径技术水平,为高层次的田径训练输送后备人才.本文在分析青少年业余体校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陈峰燊 《广东科技》2011,20(14):53-53
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教学和训练中的经验,主要通过对基层业余体校的爬泳技术分解来进行一些分析。此文可供基层业余体校的游泳训练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与业余体校排球教练员现状,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业余体校排球教练员在来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运动经历、岗位培训上占有一定优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教练员在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上具有较大优势;二者训练目标定位存在较大的差异;业余体校排球教练员在训练计划的制定上好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教练员;二者的运动员选材科学化程度都不高.另外,业余体校排球教练员对训练五要素的注重较为全面,但是二者都忽视了信息传递和适应外部条件要素.总体上看,二者各有优劣势,建议健全教练员激励机制,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继续推进"体教结合"进程,实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5.
蹦床是奥运会新项目,探索适合业余体校的选材和训练规律尤为重要。业余体校选材分初选和复选,要尽力选出有天赋、适合练蹦床的运动员。体校的基础训练很关键,特别是基本技术的教学一定要细致、严格,使运动员从一开始就掌握正确、先进的基本技术。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业余体校竞技体操教练员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省业余体校竞技体操教练员继续教育认知态度、岗位培训、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继续教育是提高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训练理论水平、优化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并对目前存在着学历偏低、岗位培训层次低与间隔时间长等继续教育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提高我省业余体校竞技体操教练员的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和运动训练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建立学生运动员档案,是业余体校对教学、训练及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教学、训练及管理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运动员全面、健康成长的有利保障。本文结合业余体校的学校管理特点,对学生运动员档案的内容建构、档案建设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海南省业余体校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海南省18个市(县)业余体校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南省业余体校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改制后的机构和体制对业余体校的发展并未凸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业余体校的生源日渐减少,体校对青少年儿童的吸引力日渐降低;教练员职称和进修是长期困扰业余体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场地基本能够满足训练需求,但设施陈旧,器材老化;用于业余体校发展的经费越来越少,呈下降趋势;项目设置上还未充分体现海南特色,还未充分利用海南资源优势发展体育竞技事业.鉴此,笔者提出了比较符合海南实际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重构海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蓝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县(市、区)级64所业余体校运动员的训练保障现状进行分析,并探寻主要影响因素和提出发展策略,为不断完善业余体校运动员训练保障措施,提高业余训练科学化程度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从教练员、运动员、经费来源、体教结合以及激励机制5个方面对安徽省业余体校、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以及乒乓球馆业余训练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教练员队伍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偏低,且与运动员的配比不合理;运动员年龄结构偏低,业余训练时间少,打法类型存在失衡现象;业余训练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社会资金投入不足;体教结合流于形式;激励机制满意度不高.由此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促进安徽省业余乒乓球训练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艳玲 《科技信息》2010,(11):136-137
本文主要将全国学校运动项目布点现状融入到全国竞技体育的大系统中进行分析,优秀运动员由学校中培养的体制形式将脱颖而出,加强学校管理体制的建设,争取建立以学校培养模式的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和建立部分项目的国家训练基地。结合中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从而促进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南省中学校内运动会的举办时间、项目设置、参加人员、场地器材、评价奖励等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中学校内运动会开展比较普及,但在项目设置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学校要更新举办校内运动会的观念,根据学校特点灵活安排校内运动会举办时间,科学设置校内运动会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校内运动会场地设施条件,建立健全校内运动会评价奖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促进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为突破口,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社会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学校体育运动训练情况的基本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构建了“金字塔型”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的理论框架体系,并以经费投入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完善、科学研究的深入三个方面作为实现体育运动训练结构体系的实践保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当前学校体育的时代发展和体育经费保障需求变化的审视,认为经费保障仍然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致力探索学校体育经费保障的依据和配备策略,梳理出与学校体育发展相适应的、较为系统的、科学的经费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为构建学校体育经费保障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经费资源,完善学校体育经费的保障机制,提...  相似文献   

15.
运用分析法系统论证了民办高校遴选优势资源打造强势体育项目的办学理念,旨在为民办高校体育工作提供借鉴;民办高校在学生、教师与办学,等众多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集中有限的体育办学资金、体育师资、体育场馆设施以及激励机制等优势资源突出打造一到两项强势体育项目,并使得这些项目能够获得优异的竞技体育成绩,成为良好体育校园文化导向,从而进一步打造出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特色体育,提升办学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教体结合模式下普通高中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个案研究方法分析高级中学体育生招生、学习、训练、管理经验;通过文献法把握了解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内涵。结果统一招生与优秀苗子重点选拔是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体育特长班的建立是落实普通高中体育后备人才教体结合培养机制的前提;依据训练基础,因材施训是体育训练普及与提高的关键;改革高校体育生培养机制,是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结论高中阶段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必须加强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之间的衔接,以向高校输送优秀体育生源为目的,建立从招生、训练、学习、管理到输送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城乡中学体育现状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安徽省城乡中学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中学体育现状的调查,对学校生源变化、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体育师资、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学校体育管理、近20年安徽省城乡学生运动素质差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制定相应措施,防止学校扩招;对学校体育工作加强监督力度;兼顾教育公平,使城乡中学和谐发展;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保证学生的运动强度等。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邵阳市省级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课余训练状况,家长支持率,体育经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实地观摩.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探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的新思路以及为湖南省其他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管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管理效率决定者素质教育的质量。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其运行机理来优化其运行效能。应当从当前学校体育管理的现状着手分析,明确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现存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本质和核心问题所在。依据学校体育管理的本质和重要命题,结合其他学科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从多维度、多视角对学校体育管理展开分析,提出构建基于质量控制观的学校体育管理框架,引入质量管理视角的指标体系、监控系统、评价指标系统、预警系统、激励机制、政策资源保障体系等,从质量控制角度对学校体育管理进行系统性的效能优化,实质性地提升学校体育管理的效率,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地拓宽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渠道,对于整合体育资源、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校园体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当前"体教结合"运动员培养模式面临着许多困难,包括:国家的制度支撑不够、后备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高素质人才缺乏以及训练经费投入有限等.因此,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应当从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提供制度支撑、改革现行人才选拔模式以及提供充足的人员经费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