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律 《安徽科技》2005,(11):24-26
世界高科技及其产业发展对国际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中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意义的影响.为发展我国高科技及其产业,加速推进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建立适应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科技及其产业体系,必须对世界高科技及其产业的现状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与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象征.因此,对高科技及其产业发展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唯实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4):113-113,196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同时发生输出和输入的活动.在当代的国际经济活动中,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分工、促进新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本文指出通过参与全球产业内贸易,可以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  相似文献   

3.
依循产业集群理论,本文从区位商、集群指数和分工分业中的微涨落三个方面,对江苏省环保产集群现状进行考察,并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产业聚集深化应注重于政策层面,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准确的涨落预测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与地方产业网络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网络特性,主要表现在网络分工、网络协作互动、网络创新和网络的根植性四个方面。我国地方产业网络是以低成本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其基于“低级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存在被其他国家代替的危险,而且面临着国际领先公司的全球价值链治理等不利因素。我们应立足于增强和完善本地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从而促进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  相似文献   

5.
从1951年在美国西海岸加州斯坦福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斯坦福科学工业园开始,世界上已有各种名称和类型的产业园区1000多个。这些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发展了重要推动作用。我国的产业园区建设在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要素聚集和数量扩张任务之后,已经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的质量全面提高阶段,因此很有必要结合当今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变动与我国产业园区建设状况进行总结,对于我国产业园区未来建设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期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河南在能源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本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通过分析,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产业聚集区位的选择,培育产业集群适应产业转移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日益深化,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进一步向产品内分工深化,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22个工业行业和7个服务业行业进行实证分析其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旨在为我国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和产业的战略转型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模块化分工网络有助于加快地方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汽车产业分工的深化,促进了江苏重点产业集群之一的常州孟河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形成.孟河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合作型、大型企业主导型的生产网络构成.模块化分工网络可提升孟河产业集群的汽车零部件模块化研发和制造能力.为此,政府应引导企业自主参与模块化分工网络建设,培育一批专业模块供应企业,吸引国内外企业加入孟河模块化分工网络,深化孟河生产网络的内部模块化分工.  相似文献   

9.
蒋琦 《科技信息》2009,(10):40-41
资本主义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方面科学地分析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性,而且从生产关系方面提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强制和剥削性质的理论,我国作为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事业,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存在着相互需要、相互依存,促进双方经济发展的内容。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与产品结构,主要依据我国的供给结构和国际需求结构,即既要从我国所具备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出发,又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和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是我国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已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纳入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这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意义。但是,也有个别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忽视经济规律,工作指导上出现了失当和冒进的倾向。国内外经验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但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定位、角色、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如何科学、理性地指导支持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作者主要从这一层面展开思考,阐述有关认识和观点,希望对政府指导工作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技术本土化、国际化与我国TFT LCD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对技术扩散有重要影响,后发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所发挥的比较优势,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因素。产业技术本土化和国际化,是当今技术扩散的主要内容。结合国家创新理论强调的本地优势和全球产业链的国际优势,分析我国TFT—LCD产业技术的发展,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化与高技术企业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国际竞争的加剧加速了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其实质是世界市场的一体化,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性结构演变的重要时期。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相对衰落,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更。高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突破了国家、民族的界线,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的成长又是以高技术产业国际化为目标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高技术企业必须依赖世界市场,走国际化道路方能获得生机和前途,除此之外,别…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在产业发展上的优势互补性,为两岸经济的相互依存、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分工、经济的共荣共生创造了合作空间。提高海峡两岸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关联度的迫切需求,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联系不够、产业转移受阻、产业升级低效等现实困境,客观上都要求加强海峡两岸的产业分工、产业合作与结构优化,由此形成海峡两岸双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有两大重要趋势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面貌:一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各国、各地区竞争的焦点;二是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各国、各地区在分享经济全球化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国际产业分工带来的更加紧迫的市场竞争压力。广州作为“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经济外向度高,产业基础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创新型人才充足,具备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是一种以经济分工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当地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依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西藏已经具备参与经济分工的基本条件,认为西藏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发展各种产业集群,如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农牧产品产业集群、手工业文化产品产业集群、生态旅游产业集群、贸易服务产业集群.最后,指出西藏在参与经济分工建立产业集群应处理好的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钊 《科技信息》2007,(27):382
分工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逻辑联系。产业集聚是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是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降低分工深化带来的交易费用和获取源于分工的报酬递增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借助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集中,即产业集聚这种组织形态来实现。因此,没有分工就没有产业集聚,分工是产业集聚的最根本的源泉。而集聚一旦形成,将有利于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进入,缩小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同时,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度也在增加。为了研究产业聚集、收入差距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是如何影响环境的,现今又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采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产业聚集、收入差距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聚集水平提升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扩大则增加环境污染;产业聚集和收入差距的交互作用为正,说明收入差距的增加削弱了产业聚集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效果。因此,应该在注重产业聚集区布局合理性、加大环保教育与宣传力度的同时合理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并对中国当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了我国在承接产业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和挑战,最终得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承接此次产业转移,以加快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高军波  贺居涛 《河南科学》2014,(9):1849-1852
基于区位商模型,采用统计年鉴数据,对河南省2012年度区域产业聚集度进行了系统量化评价.实证研究表明:河南省产业发展总体状况较好,第一和第二产业具有相对发展优势和输出优势,而第三产业聚集水平不足.就产业聚集结构而言,第一产业聚集水平最高,农业聚集优势明显;第二产业整体聚集水平较高,有色金属矿选采等集群优势最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聚集水平整体较低.最后提出产业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经济特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在这些区域内相互竞争与协作的企业大量存在,企业的专业化越来越强,这种产业的聚集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下一步的发展必须引入集群经济的概念,实现产业集中向产业集群的转变,利用集群经济的优势提高整个产业区的竞争优势。文章主要从产业及其构成要素的角度讨论了产业集中向产业集群转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