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速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日益突出,新疆经济相对滞后且生态环境较脆弱,研究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可为其长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疆2010—2019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以探索该区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程度的现状.结果表明:2010—2019年,新疆城镇化综合发展水...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作为制约全面推进城镇化以及地区间良性竞争的亟需解决关键因素,决定着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力度以及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成效.妥善处理、综合统筹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中亟需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海南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也处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及其调控关系的研究极具意义.该文从海南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涵出发, 指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呼包鄂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度及耦合协调模型,对呼包鄂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变化趋势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呼包鄂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态环境水平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阶段发展为中度协调阶段,但协调发展程度仍然偏低.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水与绿洲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是绿洲存在的关键因子.研究绿洲城镇化过程中的水资源问题,揭示其对本来就脆弱的绿洲水环境的影响强度、机制和规律,为克服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及其对绿洲环境的危害,为绿洲城镇化的健康、稳定和合理发展以及加强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绿洲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最终实现绿洲现代化,有着现实的、长远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就绿洲水资源的特点及其与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在论述绿洲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水资源对绿洲城镇化的影响和绿洲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适度的城镇化有利于绿洲水资源问题的好转.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耦合关系,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特征。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 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评价得分始终低于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得分,但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由伊始的处于不协调类别中的中度失调阶段,逐步转变为协调发展类别中的高度协调阶段; 2) 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数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数逐年上升,二者耦合协调关系逐渐达到同步高度协调。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1-2016年吉林省8个地级市数据,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进行研究.基于熵值和变异系数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8个城市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吉林省8个地级市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最高,城镇化综合评价值最低的城市是辽源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最低的城市是白城市;长春市属于高度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吉林市属于基本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其他6个城市均属于中度失调发展类城镇化滞后型.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胁迫压力,开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对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基于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新疆城镇化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然后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新疆各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最后分析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4年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为0.29和0.42,总体水平较低;2)2014年新疆14个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协调度在0.41~0.64之间,跨越低、中2个级别,分别占地、州、市数量的46.7%和53.3%;3)从空间分布看,2014年新疆14个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度存在地域差异性,表现为北疆优于东疆,南疆最低.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议题.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的3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恢复潜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长江下游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整体高于长江中游和上游.根据长江沿江36个城市生态环境各指标的差异,借助PCA排序对其进行分类,将36个城市大致分为六大类型.最后,利用相关分析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恢复潜力等指标的关联性,了解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呈现指数曲线变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间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新疆昌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及耦合分析法评价2002-2015年昌吉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阶段及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水平变化差异性明显。其中经济和社会城镇化对昌吉市城镇化综合水平影响最大,生态环境响应对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影响最大。(2)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的演变趋势,两个系统发展水平差距呈现变小的趋势,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时期内总体水平相对较高,其变化范围是0.4419-0.8316。(3)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阶段性特征。2002年属于非协调阶段,其类型为衰退类-轻度失调城镇化滞后型;2003-2011年为转型期阶段,其类型分别为发展类-初级协调城镇化滞后型和中级协调发展类城镇化滞后型;2012-2015年属于协调阶段,其类型为发展类-良好协调城镇化滞后转向生态环境滞后型。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测度体系,运用标准差椭圆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江苏省2005—2015年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江苏省城镇化发展主方向由西北—东南方向变为东北—西南方向,标准差椭圆有明显的顺时针旋转趋势,说明相比于苏北地区,苏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的拉动作用较强,发展速度较快;(2)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比较稳定,生态环境发展方向为西北—东南方向,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说明苏南地区加大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其生态环境的发展形势略好于苏北地区;(3)苏北地区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苏中地区基本稳定不变,苏南地区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1.
绿色城镇化是实现绿色生态、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深深影响美丽中国的建设,因此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对绿色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便成为急迫研究的焦点。将熵值法、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应用到江西省绿色城镇化多维度响应研究中是十分有益的尝试。首先定性的构建江西省绿色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熵值法测度出江西省绿色发展水平,再运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得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这三个维度的3个主成分,综合响应变量与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绿色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最后构建GAM模型,深入探讨解释变量交互作用对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特征。通过对江西省绿色城镇化的多维度响应的研究,提出有利于江西省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明显。本文从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带来新型城镇化各方面的明显变化特征研究方面入手,用实证研究方法揭示旅游业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之间的推动作用关系,以期更理性地探明旅游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经研究发现,旅游业能够促进人口快速集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城乡融合和保护生态环境。该结论恰好证明了旅游业发展与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城乡融合、生态环境等新型城镇化六大指标息息相关。进而论证了旅游业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关联性,能够极大推动其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构建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南昌市2009-2018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测度与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从总体上来看均处于上升趋势;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上处在中度失调城镇化滞后型向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的过渡阶段。其中,在2009-2011年处于失调阶段,在2012-2016年位于过渡阶段,在2017-2018年则处在协调阶段。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在总体上处于生态环境滞后型。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证分析法和耦合度模型对重庆市38个区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程度进行理论分析,结果显示:①2011年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全市平均值为0.424,耦合度以拮抗阶段为主,耦合协调度基本处于中度耦合型;②2011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度存在地域差异性,主城区高于两翼地区;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越高;④2011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在0.330~0.511之间,跨越低、中、高3个级别,分别占区县数量的45%,50%和5%.  相似文献   

15.
绿洲水资源与绿洲城镇化的关系探讨--以西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水与绿洲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是绿洲存在的关键因子.以西北地区为例,探讨了绿洲水资源的特点及其与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适度城镇化有利于绿洲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西藏自治区作为研究区,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关联度耦合模型与解耦模型,对西藏自治区2007—2016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演进及解耦状态进行测度、分析与判定.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各指标间呈现较强的正向关联态势,生态环境在生态水平与生态响应方面绩效显著;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复合系统耦合演进时空分异显著,时间序列呈现出低水平耦合、中低度耦合、中度耦合与高度耦合4种类型,空间秩序表现为"藏东高于藏西""藏中南高,藏北低"的空间格局,其中"一江四河"区域耦合状态最优;复合系统呈现扩张性连接、扩张性负解耦、弱解耦与强解耦的演进轨迹,连接与强弱解耦交错呈现,反映出新型城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胁迫具有动态性与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6年~2017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Tapio脱钩模型分析两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脱钩关系,并对未来几年的脱钩关系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山西省的城镇化指数整体发展较为稳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城镇化指数空间格局为晋中地区>晋北地区>晋南地区,生态环境指数呈现出晋南地区>晋北地区>晋中地区的趋势;(2)山西省城市发展,由以脱钩状态为主转变为脱钩与负脱钩数量相当的状态,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不仅不断加大,而且处于动态变化和不可持续的状态;(3)未来几年山西省逐渐发展为以负脱钩状态为主的模式,两极化发展较为严重,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安阳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安阳市城镇化的特点,采用1999—2012年安阳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数据,分别对14年来安阳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指标计算,计算二者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确定安阳市14年来每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类型,分析其变化趋势,为制定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等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测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的基础上,借助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6.79%,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对城镇化质量的拉动作用较大;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上升态势,由低度失调向多层次协调发展转变,但协调度的整体水平较低,截至2014年仍然有一半的城市处于弱度协调状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具有聚集特征,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今后应将提高人口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开放程度等作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在当今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村落建设的方向成为政府及社会大众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城镇化建设与村落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城镇化建设与村落建设的关系及城镇化背景下村落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文明村落建设途径,为江西生态环境的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村落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