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第六感是与生俱来,还是可以后天培养?为什么有人第六感特别强,其中有何奥秘?不自在的感觉——晓梅和朋友去看电影,电影开始放映时,她感觉有一个人摸黑走过来,坐在她身旁。不知道为什么?她对这个陌生人有股强烈的厌恶感。这个人让她浑身不自在,但她也告诉自己:“别这么神经兮兮的,不过是个不认识的人坐在—起看电影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她压下自己突如其来的情绪反应,把身体靠向自己的女伴,拉开一点和那个人的距离,继续看电影。走出电影院,她才发现钱包掉了,是刚才那个让她浑身不自在的陌生人偷走的。奇怪梦的感觉——王先生是个50岁的保险…  相似文献   

2.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男性和女性决定应该相信哪种陌生人的方法有所不同.该研究发现,男性一般相信跟他在同一群体里的人,而女性却更可能相信跟她们有共同人际关系的陌生人,比如朋友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曹淑芬 《科学之友》2005,(10):24-24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男性和女性决定应该相信哪种陌生人的方法有所不同.该研究发现,男性一般相信跟他在同一群体里的人,而女性却更可能相信跟她们有共同人际关系的陌生人,比如朋友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胡宁 《科学通报》1966,11(1):11-11
最近在SU(3)基础上提出的SU(6)对称性,进一步解释了基本粒子的一些重要的性质。和过去Wigner所提出的原子核结构的SU(4)模型相对应,SU(6)对称性可以看作是在三种基础粒子(夸克quark)之间只存在有Wigner力和Majorana力的后果。这两种力不会改变基础粒子的自旋,因此每个基础粒子的两个自旋态可以看成是两个独立的粒子,三种基础粒子就可看成六种独立的粒子,这样构成了SU(6)的六个基底。和Wigner的原子核模型一样,这个SU(6)模型必然是一个非相对论的模型。最近Salam等人把SU(6)群推广到相对论的(?)(12)群,但是他们发现相对论基础粒子的自由拉  相似文献   

5.
善用第六感     
不自在的感觉——晓梅和朋友去看电影,电影开始放映时,她感觉有一个人摸黑走过来,坐在她身旁。不知道为什么,她对这个陌生人有股强烈的厌恶感。这个人让她浑身不自在,但她也告诉自己:“别这么神经兮兮的,不过是和一个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看电影,没什么大不了的。”她压下自己突如其来的情绪反应,把身体靠向自己的女伴,拉开和那个人的距离,继续看电影。  相似文献   

6.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立地能够存活的。每天,同学们都会与父母、同学、老师、邻居甚至是陌生人发生一定的联系。那么,如何与他人相处呢?这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必须要善待他人。善待他人是人类一种可贵的胸襟,可以说是一种美丽而富有爱心的人格。我理解的善待他人就是无害人之心。就是与人为善,就是成人之美,就是要求我们要有爱人之心,宽容之心,助人之心。  相似文献   

7.
千里来相会假如有两个陌生的人,同时去一间大图书馆查找同一本书,并正好交谈议论起这本书的作者,这样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但如果将此情此景移到国际互联网络,这两人就"有缘千里来相会"了。原来,这个互联网络轻易就来了个"人以群分"。每次你想找本喜爱的书籍,翻阅一份杂志,或购买邮票,你都可以接触或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目前,互联网络成了一个独特的场所。用户在那儿不仅可以浏览  相似文献   

8.
《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自组织(Ⅰ)》一文分析了阶层型网络的学习算法。本文将介绍另一种主要网络——相互结合型网络的学习算法。与阶层型网络不同,相互结合型网络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可以有连接,信号可以在网络中传来传去(图1),在70年代的时候,曾有人利用  相似文献   

9.
神经形态发生的一种细胞自动机(CA)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国正 《科学通报》1991,36(19):1496-1496
在生物组织形态发生过程中,一个重要而普适的原则,是类聚行为(Sorting behavior),这已为一系列经典性研究所证实。 与细胞类聚的一般现象类似,大量神经元之间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的确定及其相互联系的建立,看来也是遵循同类相聚这个普遍原则的,对神经系统的类聚行为,有线索表明,在预定程序指导下的形态结构自组织可能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在坦桑尼亚贡贝溪国家公园的雨林中开展黑猩猩行为研究的这些年里,我学到的最重要一课便是所有生命之间的相互联结。每个物种在复杂的生命网络中都发挥着作用。例如,似乎对美国人或欧洲不怎么重要的刚果盆地、亚马逊河和亚洲热带森林,如果生态系统被破坏,牵动的将会是全球的气候与环境,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被影响。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们还要与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动物都发生联系。或许有些地  相似文献   

11.
五十多年前 ,亨德里克·卡西米尔 (HendrikCasimir)最先预言在真空中两个物体表面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 ,这种力可以对从微型机械到大统一理论的任何宇宙万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诠释爱好     
人们都知道个人爱好难以量化。每个人的看法都是微妙的、非线性的,而且恰恰是有联系的。“爱好是一种特别的东西,”伯克利加州大学的Ken Y.Goldberg如是说,他把这个问题作为计算机软件问题来研究,“最好的例子是你并非喜欢你朋友的所有朋友。”  相似文献   

13.
罗伊·怀丁,42岁,一个不合群的男子,曾于9岁那年遭受过一个陌生人的伤害。在他十多岁时,他的母亲离家出走。怀丁后来结了婚,但两年后又离了婚,两人育有一子,现年13岁。离婚后的怀丁恶性事件不断。他前妻说,怀丁曾因斗殴而被禁止出入某个酒吧,他还善于撒谎,同时像孩子一样耽于狂想,在成人堆中编造各种故事。怀丁对人冷漠,据其朋友讲,当他待产的妻子发生车祸时,他对汽车损伤的焦急和关心程度远甚于妻儿的安危。  相似文献   

14.
天空中众多的卫星可以让地面上的人研究星体、相互侦察、预报天气、从汽车中就能打电话联系,甚至能让人们观看到更多的体育乃至肥皂剧等节目。如今,部分科学家正在考虑卫星的另一个诱人的用途:预测可怕的传染病可能在何时何地爆发。这个主意看似荒诞,却是有依据的:引发疾病的微生物(或称细菌)或者受过感染的昆虫以及能把细菌传染给人和动物的其它生物的活动环境一般来说是可以识别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地形传染病学。根据这一理论,研究人员就可以根据地形特征来判断某地区最有可能爆发流行何种传染病。实际上,有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5.
免疫是由多细胞克隆、多分子之间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约所决定的一种复杂的网络式反应,目的在于保持个体的纯一性,维持个体的个体性。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效的功能合作依赖免疫系统的自我识别。免疫应答基因(Ir gene)及其产物Ia抗原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Ia是免疫系统识别的自身决定簇,存在于非T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它不仅与免疫系统外来“非己”抗原有紧密的联系(如抗原反应性T细胞活化需要识别一般抗原所固有的决定簇,同时还须识别抗原呈  相似文献   

16.
正鲜为人知的年轻同事帮助了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两位科学史教授米歇尔·詹森(Michel Janssen)和于尔根·雷恩(Jürgen Renn)解释道。一个世纪前的1915年11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柏林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文集上发表了仅4页的广义相对论短文。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通常被看作是一位孤独天才的工作。事实上,爱因斯坦接受了大量朋友和同事的帮助,其中大多数人并不为人所  相似文献   

17.
<正>不管是否存在争议,威尔逊的作品致力于论述一个主题:我们必须了解博物学和进化理论,才能充分理解这个星球上人类的未来。60多年来,颇具影响力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简称E. O.威尔逊)一直在寻找进化论、生态学和行为学之间的联系,这常常在科学界内外引发争议。在生物学领域,从来没人有过像E. O.威尔逊这样的职业生涯。威尔逊是世界领先的蚂蚁研究权威之一,是一  相似文献   

18.
武汉大学物理系李鼎初先生撰文,对狭义相对论予以诘难(见《湛江科技》1986年第二期),现就他所论及的“孪生子悖论”、以太假说等问题发表一些商榷性意见。一、“孪生子悖论”和相对论时级李先生写道:“孪生子悖论是真谬而不是佯谬”,因为“两个孪生兄弟以高速相互分开,而又以高速相互回到一起,他们都可能发现,对方比自己年轻些。……两人高速分开又高速回到一起,除了有两个高的匀速过程外,还有两个相互加速和减速的过程,而这些都不是狭义相对论能够处理的。……我们把两个匀速过程搞得长而又长,从而使两个加速和减速过程,对时间变化的效果小而又小,以至可以略去不计,这一过程仍可由两个匀速过程来决定。这样,总的效果,就仍是每个人都将发现对方比自己年轻些。”如果两个孪生子相互作匀速直线运动,并非一个  相似文献   

19.
在四化建设中,为了搞好科学技术工作,发展科学及教育事业,学风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学风端正,可以使工作井然有序,严肃认真,人人意气风发,奋发向上,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体贴,团结友爱。但如学风不端正,则工作杂乱无章,马马虎虎,弄得人们意志消沉,无所作为;人与人之间互不交往,甚至相互猜忌,相互诋毁,关系紧张。因此,搞好学风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张侃  刘正奎 《科学》2007,59(6):9-12
心理学虽然有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论语》开篇就是心理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通过这两句话提出了快乐的两个条件:学习知识、使用知识,可以使人快乐;见到远方的朋友,可以使人快乐。在西方。比孔子晚出生几十年的西方哲学鼻祖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