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家庭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家庭体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建立社会公平观、控制社会安定和倡导诚信友爱具有特殊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庭体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的目标。加大对家庭体育的投资,建立配套的体育设施;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家庭体育的指导;加强宣传导向,强化家庭体育观念;规范体育产业市场,促进家庭体育消费和促使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尚延  屈德新 《科技信息》2010,(26):276-276,278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育人而不只是育才,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群。其社会价值具体体现在: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人文环境和谐发展;利于休闲体育的社会化等三个方面。从休闲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康教育作用的角度来看,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个性品质、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作用等几个方面。可以说,休闲体育教育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区环境圆桌会议: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产品的供给不足和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心理需求增高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中国人与环境不和谐的主要表现之一.通过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有效执法和行政问责以提供更好的环境质量,实现环境公平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基础;通过有效的公众参与促进价值认同是人与环境和谐的价值基础.社区环境圆桌会议是环境保护的社会创新手段之一,是政府行为、市场手段之外的政策补充,更是促进公众参与、实现价值认同的有效载体.社区环境圆桌会议在江苏的实践已初步显示出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社区环境圆桌会议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政府作用、公众参与、媒体作用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杨健  赵晓玲 《科技信息》2010,(18):I0237-I0238
绿色体育以全面协调的思想和手段,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绿色体育理念的分析,对绿色体育怎样进入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绿色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育的切入点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加强绿色体育意识的教育,以高质量的师资保障协调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分析了绿色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教学民主化与和谐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导、采用绿色的教学评价方式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张孝辉 《科技信息》2010,(28):I0263-I0263,I0265
绿色体育以全面协调的思想和手段,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绿色体育理念的分析,对绿色体育怎样进入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绿色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育的切入点,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加强绿色体育意识的教育,以高质量的师资保障协调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分析了绿色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教学民主化与和谐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导、采用绿色的教学评价方式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都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文从民族传统体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促进了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等方面,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体育参与的社会融合功能需要境域澄清.采用比较和批判的思维方式,厘清决策界意愿和学界研究间的分裂;一方面深入剖析体育参与促进社会融合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对该逻辑进行前提和界限的澄清.结果表明:体育参与确为社会融合提供了一个兼容的机会;但是,若要真切把握体育参与的社会融合功能:在理论上,要确立高效度的研究框架;在关系考虑上,要将体育公平、体育环境等因素纳入讨论;在变量操作上,要合理量化相关变量.体育参与的社会融合功能在理论和实操上都要谨慎审查;唯有澄清体育参与的社会融合功能之境域,才能接近于对二者关系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8.
语言分析方法是社会研究中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行语言学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从语言表达上来看,"竞争"与"审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结合,"公平"与"竞争"实现了形式与实质的统一。"竞争"本身就含有公平竞争的意思,在此之前又加上"公平"二字,更突出了公平的竞争理念和特定的汉语环境。然而,刻意追求"公平",会产生"公平"掩盖"竞争"的不良后果;过度考虑"公平"的汉语环境,将导致国际通行标准的"走样"。从语言学的视角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竞争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就要培育竞争文化,不断促进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倡导竞争,促进竞争完善信息协同,加强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9.
李强 《科技信息》2012,(24):307-307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潮中。和谐社会又是我国全体公民共同参与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鉴于此,文章将长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体育活动能增强社会和谐度,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良性的影响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和逻辑推理方法,阐述了社区体育追求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和谐的理念.研究结果发现,要想搞好社区体育,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现:1,社区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相契合;2,社区体育的发展满足居民体育需求;3,促进社区体育的良性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和谐;4,促进社区体育的科学化发展;5,要经常性的组织社区体育竞赛;6,以和谐发展观指导社区体育建设。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法对经济关系调整之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自诞生之日起。经济法就承担起了民法和行政法无法承担的克服和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等双重历史使命。经济法对构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公平竞争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地发掘和发挥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科学价值,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崇尚和谐的精髓。中国文化在传统形式上并不缺少和谐成分,缺少的主要是对竞争创新的高度重视及开拓,并且这是中国至今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克服中国文化传统重和谐轻竞争和创新的倾向,积极建构有竞争创新活力的和谐文化和社会。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公正原则置于社会主义制度第一美德的优先地位。对“效率优先”原则进行了伦理价值分析,指出我们绝不能脱离社会公正来片面追求效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突出强调公正原则,提出了解决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观紧紧围绕和谐这个核心和本质,追求和谐式的稳定,创新维护稳定工作,使整个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和谐式的稳定观以和谐、疏导、整合、稳定为主导,把社会环境的融洽和谐、多元兼容的公平协调、社会管理的协同参与等,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多元化的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各阶层之间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谐校园是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是实现公平公正,使每一名教工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为此,必须有一整套公开透明的制度和一个正派民主的领导班子作保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命题。和谐社会包括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针对我国目前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公平价值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亚当·斯密提出的赋税征收的"公平、确定、便利、经济"四原则是颇富人本主义精神的。赋税征收其表面目的是以维护国家政权为本,实质目的则是为了纳税人的发展,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人"发展了,才能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税源才不会枯竭,社会才更加稳定和谐,国家政权才更加巩固。所以,赋税征收必须确立纳税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高校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进程中,高校有着独特的责任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社会服务方面。同时,高校也应认真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教育发展、教育管理、教育环境、教育竞争等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和谐大学,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表率。  相似文献   

19.
新型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广州和谐社会要求高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但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十分堪忧,只有教师、学生及学校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建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型的高校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城市贫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转型,与此同时,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增多,程度加深,发展趋势严峻,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和不安全隐患,因此建构系统的新型城市反贫困策略体系是当前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