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述目前在真菌多糖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对多糖结构进行研究的方法,以及目前研究中真菌多糖的结构与抗肿瘤作用的可能联系,抗肿瘤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药用真菌多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糖组分是药用真菌中已知的主要活性物质,近年来成为食品和医药界研究的热点.药用真菌多糖来源广泛,常见的主要有灵芝、香菇、裂褶菌和冬虫夏草等.药用真菌多糖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热水浸提、碱提、酸提和中性盐溶液提取等,新技术如超声波、微波和酶法辅助提取也逐渐应用于药用真菌多糖的提取.研究表明,药用真菌多糖主要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降血糖和降血脂等生物活性.药用真菌多糖的分子量、糖苷键键型、空间结构和化学改性等对其生物活性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真菌多糖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目前在真菌多糖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对多糖结构进行的方法,以及目前研究中真菌多糖的结构与抗肿瘤作用的可能联系,抗肿瘤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真菌多糖由于其显著的生物活性和低毒性而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对其提取方面的研究非常活跃,并且有些方法已经开始应用于实际生产.本文归纳了菌丝多糖提取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从细胞破壁、浸提、分离三方面对现有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各自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系统研究真菌多糖提取工艺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真菌多糖的免疫药理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综述了药用真菌多糖在免疫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概况.真菌多糖可增强机体内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T、B淋巴细胞等的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6.
真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小东  毛慧玲  王顺启 《江西科学》2005,23(3):243-246,280
综述了近年来真菌多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真菌多糖是从各种真菌的子实体中提取出来的多糖体,在保健食品和医疗工业中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在治疗各种疑难病症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真菌多糖从其来源分,有四种: 一、云芝多糖这是一种含有β—1.6和β—1.3苷键的葡聚糖,对各种癌症均有抑制作用。据报道,日本科学家从云芝中还提出一种蛋白多糖(PSK),其单糖部分大部分是葡萄糖,含少量甘露糖和木质糖;蛋白部分由17种氨基酸组成,实验证明对小鼠肉癌S—180有强烈  相似文献   

8.
南海海洋红树林真菌2560号多糖A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海海洋红树林真菌2560号真菌的菌体中提取到多糖A2,通过完全酸水解、糖腈乙酸酯衍生化以及GC/MS研究分析表明,A2多糖由岩藻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以及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2:2:17:5:2.  相似文献   

9.
多糖、糖蛋白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新兴的研究课题,生物系生物化学教研室张翼伸教授,是我国从事多糖研究起步较早的,在国内做了大量的、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她主要从事植物多糖、真菌多糖系列研究。研究的内容涉及较广,诸如多糖的分离、分级、纯化、结构确定、生物活性、化学修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多糖与蛋白质的关系,以及多粮的金属络合物等。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多数发表在生物学科一级学报上。如  相似文献   

10.
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胞外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菌体中提取到胞外多糖W2 1 ,甲醇解研究表明W2 1 由葡萄糖 ,半乳糖和少量木糖组成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北海海域潮下带底栖贝类的分布特征,给底栖贝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潜水员水肺潜水、海底样方定量采集方法,对北海市廉州湾、侨港、白龙和营盘等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海海域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有2纲9目31科60属102种,其中腹足纲(Gastropoda)13科14属17种,双壳纲(Bivalvia)18科46属85种。春季有55种底栖贝类,秋季有76种,春季和秋季共有的种类有29种。秋季的廉州湾海区底栖贝类种类数和个体数都是最少的,秋季的侨港海区出现的底栖贝类种类数最多,个体数最多的出现在春季的营盘海区。平均栖息密度最高的是春季的营盘海区,达到27.35个/m2,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的是春季的廉州湾海区,只有1.00个/m2。春、秋两季4个海区的优势种差异较大。多项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春季的营盘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差,底栖贝类群落结构处于重度受干扰状态;秋季的4个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秋季的底栖贝类群落结构总体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儒、道、墨三家之爱作为共同效忠于先秦社会的哲学流派,在人性基础,修养方式,政治思想,爱的最高境界方面存在共同点,然从其各自特性上,不难发现三家之爱在立足点,群已关系,爱的方式,最终目的,意识导向又有其独立之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三家之爱都突显了各自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广西4个港湾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绍芳 《广西科学》2001,8(3):236-240
分别在1996年夏冬季对广西沿岸铁山港、廉洲湾、钦州湾、防城湾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测站29个,其中河口区3个,港口区5个,养殖区7个,浅海区14个。调查项目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油类、Cu,Pb,Zn,Cd,Hg,无机磷、无机氮、硫化物和有机质。除近岸局部区域外,大部分海域的水质符合一类海洋水水质标准,港湾沉积物和生物体污染较轻,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廉洲湾海域的污染要比其他3个港湾的严重。  相似文献   

14.
石炭系断裂十分发育,断裂样式有逆冲、背冲、对冲断裂类型,断裂平面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定向性,断裂主要沿NE—SW向、NWW—NEE向、NEE—SWW向、NW—SE向、近EW向5个方向展布。断裂发育时期特征明显, 各期构造运动对石炭系断裂发育及分布的影响程度有较大差别。现今石炭系断裂应是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产物,在地震剖面上通过分析断裂及其相邻地层所具有的反射特征的差别,根据断裂上下地层的变形特征、厚度变化和断裂切割地层年代的差异来判别断裂发育的时期和持续的时段,将石炭系断裂按发育时期进行分离,再现各个主要构造运动期石炭系断裂的平面分布特征。盆地石炭系断裂按主要发育时期可分为海西期断裂、印支期断裂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断裂。海西期断裂是石炭系发育的主要断裂,海西期发育的断裂多数在后期又继续活动,仅在海西期发育而后期不再活动的石炭系断裂主要分布在盆地腹部地区;印支期发育而后期不再活动的石炭系断裂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缘地区;仅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育的石炭系断裂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判定和追踪反气旋的客观方法统计分析了1948~2016年北半球冬季温带反气旋活动特征。研究发现,北半球温带反气旋主要活动在中东部的北太平洋、东北大西洋、北美的沿落基山脉东部和美国东部、欧亚的环地中海、伊朗高原、青藏高原以北且贝加尔湖以南地区。海洋上、北美洲和环地中海地区上的反气旋夏季频数最高,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以北且贝湖以南的反气旋均冬季最多。海洋上的反气旋生成区域分布较分散,且主要向偏东方向移动、发展,且具有季节变化。相比于海洋,大陆上反气旋生成的纬度较低,主要向东南方移动、发展。北美大陆上的反气旋夏季生成的较多,冬季移动范围较广。北半球反气旋年平均过程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夏季过程数最多,且从1970年开始呈上升趋势。欧亚地区的反气旋过程数最多,其次太平洋,大西洋最少,但是同一个区域的四季相差较小。反气旋的中心气压大值区的形态和高频区的分布形态相似,且中心气压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四季中冬季反气旋最强。秋冬季节是欧亚地区的反气旋最强,大西洋的最弱。春夏季大西洋的反气旋最强,欧亚地区的最弱。四季均是欧亚地区的反气旋的平均纬度较低,且冬季最低。北美地区的反气旋除秋季均是移动纬度范围最大的。反气旋数随生命史的变长而急剧下降,90%左右的反气旋的生命史在4 d内,四季均是大洋上的反气旋生命史较大陆上的长。  相似文献   

16.
1980—2015 年清水河流域水系连通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城市化发展情景下区域水系连通的变化规律, 以永定河支流清水河流域为对象, 集成遥感影像、统计资料及土地利用等数据, 运用河流连通性综合评价体系, 将基于障碍物累积影响的河流纵向连通性及基于土地破碎度的河流横向连通性相结合, 系统性地研究1980—2015年清水河流域的水系连通性变化。根据专家知识并结合清水河实际情况, 可将清水河河道阻碍物分为水库、水闸、漫水桥和河道堆积物4种类型。1980—2015年阻碍物的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比1980年增加10.4%, 2015年增加23.9%。1980—2015年,清水河流域纵向连通性整体上呈升高趋势, 纵向连通性差的汇水区比例由1980年的40%逐渐降低 2015年的14%。纵向连通性升高的区域集中在流域东部及中部, 西南部部分汇水区连通性加剧恶化。河流横向连通性整体上变化不明显, 其中流域西部有所下降, 东部有所好转。1980—2015年清水河流域综合连通性整体上呈升高趋势, 综合连通性差的汇水区占比在1980, 2000和 2015年分别为26%, 17%和11%。综合连通性升高的区域集中在流域东部, 而流域西南部部分区域连通性始终较差。研究结果揭示了京津冀城市化进程中流域连通性的变化规律, 可为区域防洪减灾和河流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汉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95年吉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中有关身体素质数据,及1985年、1991年吉林省调研情况、1995年全国调研的同类指标数据,对吉林以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现状、趋势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影响发展水平的因素,发现了吉林省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呈现不断提高的增长趋势;高等院校学生身体的素质的发展虽得到了比较普遍的提高,但仍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差异和性别2差异;总体发展趋势部分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教育  相似文献   

18.
海洋微藻分类生态及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海洋微藻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它们的盛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的生产力,因此,与渔业资源、水产养殖、环保、地质等密切相关;海洋微藻的分类和生态研究是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陆地资源的衰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海洋微藻资源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利用微藻资源及微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等方面研究得到了科学家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海洋微灌资源丰富,过去对海洋微藻的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这些成果的应用和开拓新的研究课题是目前海洋微藻研究的2个重要方向。厦门大学在海洋硅藻研究方面的成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在分类生态基础上,不断开展新的研究,在海洋微藻分类学和生态学、微型硅藻和微型浮植物生态、海洋微藻生物活性物质、微藻生物分子标记物、微藻胞外产物、及有害赤潮微藻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比较不同养殖环境下罗非鱼肠道菌群结构和相对丰度变化规律,选取稻田和池塘两种养殖环境下的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定期测定实验期间的水质指标(溶氧、水温、pH值和氨氮),取养殖202d的罗非鱼,通过16S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其肠道微生物,并分析不同养殖环境下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养殖水质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不同养殖环境的水质参数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发生变化。在两种不同养殖环境下,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个菌群相对丰度均较高。蓝菌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蓝菌门在稻田组的罗非鱼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高于池塘组,而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在池塘组的罗非鱼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高于稻田组;在属水平下,Cetobacterium,Paeniclostrdium和Romboutsia等菌属在稻田组罗非鱼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较高,池塘组罗非鱼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为Cetobacterium,Enterovibrio和Plesiomonas等。不同养殖环境下,罗非鱼肠道微生物菌群分布及丰度有显著差异,该变化可为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降水空间、时间分布严重不均匀,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且多集中在夏季,呈现南涝北早、东部沿海台风及暴雨多发,西北部干旱、风沙灾害频繁等势态。干旱因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对农业造成的直接损失最重及对环境的潜在破坏大而成为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本文讨论了2001年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夏大旱的气候成因和天气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