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硅藻贡献了海洋40%的初级生产力, 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是全球碳固定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大洋硅藻席沉积是硅藻大规模“勃发”的产物, 通过对东菲律宾海136°~140°E, 15°~21°N区域内藻席的分析鉴定发现, 出现于这一低纬西太平洋的硅藻席的成席藻类为Ethmodiscus rex (Wallich) Hendey; 同时, 大量的AMS14C测年数据显示这些富含硅藻席的沉积物形成于16000 ~ 28600 a BP (14C年龄)期间, 即硅藻“勃发”发生于末次冰期, 而其他层位并未发现藻席沉积. 初步分析表明, 末次冰期由于南极中层水(AAIW)北扩, 将富含硅酸盐的海水带入了研究区, 即南大洋的“硅溢漏”作用, 使该区域硅藻得以勃发; 同时, 末次冰期铁输入的增加, 也可能促进了该区硅藻的勃发. 相似文献
3.
末次冰期以来陆架环境演化及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末次冰期以来陆架环境演化及沉积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秦蕴珊近年来,使用新的海上探测手段所获得的资料表明,只有将陆架上的沉积作用与陆架的环境演化进程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才有可能揭示出沉积作用时空变化的机制。我们把晚更新世末期以来... 相似文献
4.
5.
青藏高原倒数第二次冰期冰楔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第四纪期间受冰期气候的影响,多年冻土下限强烈下降,广大地区笼罩于冰缘环境之下,发育了大量的古冰缘遗迹.在众多的古冰缘现象中,冰楔假型(Ice-wedge casts)因其重要的古环境重建意义而倍受注意.70年代末,郭东信和张维信等根据~(14)C测年资料,指出青藏高原存在23500±1200a B.P.以前的末次冰期冰楔.80年代中期,徐叔鹰等在青海 相似文献
6.
7.
末次冰期以来钱塘江河口湾充填的物质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更新世末(约20000a)以来,中国东部的海面经历了急剧下降-快速上升-最大海侵-高位小幅振荡的变化。钱塘江河口湾地区产生了下切河谷形成-古河谷楔形体充填-海泛沉积- 河口湾充填的沉积旋回。其沉积量十分庞大,仅沙坎沉积估计就有425×10~8m~3。1 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的沉积量计算 相似文献
8.
9.
末次盛冰期以来菲律宾南部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菲律宾南部深海钻孔MD06-3075 上半部分的孢粉分析,结合氧同位素记录, 得知冰盛期时由于温度的下降, 该区热带高山雨林向低海拔地区下移, 在深海沉积中记录到了这一类型花粉的增加; 而到全新世时植被类型以热带低地雨林为主, 并且红树林广泛发育. 红树林和高山雨林的变化, 分别指示了海平面的上升和温度的增加, 而其他的草本、蕨类等变化则显示冰盛期时湿度比现在要略干. 在全新世中后期红树林明显退缩表明全新世时期气候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为影响红树林发育的河流径流量有所下降, 同时喜湿且主要依靠河流搬运的蕨类孢子减少, 也说明河流径流量下降. 这些变化可能是受东亚季风强弱变化控制的结果, 也可能和ENSO 的变化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边缘海在冰期旋回的环境变迁中,可以产生“放大效应”.如南海北部的冬季表层水温,间冰期可比冰期高6~9℃,远远超出太平洋同纬度区的温差.我们曾经推测:南海这种“放大效应”,应与冰期时表层环流的根本改组有关,但这种推测有待论证.数值模拟就是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腾格里沙漠东北缘末次冰期冰楔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的古冰缘现象研究中,冰楔假形(ice-wedge casts)因具有定量的古环境意义而倍受人们注意.自1957年裴文中在哈尔滨首次发现晚更新世古冰缘现象以来,在我国中纬度地带的华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以及西北地区发现了许多寒冷气候作用的冰楔假形证据.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在地处我国东西部过渡地区的腾格里沙漠发育冰楔假形的报道.近两年,我们在贺兰山地区考察时,发现了末次冰期发育的冰楔假形(图1),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6.
陇西黄土高原末次冰期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陇西黄土高原西南部高分辨率(100年间隔)的塬堡黄土剖面, 讨论了末次冰期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素. 结果发现, 该区域末次冰期以来有机碳同位素变化于8722;22.6‰ ~ 8722;27.5‰之间. 与黄土高原东部地区不同, 研究区末次间冰段有机碳显著偏负于早晚末次冰期, 偏负达4‰. 末次冰期有机碳同位素指示了纯C3植物对温度、降水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耦合响应. 从末次冰期间冰段到盛冰期, 降温和大气CO2浓度减少导致有机碳同位素偏正1.5‰ ~ 2.0‰, 塬堡剖面末次冰期有机碳同位素变化主要记录了季风降水的大幅度变化, 可以用来重建古降水, 估算出间冰段降水比盛冰期偏多250~310 mm, 比早末次冰期高出100 mm.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 塬堡黄土剖面末次冰期有机碳同位素的波动可能记录了千年尺度季风降水的快速变化. 同时, 黄土高原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相当复杂, 不能简单将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归结成C3/C4丰度变化而用来指示夏季风强弱. 相似文献
17.
随着美国国内实验室基因操纵技术的进展,美国政府正在对包括基础研究基金在内的这些实验追加投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些项目中——农业,医药,环境或能源——哪一项应获得最佳公共基金的财政投资?在确定研究投资时,会碰到一个不可避免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对一项预定的研究怎样选择让这项从先或那项暂缓?该不该对所设计的有关人类生活的重点项目,例如抗癌性,城市环境保护,保护美国节能问题或使数以千百计的人们免除饥饿给予优先?国内分子生物学家正在利用遗传工程——一项尚不足七年的技术——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最近农业研究所使用的技术表明农业上应用的公共投资希望最可靠。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末次冰期以来, 北半球高纬地区气候变化是否对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季风产生影响以及高原季风本身的变化规律是仍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22 m厚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合作盆地黄土-古土壤剖面高分辨率的粒度记录表明, 末次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冬季风存在明显的可与北半球高纬地区相对比的千年尺度变化, 但对冷事件(Heinrich事件)的响应明显强于对暖事件(Dansgarrd-Oeschger事件)的响应, 表明北半球高纬地区气候对青藏高原冬季风和高空西风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万年尺度上, 高原冬季风存在两个明显不同于北半球高纬地区气候记录的变化, 一是在36 kaBP附近(H4事件)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增强; 二是在43~36 kaBP期间, 高原冬季风显著减弱, 可能指示了高原冬季风在万年尺度上除了受到北半球高纬地区气候系统影响外, 还受到其他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