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不同退火温度、时间对普通铸轧和复合能场(电磁场+超声波)铸轧AZ31B镁板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铸轧镁板的再结晶温度在复合能场作用下降低了约50℃;250℃退火时,普通铸轧镁板无明显再结晶,复合能场铸轧镁板局部再结晶;在300℃,4 h时,铸轧镁板均充分再结晶,复合能场铸轧镁板晶粒细小,组织均匀,平均晶粒直径为8~13μm,而普通铸轧镁板晶粒平均晶粒直径为14~19μm;400℃退火时,晶粒开始粗大,1 h时复合能场铸轧镁板与普通铸轧镁板的平均晶粒直径分别为28~33μm和20~25μm。退火后,铸轧镁板内析出相数减少,复合能场铸轧镁板析出相弥散分布在晶界上,普通铸轧镁板析出相较多并富集在晶界和晶界附近。退火后铸轧镁板的塑性变形能力明显改善,在300℃,4 h时,复合能场铸轧镁板的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比普通铸轧镁板分别提高了4.7%,17.2%,34.1%和74.6%。  相似文献   

2.
研究SAF 2205双相不锈钢冷轧退火板的冲压特性以及冷轧和退火织构对其冲压性能的影响.实验钢冷轧退火板表现出较差的深冲性能和明显的45°制耳,其r平均值和Δr值分别为0.7和-0.27,这主要与其在冷轧及退火后形成的织构有关. ODF图显示,退火后SAF 2205双相不锈钢中铁素体相未形成γ纤维再结晶织构,仍然为分散的α纤维织构.实验钢中铁素体相的织构强度明显高于奥氏体相,其对钢板成形性的影响更显著,即其各种〈110〉退火织构组分均不利于实验钢r平均值的提高,并且使得Δr<0.此外,奥氏体相的{110}〈001〉织构也对钢板成形性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液-固铸轧1070A/2024铝合金复合板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显微硬度、剪切实验等检测分析手段,探究退火温度对液-固铸轧1070A/2024铝合金复合板材界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界面处的合金元素逐步溶入基体中,两材料之间的分界线逐渐模糊直至消失;当退火温度为300℃,铸轧复合板的结合性能最佳,剪切强度达到最大值103.6 MPa。  相似文献   

4.
通过X线衍射(XRD)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分析技术,研究退火温度对冷轧态TA1钛板显微组织及织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TA1钛板冷轧退火后,微观组织发生再结晶并形成典型的双峰分裂基面织构特征。在退火温度不大于700℃时,组织变化主要以回复与再结晶的形核生长为主,生成■和■类型再结晶织构组分,此时轧制织构组分逐渐消失;当退火温度达到800℃时,晶粒变化以合并长大为主,再结晶织构组分■的强度也继续增强。同时,织构组分对板材的各向异性有着直接影响,由于棱锥型织构■再结晶织构组分特征的作用,可开动的滑移系统分别为易激活的柱面a滑移和较难开动的基面a滑移或棱锥面c+a滑移,从而导致板面内TD方向的拉伸强度比RD方向的拉伸强度大,而45°方向强度最低,从而产生较大的板面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1100铝合金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4%,0.2%,0.1%)的Al-Ti-B细化剂和在铸轧过程中施加电磁振荡场对铸轧板坯组织细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添加相同含量的Al-Ti-B条件下,铸轧过程中施加电磁振荡场的板坯组织细化效果明显高于普通铸轧的板坯.同时发现,细化剂的质量分数在0.1%~0.4%范围内,在铸轧过程中施加电磁振荡场,其细化效果都比较满意,其显微组织优于常规铸轧添加0.4%细化剂的组织,因此,电磁振荡铸轧可以大幅度降低细化剂的用量,减少元素偏析,改善铸轧坯的内部质量.  相似文献   

6.
电磁场对铸轧板织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三维取向分布函数(ODF)研究了电磁场对铸轧板织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电磁场的铸轧带坯与通常添加铝-钛-硼变质剂的铸轧带坯间存在一定的织构差异.将上述7.4mm厚的带坯冷轧成1.0mm的成品板经360℃(1h)退火处理后,电磁铸轧板较易获得立方织构与加工织构的组合,其深拉性能明显优于通常添加铝-钛-硼丝的铸轧板.此外,还讨论了铸轧板织构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4004铝合金在不同物理场作用下初生α-Al和共晶硅的形貌特征.不同物理场主要包括超声场、电磁场、超声和电磁复合场.实验结果表明,单独应用超声或电磁场情况下,铸锭的凝固组织都达到了细化效果.特别是功率超声场,可以细化铝合金中的共晶硅相.当施加超声和电磁复合场时,初生α-Al相和共晶硅相都得到细化,细化程度与同等条件下施加功率超声场的细化效果几乎等同,但是,复合场处理的铸锭细化区域明显得到扩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含铜低温热轧取向硅钢再结晶组织,采用3种不同的初次再结晶退火工艺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脱碳退火前的高温退火工艺有助于增加硅钢初次再结晶组织中20°~45°晶界比率;采用渗氮工艺,可在大幅提高∑5晶界比率的同时增大晶粒尺寸.应用晶粒尺寸阈值公式计算出的初次晶粒大小约为8μm,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相符.  相似文献   

9.
对Fe-27Mn-6Si-5Cr(%,质量分数)形状记忆合金热拉丝经不同温度退火,观察其显微组织.发现700°C时再结晶刚结束,此时晶粒最细小;低于700°C退火,试样内存在变形晶粒;800°C退火再结晶,呈现晶粒粗大.采用膨胀法和四端电阻法研究退火温度对试样热诱发ε-马氏体Ms的影响.Ms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到700°C达到最高,800°C以上Ms复又降低,这可能与700°C退火后变形结构的消除、再结晶晶粒十分细小和层错单一取向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晶体劳厄衍射仪对高温合金DD419的单晶试棒铸件进行晶向测量,切取不同一次晶向及二次晶向的样品。对各种晶体取向的样品实施相同的静压加载,然后进行标准固溶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受压表面下方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再结晶,再结晶的深度与晶体取向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当一次晶向[001]与样品表面法向的偏离角度β从0°到90°变化时,样品的再结晶深度H首先逐渐增加,在β=45°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至初始值。当二次晶向[010]与样品法向的偏离角度α从0°到45°变化时,样品再结晶深度H也是逐渐增加,在α=45°时同样达到最大深度。单晶高温合金中一次晶向和二次晶向对再结晶具有相同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对变形量为30%的冷轧Pb-Ca-Sn-Al合金进行热力实验,对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Avrami方程系数进行回归,得出Pb-Ca-Sn-Al合金静态再结晶模型,研究保温时间、退火温度和加载力对其静态再结晶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Pb-Ca-Sn-Al合金再结晶软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保温时间,退火温度,加载力;相同加载力和保温时间条件下,退火温度越高,Pb-Ca-Sn-Al合金再结晶软化率越高;Pb-Ca-Sn-Al合金再结晶软化率增长速率随保温时间延长而快速增大,当保温时间增至60s时,再结晶软化率的增长速率渐趋缓慢。  相似文献   

12.
强磁场退火对冷轧IF钢板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EM-EBSD分析研究了在再结晶初期强磁场退火对冷轧IF钢板再结晶织构的影响.将样品加热到650℃分别保温0,10,30 min以获得部分再结晶的样品.磁场退火时磁场方向平行于样品的横轧向,所施加的磁场强度为12 T.结果表明,在再结晶初期,与其他{111}取向的再结晶晶粒相比,磁场退火有利于{111}〈112〉取向的再结晶晶粒首先形核和长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及能谱分析研究冷轧中间退火温度和随后的轧制压下率对汽车热交换器用4343/3003/7072铝合金复合箔抗下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增大芯材金属的晶粒尺寸来提高复合箔的抗下垂性能;当中间退火温度和成品轧制压下率分别为370℃和10%~35%,以及500℃和20%~35%时,高温钎焊后芯部金属的组织为粗大的再结晶晶粒组织,此时皮材中的Si沿晶界向芯材的渗透被限制,复合箔的抗下垂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对Al-Mn-Si-X合金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的退火,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SEM)和电导率仪对不同状态的合金组织进行观察、能谱(EDS)分析和电导率测试,研究Al-Mn-Si-X合金的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再结晶晶粒尺寸越来越小.Al-Mn-Si-X合金的再结晶晶粒大小主要受再结晶形核数量的影响,再结晶后期的晶粒长大现象不明显.Al-Mn-Si-X合金存在着大量细小弥散的AlMnSi/AlMnSiFe析出相,这些析出相强烈抑制了再结晶形核和再结晶后期的晶粒长大.当退火温度低时,形核激活能较大,形核率低,再结晶晶粒粗大;当退火温度高时,形核激活能较小,形核率增加,再结晶晶粒细小.  相似文献   

15.
在铝合金半连续铸造过程中,分别采用不施加外场与施加超声外场2种方案制备7050铝合金扁锭,采用Leica台式金相显微镜观察2种铸锭的显微组织,利用电子探针分析仪(EPMA)测定试样晶粒内主要合金元素Zn,Mg和Cu的含量,并对试样做线扫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施加超声外场铸锭的凝固组织与未施加超声外场铸锭的相比明显细化,铸锭中形成大量细小、均匀的等轴晶组织,溶质元素在晶内的固溶度增大;Zn,Mg和Cu的晶内相对溶质固溶度分别提高17.468%,49.549%和21.849%。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高真空磁控——离子束复合溅射系统在单晶n型Si(100)面上生长了Ag/[BaTiO3/?-Fe2O3]/ZnO结构的复合薄膜,对比研究了BaTiO3/γ-Fe2O3颗粒膜在真空退火温度300°C,400°C和500°C下的介电性质、磁性质以及铁电特性.实验研究发现,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样品的电容和介电常数逐渐变大,在500°C退火的样品,其电容为633.93 pF,介电常数为10.233.所有样品都具有良好的铁磁性和铁电性,其中在400°C退火的样品具有最大的饱合磁化强度103.3 emμ/cm3,而在500°C时具有最大的剩余电极化强度9.13?10?1μm/cm2.同时,在零磁场和1.0 T的磁场下,矫顽电场和剩余电极化强度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在200 K时,电滞回线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3004铝合金再结晶织构及其显微组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取向分布函数(ODF)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3004铝合金再结晶织构及其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在退火样品中存在较强的再结晶U({001}〈100〉)立方织构,且该织构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350℃和450℃时强度级别分别达8级和12级,再结晶R/S({124}〈211〉)织构、S({123}〈634〉)和C({112}〈111〉)织构组分强度较低·TEM形貌像表明:经250℃,120min退火后,样品中回复过程已基本完成;在300℃以上退火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再结晶晶粒不断长大,第二相粒子继续析出,弥散地分布于晶粒内的亚晶界上,并被位错所包围,在再结晶过程中起到了促进形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分别沿与具有一定初始织构的冷轧和退火Cu板轧向成0°,45°和90°方向取圆柱形试样(样品编号分别为RD-0°,RD-45°和RD-90°),利用Instron电子拉伸机和Split-Hopkinson压杆实验装置,研究织构多晶Cu板压缩力学行为的各向异性。将样品的初始织构用欧拉空间里的一系列分立取向表示,基于多晶体塑性变形模型,定量计算不同方向压缩变形所需外力强度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退火织构多晶Cu板各方向压缩力学行为非常接近,近似为各向同性;冷轧织构多晶Cu板准静态和动态压缩力学行为均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RD-90°样品的屈服强度和流变应力最大,RD-45°的其次,RD-0°的最小;外力强度因子可较好地用于解释织构多晶Cu板力学行为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9.
热处理参数对异步轧制硅钢极薄带三次再结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和异步轧制分别将0 3mm厚的成品取向硅钢板冷轧到0 10mm以下,然后在不同气氛的热处理炉中进行三次再结晶高温退火,研究同步、异步轧制条件下,热处理工艺参数(退火温度、保温时间、退火气氛、升温速度)对取向硅钢极薄带的磁性能和三次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的工艺参数下,真空退火的硅钢极薄带的磁性能优于氢气处理的;退火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升温速度越快,磁性能越好,三次再结晶发展得越完善·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硬度测量、力学性能测试及剥落腐蚀实验,研究了微量Sc对Al-Mg合金显微组织、再结晶温度、力学性能和抗剥落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微量Sc后,合金的铸态组织显著细化;合金在130 ℃稳定化退火中硬度基本不下降,在230 ℃和330 ℃退火时的硬度下降幅度比未添加Sc的合金在130 ℃退火时的硬度下降幅度小;添加微量Sc后,合金的再结晶起始温度提高到约325 ℃,而且没有明确的再结晶终了温度,而不含Sc合金的再结晶起始温度为150 ℃;添加微量Sc后合金从150 ℃一直到480 ℃仍然含有大量的变形组织;高温退火后含Sc合金强度较高,在480 ℃退火后,含Sc合金比不含Sc合金的强度高近70 MPa;而且含Sc合金的抗腐蚀能力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