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江凤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108-109
早在1964年,奈达就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翻译观。"对等"是所有对翻译有严肃态度的译者们一贯坚持的目标。"对等"可以是功能对等、语义对等、结构对等。可结合培根的原作Of Studies与王佐良的《论读书》译文做文本解读,并主要从句法结构、修辞风格、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节奏韵律四个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2.
代志娟 《科技信息》2010,(32):144-145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王佐良先生做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提出了独到的思想和主张。他的翻译思想自成体系,恰好汇成了由文体翻译观、文化翻译观、译诗观、理论与实践统一观、新时期翻译观等五个方面构成的王佐良翻译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作<西风颂>在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方面颇具特色.本文截取诸多译家如郭沫若、王佐良、江枫、施颖洲的译本进行对比,首先从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三个方面分析不同译家的翻译风格;而后结合四人各自的译诗理论和实践探寻他们翻译方法中所受西方诗学的影响,进而将一篇<西风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数个译本和其中所体现的译诗理论作为数面镜子,从中管窥西方诗学对身处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于袁可嘉和王佐良的彭斯名诗《我的心呀在高原》两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三美的把握与取舍,以期对诗歌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翻译策略,也是两种互为补充的翻译方法.异化有助于充分反映原语文化的特征,有助于充分传达原作的“异国风味”,也有助于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手段,而归化则有利于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异化与归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态度,它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无论是异化多些还是归化多些,只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将二者很好地结合使用,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出来,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于袁可嘉和王佐良的彭斯名诗《我的心呀在高原》两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三美"的把握与取舍,以期对诗歌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杨黎 《科技咨询导报》2007,(12):126-127
本文探讨了文化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分析了在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提出了传递文化意象的具体途径。本文认为,文化意象的翻译,可以既照顾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又能保持异国情调,丰富译入语。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语用学对比研究的理论成果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应用价值.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语用学理论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语用意义的传达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但达到"信"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与认识,以及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语用对比研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学对比研究的理论成果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应用价值。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语用学理论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语用意义的传达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但达到“信”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与认识,以及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忠实于原作是翻译的基本原则,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者的创作个性,而不应在主观上企图表现自己的个性。在保持原作风貌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译入语在表现形式上的种种长处,以求译文顺畅,这是翻译实践的可取途径。  相似文献   

11.
功能主义观照下选择中的中国近代译入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飞 《皖西学院学报》2005,21(1):98-101
本文拟用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功能主义观来探讨中国近代译入语文言文,白话文及欧化这三种不同的形态,指出这三种不同形态的译入语在翻译中的选择和使用无不受到功能主义翻译观的影响和制约,译者选择和使用适合的译入语语言进行翻译活动是实现其特定的翻译目的一个重要前提,"信"与"不信"不再是首要的翻译标准,体现的是一种纯粹的功能主义观。本文的最后指出了用功能主义翻译观去看待中国近代译入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对汉语典籍英译时,译者要运用关联思维,秉承与时俱退和互文的理念,遵循“得意一忘言一循意得言一得言忘意”的翻译过程,探求原作的“言外之意”,然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展现原作语言层面之下蕴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何甫权 《科技信息》2009,(24):126-126,130
翻译中要“忠实”,要保留原作的风格是译界一个欲罢不能的话题。由于受到译者个人素质、价值取向、审美观、赞助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原作风格的再现显得尤为复杂和重要。从内容到形式,尽可能接近原作接近原作者是译者的天职。译者有义务表现原汁原味的,而不是易容后的风格。就影视剧字幕翻译而言,译者要在充分照顾译入语观众的语言能力和审美的基础上兼顾体现电影以及导演、演员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张敬爽 《科技资讯》2010,(7):233-233
文学作品的佳译赏析是翻译美学的一种实际运用。鉴赏者须从审美的观点出发,运用直觉、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分析、观赏、品评、比较译作中美妙的音位、词素、单词、短语、句子、语段和篇章;鉴赏其是否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很难的,对于诗歌的翻译,把握好其感情基调是很重要的。本文结合原作比较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禾女》的5个不同的译本,探讨哪个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通过比较鉴赏,我认为所选译品各有特色,但在展现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方面都不是很完美。  相似文献   

15.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奈达是这一理论的杰出代表,他认为好的译文就是要从译入语中找到与源语言中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语,使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相同.其中,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四个评价标准.《翻译茶座》中选取了新美国短文精品及毛荣贵的相应翻译,这些文章的原文内容丰富,趣味性强,而且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毛荣贵等人的译文大部分不错,但也有瑕疵,为了指导读者进行批判性的阅读,本文从功能对等的四个标准出发——传达信息,传达原文的精神和面貌,符合译入语规范和表达方式,读者反映相似,对《翻译茶座》的译文进行了评析,指导读者培养批判性看待译本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有多个译本。今对4个译本的译文进行分析,发现涉及技术语言的译文存在误译、硬译、术语翻译不准确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词义是动态的,原文文本会涉及各种知识,译者需要充分作好译前准备,了解翻译文本的相关知识,建立与要翻译的文本相关的认知模型,便于在相应的语境下确定词义时调用,达到与原作的语境匹配,避免翻译错误。  相似文献   

17.
文化异质性在"后"学时代得到充分张扬,而文化固有的同构性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也得到凸显。过度彰显文化异质性的译文因其在译入语环境中的诠释困难导致无效翻译;而过度宣扬同构性的译文因其对于译入语环境异质性的考虑不充分,盲目追寻忠实于原著的神话而演变成"改写"。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原作与译作是差异下的平等补充的关系,译文应充分考虑文化的同构异质性,在与原作、原语环境的同构基础上宣扬文化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间的翻译可以看做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古文的翻译,由于其原文文本中文化成分的博大精深,及其译入语阅读对象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缺失,如果忽略或者未对其文化成分给予足够重视,在其外译过程中往往造成大量文化底蕴的流失,造成翻译的失败,文化交流的失败。因此,翻译,特别是我国古文的外译,应当充分分析和挖掘其文化背景,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相关背景知识,结合汉语和译入语的结构等特点,通过替代、省略、形合、意合等方法将其转移至译入语中。  相似文献   

19.
肖佳 《科技信息》2013,(23):132-132,134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版,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事业,并为《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通过分析霍克斯对《红楼梦》的翻译,发现翻译有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翻译一经产生会对目标语或译入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翻译不仅塑造了原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是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在英汉翻译(尤其是诗歌的翻译)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译出的内容,即翻译中的“盲区”。这种“盲区”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即(1)由于原语和译入语分别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的差异;(2)由于原语和译入语这两种语言本身在语法结构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而在翻译中走出这种“盲区”的必由之路只能是“再创造”。只有如此,才能使译作达到与原作的“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