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死观在唐人思想中有表现,唐朝诗人追求精神超越,说明李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品读李贺的诗歌,既能深刻地体悟到李贺本人的生死观,又能进而理解唐人对生死的各种诠释。  相似文献   

2.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死观在唐人思想中有表现,唐朝诗人追求精神超越,说明李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品读李贺的诗歌.既能深刻地体悟到李贺本人的生死观,又能进而理解唐人对生死的各种诠释.  相似文献   

3.
李贺的诗渗透着人生的悲剧感,充满着对时间、生命以及宇宙世事的探求与追问,同时,融入了李贺复杂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大胆想象,神思飞扬,用语险奇,色彩斑斓,喜用"鬼"、"泣"、"死"、"血"等字。李贺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矛盾中抗争,李贺及其作品,留给人们太多的沉重思考,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贺是唐代比较标新立异的一位诗人,他仅活了27岁,但在他"昙花一现"的短暂生命里,他呕心沥血于诗歌,独出机杼,自成"长吉"一体。他的诗歌想象怪异,意象虚幻巧妙,意境幽奇冷艳,一方面,他在诗歌中塑造了很多"鬼"的形象,开拓了诗歌题材的"鬼"之世界;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幽冷凄艳的独特视觉感,显得很具有视觉冲击力。总之,在唐代诗歌创新方面,李贺的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贺诗作在唐诗中别树一帜 ,颇得后人赞许 ,其遣词造句更被推崇。本文从遣词这一修辞艺术视角分析李贺诗作的艺术境界与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6.
在李贺诗歌构筑的现实、仙界、鬼域三重空间境界的多重协奏中,反复回旋着的一个主旋律是生命意识,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是:现实的困顿、疾病的煎熬、仙界的虚妄使得死亡这一事实无所遮蔽的呈现在诗人面前,鬼域就是这种生命的边缘体验的具象化,其独特之处是借助民间文化中的巫鬼形象来推进人类对死亡的体验,同时也使其诗歌风格走向了奇诡幽艳。  相似文献   

7.
个体生命的有限与时间无限的矛盾对立,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对功名对享乐的追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痛苦,均可归之于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因此,生命的有限与无限,也就构成了人类生命意识的核心,并在历代诗歌创作中得到反映.“安史之乱”以后,中后社会出现了生命无常、莱达虚幻的思潮.这种思潮对李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由于自身颇为特殊的迟迟和个人聪敏的悟性,使李贺不得不过早地去思索人类生命和人生世界的种种困惑;病魔的纠缠和死神的威胁,使李贺比常人更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无常…  相似文献   

8.
李贺诗歌以其奇崛冷艳、朦胧晦涩、虚幻荒诞的独特个性而著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近乎病态心理个性的影响。本文拟从李贺的身世、经历、自身素质中揭示其独特心理个性的成因,并进而论述这种心理个性对李贺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楚辞”对中唐诗人李贺有深远的影响。这同李贺与屈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李贺对屈原的“楚辞”诗歌艺术既有自觉的借鉴、传承,又有超越。这在诗歌形象,诗歌语言,修辞和结构等几个方面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自从毛泽东同志《与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以后,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李贺诗歌的文章。这些论文,对李贺诗歌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作了一些新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把李贺诗歌的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对其诗歌在艺术上的缺点则注意不够和探讨较少,对其大醇中的小疵缺乏必要的分析和批判。诚然,李贺在诗歌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崛起于诗歌百花齐放的中唐时代,在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张(籍)王(建)、刘(禹锡)柳(宗元)争雄的诗坛,不为其中任何一个流派所范围而能独树一帜,他在艺术上独创的成就与探索的勇气,都是  相似文献   

11.
李贺诗歌意念的飘忽、情感思想的矛盾以及章法上的跳跃具有超越时代的现代特性,表现在言与意、意象与意象之间呈现出一种张力美.  相似文献   

12.
通感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中唐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通感艺术手法,奇想联翩,构思精巧,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风格。本文探讨和分析了李贺诗歌中通感的基本形式,并从通感的角度分析了其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李贺27岁而没,其死因至今是一个谜.根据李贺细瘦、通眉、长爪、羸弱的生理特征,死前畏光流泪、眼睛充血的症状,及其诗歌中透露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推断李贺可能是死于遗传性疾病“马凡氏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李贺在进行诗歌创伤时选择情感表述语的独特造诣,其主要表现为词语的“刻镂雕琢”,音调的“穿韵入仄”,修辞的“设色诡异”,从而形成李贺诗歌独特的情感风格。  相似文献   

15.
李贺的诗歌常笼罩着一层奇绚的色彩,然透过诗歌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悲剧性的伤感。李贺生活的时代,无望的仕途以及多病的身体,是他诗歌悲伤色彩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贺诗歌感伤色彩形成的人格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唐代杰出诗人李贺诗歌感伤色彩形成的人格因素。人格的形成经过社会化和重新社会化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正是导致李贺病态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形成李贺诗歌感伤色彩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贺的诗歌常笼罩着一层奇绚的色彩,然透过诗歌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悲剧性的伤感.李贺生活的时代,无望的仕途以及多病的身体,是他诗歌悲伤色彩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吴旬初 《中国西部科技》2004,(20):127-128,95
李贺的诗歌常笼罩着一层奇绚的色彩,然透过诗歌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悲剧性的伤感.李贺生活的时代,无望的仕途以及多病的身体,是他诗歌悲伤色彩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贺是中唐时期颇负盛名的诗人,创造了大量不朽诗篇。在李贺现存的240余首诗歌中,近150余首或多或少地涉及声音描写,形成了丰富的声音景观。这些声音一旦与特定自然环境、身世遭遇结合,不仅产生深刻的情感内涵,而且在诗歌意境营造以及艺术表达方面都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唐代的诗坛曾升起一颗耀眼但却短暂的流星,这便是天才而又短命的诗人——李贺,他以独特的创造风貌被诗坛誉为“鬼才”,对于他独特创造风貌的具体表现论述颇多,本文在这不再赘述,本文试图从个人心理,审美心理以及诗坛风尚这三个方面探讨一下李贺这一独特创作风貌的成因。一、变异心态文学是充满主体生命的审美创造,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其特殊的心态对作品风格的显现有很大的影响,李贺诗歌反映出的心态可用“心如死灰”四字概括。请看他的真实剖自:“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恕谢如枯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