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而”字在《论语》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论语》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著作,其书名中的“论”字有作“伦理”解、“编纂”解、“讨论议论”解、“把有序的言说编次成佚”解、“讨论编次”解、“选择”解、“讨论解释”解等,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根据《论语》的性质、内容和体例,其中的“编纂”义是最为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仁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仁学思想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如孔子、孟子、程颢、程颐、朱熹等在仁学思想的发展中均有卓越的贡献。朱子在对儒家仁学思想的承继和光大尤为突出。整理和研究朱子对儒家仁学思想的承继和光大,对当今海西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海西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面对这种时境,坚持依礼而行,以礼救世,《论语》中就具体的记述了孔子对“礼”的一些观点。在对《论语》中“礼”的集注的基础上采用整体结构分析的符号方法与具体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按照《论语》中对“礼”的源起、发展这一流动过程来进行分类,在集注的基础上对“礼”加以解读,以期望接近孔子的原意。按照《论语》中对这一流程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礼之因革;二是礼之本;三是礼一乐一仁;四是礼之规定;五是礼之实践。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的书,它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如: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的运用;代表多数的“三”;以一引出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三方面;三要点。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跨文化研究课题,内容涉及对中国儒家古典语言智慧的阐述及其英文、白话文翻译。文章把《论语》的语言智慧整理出来并大致分为十类:崇仁道类、崇中信类、崇忠和类、崇宽恕类、崇慎言类、崇逊言类及观机而言、察言观色、名正言顺,身正令行、畏言避言等。各类各条之下,都分别给出了英文和白话文的参考译文,以便于广泛的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梁滨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1-114
学界一直对汉语词类进行着研究,数词当然也会成为研究的对象。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数词的不同,更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论语》和《孟子》中的数词"三",各家观点不同。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现代汉语中的分析方法综合考察,《论语》和《孟子》中的数词"三"的用法有实指和虚指两种。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的“小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小人”出现了 24次,本文认为有 17处意为普通百姓,仅有7处指称道德卑下、失德之人。孔子的“小人”概念基本上是继承了商周以来的现念,将其放置于社会层面,而非定位于道德层面。个别地方指称道德低下之人,反映了词义的新变化,但还不是当时普遍性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士”,对“士”内在思想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孔子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因此对它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对“士”这一阶层的梳理,从“士”的“志于道”、形成意义的道德自律、广博的胸怀和精神上的尽善尽美等四方面来准确把握“士”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的确,孔子的思想,《论语》的精华,多在其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句之中。《论语》格言数量之丰赡,蕴涵哲理之深邃,修辞艺术之精美,不仅在诸子中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化典籍中也是大放异彩而弥足珍贵的。《论语》警句艺术,是"有德者必有言"的不朽典范,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修辞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2.
刘芳 《科技信息》2010,(19):218-218,157
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中"是"字的考察,详细展示战国初期"是"字的典型用法,以期为研究"是"字用法及掌握其发展演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自1809年首个英译本问世至今,已经产生了29个全译本。本文结合史料,对这些译本和译者的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4.
《论语·宪问篇》“九合诸侯”中“九”字的注解历来众说纷纭,概括古今注家的歧解大致可分为四类:实数说;虚数说;通假说;同源通用说。从文献例证、字形、读音以及古人行文特点诸方面进行分析,虚数说、通假说虽值得肯定但有失偏颇,实数说则明显有失,同源通用说比较合理。“九合”中的“九”和“合”是同义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15.
黄善勇 《海峡科学》2009,(10):89-91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涵极为丰富。“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儒家经典《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在《论语》中,“仁”字出现多达109次。历代研究者都很重视对“仁”的基本涵义的探求。但孔子始终未详细阐明“仁”的基本涵义,以至后人见仁见智,凭借自己的理解,对“仁”做出种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6.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杂合"概念解读辜鸿铭的《论语》译本,指出辜鸿铭的译本体现了一种杂合特征,展示了他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抵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构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平等对话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尊重现有《大学》文本,以同类文献相证的原则,结合先秦儒学的思想特点,本文在对前人的“格物”说进行评述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格物”是一种践礼行为,“格”可以训为“至”,因它有亲自接触的意涵。同时,“格”的行为中又包含“有格”的要求,要求在实践中力求合乎礼义,“格物”是一个不断砥砺的过程,是境界不断提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中国的圣书 ,它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和事迹。本文从法的视角出发 ,论述了《论语》法思想的核心、主旨、司法观以及诉讼观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先秦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之一,保持了先秦语言的基本面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训诂材料和现代语言研究方法,深入辨析《论语》名词同义词之间的内在差异,同时归纳整理出同义词辨析研究的技巧,既有必要,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