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乳状液的稳定性理论、乳状液类型的测定、变型、去乳化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亲水性氧化锆膜为乳化媒介 ,煤油为连续相 ,纯净水为分散相 ,在有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条件下 ,采用一体式陶瓷外膜乳化装置直接制备W/O乳液。比较了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亲水性陶瓷外膜直接乳化法制得的W/O乳液均一、稳定 ;在转速为 490rpm ,操作压力为 0 .1MPa,表面活性剂浓度为 1× 1 0 - 4 mol/L的条件下 ,在分散水相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制备W/O乳液效果最好 ,乳液粒径在 1~ 2 μm左右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制乳效果其次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最差 ;当水中加入的表面活性剂CTAB、SDS、OP浓度皆为 1× 1 0 - 4 mol/L时 ,对应的水 -煤油界面张力分别降至 1 2 .0 3mN/m、2 3.2 8mN/m、2 4 .64mN/m。  相似文献   

3.
乳状液膜体系油/水界面的Zeta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导了两种液膜体系的O/W界面Zetajn wug 的一些研究结果,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种类,载体种类以及水相PH值对体系的Zeta电位有很大 影响,从而对体系稳定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作者配制的乳状液及其特性,实验研究了乳状液的渗流特征、影响因素及取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乳状液的界面层是水相与油相的接触区域,是乳化体系中油脂氧化至关重要的区域,对乳状液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了解乳状液界面性质及氧化理论的研究进展对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影响乳状液中油脂氧化的关键因素,重点归纳了界面电荷、厚度、组成及界面膜粘弹性四个方面影响乳状液界面氧化稳定性的相关研究.同时简要阐述了通过添加天然抗氧化剂及多糖和多酚抑制界面氧化的方法,旨在为乳状液界面氧化稳定性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乳状液用于微细颗粒的合成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乳状液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对其应用产生很大的限制。以煤油为油相,P204(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为载体,选取Span80和丁二酰亚胺类表面活性剂T155为膜相稳定剂,以溶胀率和泄漏率为衡量标准,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用量、内水相浓度、载体用量等因素对用于制备微细颗粒的乳状液的稳定性的影响。丁二酰亚胺类表面活性剂与常用的Span 80相比,具有更好的耐酸碱性能。在实验范围内,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乳状液的溶胀率和泄漏率均随着载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实验确定了几种稳定性较好的可用于微细颗粒制备的乳状液。  相似文献   

7.
用非平衡热力学理论研究了铸膜液的界面稳定性状况,得到铸膜液稳定性判据,并由此计算出过量分子作用势梯度的临界值,判据表明,铸膜液表面受到扰动而发生位移时,如果在单位时间内在表面法线方向相反的过量分子作用势梯度作的功大于重力,粘滞力及表面张力所作功这和,那么不稳定就会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就热力学统计物理的教学体系若干重要内容的处理以及教材的编写与配套等问题提出了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9.
聚表剂类型及浓度对乳状液稳定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聚表剂类型及浓度对乳状液稳定动力学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Ⅰ型、Ⅱ型和Ⅲ型聚表剂对乳状液稳定动力学参数、ζ电位、界面剪切黏度、界面剪切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表剂分子在油水界面吸附后形成稳定界面膜,带电荷官能团形成双电层,乳状液稳定性增强,聚表剂浓度越大,乳状液稳定性越强;受各类型聚表剂改变ζ电位和界面特性的综合作用,依据C_(A60)、h_c、W_(1/23)个稳定动力学参数得出:聚表剂类型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强弱顺序为Ⅲ型Ⅱ型Ⅰ型。  相似文献   

10.
稠油重质组分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以新疆某油藏稠油为例,测定了稠油的密度、黏度、凝点和酸值等基本性质,用极性分离法将其分离成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测定4组分的基本性质和元素含量。沥青质能稳定乳状液油水界面膜,沥青质含量为0.5%、胶质含量为4.0%时,模拟油乳状液的析水率最小,稳定性最好。小振幅振荡实验测试模拟油乳状液的界面流变行为发现,胶质/沥青质模拟油乳状液的复数模量(E?)随时间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当沥青质含量为0.5%、胶质含量为4.0%时,2 000 s以后复数模量最大并保持稳定,形成的乳状液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电导率法研究煤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氯代吡啶和异十八醇聚氧乙烯 (15 )醚为乳化剂 ,制备了几种不同的煤油 水乳状液 ,探讨了同种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浓度下 ,煤油 水的比为 1∶1(V V)的乳状液中富油相 (上相 )和富水相 (下相 )的电导率变化规律 ,以及不同表面活性剂在相同浓度下 ,体系富油相和富水相的电导率变化规律 ;并且测定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复配后 ,体系富油相和富水相的电导率变化 ,从中找出了表面活性剂浓度、种类及复配类型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以期对乳状液的稳定性的检测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介绍适用于吸附现象的基本热力学方程,用化学势表达的吸附平衡准则,Gibbs-Duhem吸附等温式,界面状态方程,建立了吸附热力学框架的核心。将其应用于混合物的吸附平衡计算,对气液和液液界面,主要是混合物界面张力的计算;对气固界面,重点是界面相组成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PuCO气态分子的热力学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相对论有效原子实势近似下 ,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研究得到PuCO气态分子的热力学函数 ,根据热力学原理 ,计算得到PuCO气态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标准生成自由能变 ,据此说明PuCO气态分子不具有热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电导法研究环己烷/水/CTAB乳状液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制备了不同组成的环己彬水/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乳状液,用电导法测定了正己醇、聚乙二醇等添加剂存在下乳状液富水相不同时间的电导率、通过提出增比电导率Kr的新概念,描绘了dkr/dt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并由dkr/dt—t曲线求得了该曲线上的极值点tmax和(dkr/dt)max,定量判断了乳状液的稳定性,结果与分相法观察到油水分层的时间tp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用膜乳化法制备了单分散O/W乳状液,讨论了乳化剂的种类一浓度对粒子界面状态的影响,当乳化剂的浓度增加时,乳化剂分子组成的粒子界面水合层变厚,粒子间距离变大,沉降速度减慢,粒子间距离除了水合层,还受孔液粒子界面电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运用化学热力学原理,从共价型和离子型两个模式,讨论一些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合成途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依据毛管数理论,传统观点认为界面张力越低,采收率越高,因此超低界面张力一直是评价表面活性剂界面活性的重要指标。基于并联岩心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界面张力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发现非均质油藏条件下低界面张力体系采收率高于超低界面张力体系。通过室内试验研究驱油体系形成乳液状态及粒径分布规律,揭示采收率与乳液粒径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低界面张力体系形成的乳液液滴粒径与高渗透层喉道尺寸匹配,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透层,迫使更多注入液转向进入低渗透层,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基础上提高洗油效率,因此低界面张力体系比超低界面张力体系具有更好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8.
乳状液膜法提取铂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界面池法,对我们所建立的乳状液膜提取铂的体系进行了表观动力学研究,确定了其提取过程的速控类型,确立了其表观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9.
20.
碱和盐存在时振动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尚校森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582-3586
在化学驱油过程中原油的乳化有利于其被驱出。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受碱、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用石油磺酸盐与原油制备乳状液时,与NaOH和NaHCO3相比,Na2CO3加入后可与石油磺酸盐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56℃下无外加振动时,浓度为0.30%的Na2CO3与0.45%的石油磺酸盐复配时和原油制备的乳状液的2 h脱水率为22.8%;加载振动时,当最优振动参数振动频率、振动加速度、振动时间分别为20 Hz、0.5 m/s2、25 min时,乳状液最稳定,脱水率降至16.4%。当乳状液中含有无机盐时,其稳定性会有所变化。无机盐引发乳状液破乳的能力依次为:AlCl3>FeCl3>CaCl2>MgCl2>NaCl。在相同盐浓度下,以最优振动参数加载振动时,会对乳状液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与无外加振动时相比,NaCl、AlCl3和FeCl3对应的乳状液稳定性有所增强;CaCl2和MgCl2对应的乳状液稳定性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