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蜡微小乳状液WPE的合成及其在分散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HLB值理论,以吐温-80、司班-80和助乳化剂WTO,制得O/W型稳定的石蜡微小乳状液,通过对粒度分布、页岩滚动回收率、线性膨胀和润滑性的测定,研究了石蜡微小乳状液与黏土分散体系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石蜡微小乳状液具有很强的抑制黏土水化膨胀和分散运移的能力,且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加强、石蜡微小乳状液的平均粒径在140.160nm之间,正是乳状液中这些微细的石蜡颗粒通过封堵黏土表面的微细裂缝,起到了强抑制作用;同时该乳状液具有良好的润滑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部分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的实际情况,采用超声技术成功地配制了原油超声乳状液,并进行了乳状液塞驱油试验,试验表明,超声乳状液能够在水驱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降低产出液的含水率。超声乳状液具有不加化学药剂,配制简单,稳定性好等优点,适用于高含水期油田的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部分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的实际情况,采用超声技术成功地配制了原油超声乳状液,并进行了乳状液段塞驱油试验,试验表明,超声乳状液能够在水驱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降低产出液的含水率,超声乳状液具有不加化学药剂、配制简单、稳定性好等优点,适用于高含水期油田的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4.
开发出了适合辽河油田冷家堡特稠油和胜利油田孤岛特稠油的GL系列乳化降粘剂,对其O/W型乳状液流变性进行了研究。由这两种特稠油制备的乳状液的流变性具有较大差异。剪切速率在50~800s-1范围内,对于辽河特稠油乳状液,当其内相浓度低于28%时呈牛顿型流体状态,高于30%时呈胀流型流体状态;对于孤岛特稠油乳状液,当其内相浓度低于28%时呈牛顿型流体状态,高于30%时呈假塑性流体状态。剪切速率增加到约800s-1后,两种乳状液(即使内相浓度高达71%时的辽河特稠油乳状液)呈现牛顿流体状态。  相似文献   

5.
为了消除炼焦生产中煤焦油乳化的现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煤焦油的乳化机理及各种对焦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煤焦油和氨水形成了以碳质粉末(煤粉+焦粉)为乳化剂的、稳定的、油包水(W/O)型乳状液;其稳定性会受到乳化剂的粒度、组成、剂量以及分散相组成等因素的影响:乳化剂越细、乳化剂中煤粉的比例越大、乳化剂的剂量越大,煤焦油乳状液就越稳定;乳化剂的剂量越大,煤焦油乳状液的粘度就越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煤焦油乳状液模型。  相似文献   

6.
可逆乳状液可以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在水包油型乳状液和油包水型乳状液之间实现逆转,所以在钻井液中应用时,利用可逆乳状液能集中不同液体形式的优点发挥更好的作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可逆乳状液的研究进展,包括p H控制的可逆乳状液、温度控制的可逆乳状液、盐度控制的可逆乳状液、光控制的可逆乳状液、p H和温度双重控制的可逆乳状液、复合乳化剂控制的可逆乳状液等研究进展,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乳状液膜提取分离青霉素G的工艺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乳状液膜提取青霉素G的优点,介绍了间歇式、连续式、协同迁移等提取青霉素G的乳状液膜工艺状况,讨论了该工艺存在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光学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散射原理为基础,建立了原油乳状液比表面积与时间的关系模型,进一步推导了原油乳状液衰变速率表达式。借助近红外扫描仪,评价了石油磺酸盐原油乳状液和碱原油乳状液两种体系的稳定性。红外扫描实验结果表明,碱原油乳状液体系、石油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OP-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的半衰期分别为10.92,0.96,0.26 h。对各种原油乳状液体系的衰变速率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碱原油乳状液体系、石油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OP-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的液珠衰变速率分别为0.000 652,0.055 6,0.121 8。计算结果和常规析水指数测定结果在分析原油乳状液稳定性方面具有一致性,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在原油乳状液稳定性评价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光学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散射原理为基础,建立了原油乳状液比表面积与时间的关系模型,进一步推导了原油乳状液衰变速率表达式.借助近红外扫描仪,评价了石油磺酸盐原油乳状液和碱原油乳状液两种体系的稳定性.红外扫描实验结果表明,碱原油乳状液体系、石油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OP-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的半衰期分别为10.92,0.96,0.26 h.对各种原油乳状液体系的衰变速率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碱原油乳状液体系、石油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OP-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乳状液体系的液珠衰变速率分别为0.000652,0.0556,0.1218.计算结果和常规析水指数测定结果在分析原油乳状液稳定性方面具有一致性,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在原油乳状液稳定性评价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乳状液粒度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水乳状液的粒径分布是乳状液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文利用MS 2000 Micro激光粒度仪研究各因素对乳状液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剂的加入使乳状液细微化,但活性剂的浓度对乳状液的粒径大小影响不是很大;矿化度的升高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增大。聚合物的加入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变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乳状液的粒径增大,且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1.
应用捣碎、离心分离方法,从去红衣花生仁制取花生蛋白乳状液,使用界面移动法测定花生蛋白微粒在一系列pH值的花生蛋白乳液中的ζ-电位和微粒荷电状态,探讨了花生蛋白乳状液在不同pH值下的稳定性,发现ζ=0时不是处于特定的pH值,而是在一个pH值区间内,从而认为花生蛋白乳状液中最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花生蛋白质。  相似文献   

12.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对微小乳状液形成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混合表面活性剂中碳链长度差别和双键对微小乳状液形成温度影响。发现碳链长度差别和双键均可使微小乳状液自发形成温度下降,二者同时存在可乳化温度降得更低提供了不太紧密的混合膜可能有利于微小乳状液自发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乳状液膜法分离稀土中的非稀土杂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华 《江西科学》1996,14(4):211-217
探讨了乳状液膜从稀土浸出液中提取稀土的可能性。考察了流动载体、料液类型、无机盐、表面活性剂种类,水乳比、NaAc用量和膜回用对乳状液膜提取稀土工艺中浓缩和分离非稀土杂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工艺是可行的。稀土提取率达85% ̄97%。富集液中稀土浓度达40 ̄90g/L。稀土氧化物纯度大于99%。比较了乳状液膜法和现行工业法所得稀土氧化物的分析结果。分析数据表明,乳状液膜法能显著地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含水原油流变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大庆油田现场实际出发全面研究高含水原油流变特性,即含水原油视粘度与含水率的关系,含水原油视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含水原油视粘度与油温的关系等,给出了测试的相应曲线并对曲线进行了分析,该油田油水乳状液转相点在ω(H2O)为65.2%左右,在转相点以前是以油为外相,水为内相的W/O型乳状液,视粘度随含水量上升而增加,且受温度影响较大,同时剪切速率影响也相当明显,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转相点的视粘度明显下降,在转相点以后,形成水为外相,W/O型乳状液为内相的(W/O/W)水包油包水型复杂的多重乳状液,乳状液视粘度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且受温度和剪切速率影响,乳状液视粘度进入高含水区后变化趋于平缓,用曲面拟合方法回归出流变参数方程,通过现场取样和数据处理分析可知,含水原油其流变特性可由幂律本构方程表示,这一结论为准确计算高含水原油管道工艺参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乳化作用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影响很大,但因实验手段限制,对乳状液类型、粒径大小等组构特征如何影响采收率的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利用激光共聚焦逐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乳状液组构,在对乳状液无损的条件下,分析化学驱矿场试验采出液中所产生的乳状液类型、粒径大小和黏度等特性,定性分析乳状液界面膜物质组成。依据采出乳状液的跟踪检测结果,以乳状液中原油物性和油水比为条件,以平均粒径和黏度为指标,使用反演法在实验室内模拟矿场试验采出乳状液。激光共聚焦扫描分析表明,与现场采出乳状液微观组构特征类似的乳状液能够通过反演法由室内实验准确制备;W/O乳状液的液膜主要由饱和烃和沥青质构成,非烃和芳烃以不连续的形式填充于乳状液液滴中。  相似文献   

16.
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渗流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自制的微观孔隙模型做乳状液渗流实验,观察、分析了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性。结果表明: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性非常复杂,堵塞十分明显,堵塞的机理主要有单个乳状液分散相液滴引起的堵塞、分散液滴无序拥挤引起的堵塞和细小液滴在管壁吸附引起的堵塞3种;流速较高时,乳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变性表现为剪切变稀非牛顿型,与进入模型前乳状液的流变性一致。该研究对乳状液堵水方案设计、三元复合驱技术及乳状液驱油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催化裂化用常压渣油乳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催化裂化的特殊要求,选择适用于重油催化裂化乳化进料的中性非离子型乳化剂进行了乳化实验,建立了乳状兴储存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并对乳状淮的制备条件、乳状液的类型和各种乳化剂所形成的乳状液在80℃下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考察,以确定各种乳化剂的使用浓度。结果表明,在80℃下,各乳化剂所形成的乳状液均为W/O型,且其存储稳定性并不随乳化剂的增加而单调增大,而是存在最佳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辽河稠油脱沥青质油、胶质、沥青质及胶质与沥青质混合物对水包稠油乳状液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包稠油乳状液体系中,辽河脱沥青质油中饱和分、芳香分的存在能够促进胶质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降低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辽河胶质与沥青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较弱,对油水界面张力影响很小;沥青质的界面活性高于胶质和脱沥青质油,在水包稠油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中,沥青质起主要稳定作用;具有高芳碳率、低烷基碳率、高芳香环缩合程度的组分在水包稠油乳状液中界面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乳状液在岩心中运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因素及运移规律,了解乳状液对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利用长岩心作为模型进行驱替实验,研究了乳状液液滴粒径、液滴密度及运移速度对其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状液在孔喉中的宏观运移阻力是乳状液液滴对孔喉堵塞的累积结果.大液滴的乳状液在孔隙介质中运移阻力明显大于小液滴的乳状液.注入速度对乳状液在岩心中运移阻力影响较大,在粒径孔径匹配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临界注入速度,在临界速度下乳液在岩心中才能形成明显的封堵.速度太低,乳状液破乳严重,乳状液变形通过孔喉的能力强不容易封堵孔喉;速度太高,乳状液液滴被分散破碎、粒径变小不容易封堵孔喉.  相似文献   

20.
可逆乳状液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在水包油乳状液和油包水乳状液之间逆转,集中不同液体形式的优点发挥更好的作用,现阶段主要应用于制备可逆乳化钻井液。可逆乳化钻井液中水相一般采用20. 00wt%~25. 00wt%氯化钙水溶液,故针对氯化钙对可逆乳状液的可逆转化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目前无针对性研究报道),确定保持乳状液可逆转相性能的水相氯化钙浓度范围(浓度≤30. 00wt%),探明了氯化钙对可逆乳状液的影响:①可逆乳状液酸致转相所需酸液用量随水相氯化钙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可逆乳状液碱致转相所需碱液用量随水相氯化钙浓度的升高而增加;②水包油乳状液/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均随水相氯化钙浓度的升高而减弱。从乳状液体系Zeta电位、乳状液体系稳定原理角度揭示了氯化钙对可逆乳状液产生影响的机理为:通过压缩扩散双电层作用可改变油水界面构成,与氯化钙对水油密度差的影响作用协同对可逆乳状液的可逆转化行为产生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高性能可逆乳化钻井液的制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