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玄意人生是魏晋南北朝文人艺术化生命状态的一种概括,它是玄学经中朝名士而向生活情趣化转移、沉潜的结果,同时又与儒家所倡导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化人生有着重要的区别。其主要的表现是超越于表演性的皮相之外的玄境与闲境的统一,以及文人对真之境界的追求。分析这一文化现象,不仅能使我们对中古文人及其审美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对其时诗文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对于文化认知教育的追求,中国文人可谓前赴后继,当代文坛的汪曾祺写作思想中的水文化情结,不仅透露出他写作人生的真情之所在,且更影响着当代一大批文章爱好者对文学乃至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求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本文就其散文的这一特色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考察分析了义山诗用典的心理动因,初步考察为仿同心理,存异(现异)心理、自我卫护心理,异代的美感共鸣心理心理四种主要心理动困,文章后部粗略分析了中国传统诗歌这些用典心理心因产生的文化内因,认为社会阶段发展的滞后,使现实中文人命运与历史人物有惊人相似处,从而出现文人仿同心理的发达;社会对人权的轻视使自我卫护成为必要;社会制度恒久不变使文化哲学无质的飞跃,积淀成文人的崇古心态,创伤上形成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引起对事类征引(用典)的重视;对美学术质性问题认识的停滞发展,使异代美感共鸣成为可能,并促使文人用典故再现感受到的古人已体验到的美感境界。文章认为,用典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了古诗走向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走向狭路。  相似文献   

5.
孔子颜回李白杜甫这四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匠,其实是拥有崇高人生理想并为之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的平凡之人。孔颜之素业,李杜之斯文是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深刻的文化思考、广阔的文化境界、执着的文化追求,是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是一切国人持久并引以为豪的一种无形的思想品质和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旅游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儒家的比德观,道家的天人合一观,魏晋文人爱山水的时尚,自唐以降人们对江山之助说的丰富与完善。孔子与庄子的意义在于发明,魏晋以后文人的意义在于发展,其合力形成了中国士大夫的一种共识:山水世界是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特殊的价值与魅力,它既能产生美的愉悦,又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功能。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哪一种文化如中国古代文化这样将人与自然界融合得如此亲近。在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诸因素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或具有规范意义的文化是士大夫文化,正是士大夫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执着追求,使中国人最虔诚地接纳山水世界进入人生。  相似文献   

7.
苏轼得到了当时及后世众多知识分子的喜爱,不仅仅在于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更在于他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和以其独特的文化人格影响后继文人人生模式的选择与文化性格的勾划。作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其人格中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他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而他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正是其超然心态最根本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由于人的觉醒及文的自觉,在向内与向外两个维度,文人们实现了对自我人生及山水自然的诗意的发现,诗性的内涵在魏晋重文的背景下表现为诗性的表达,在笔记类著作《世说新语》中表现为叙事的诗性。从语言、叙事和结构三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
《文化苦旅》是作者游历大江南北名胜后观感的真实记录。透过文字表面,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现象当代目光的关注。作者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为切入口,通过妇女、僧侣,文人三种特定人物形象,来揭示传统人性观,人生价值观以及民族性格中存在的消极因素。作者通过自己呐喊,来引起人们的警醒,起到疗救作用。同时通过对传统去粗存精的继承,达到促进“四化”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苦旅》是作者游历大江南北名胜后观感的真实记录。透过文字表面,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现象当代目光的关注。作者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为切入口,通过妇女、僧侣、文人三种特定人物形象,来揭示传统人性犯,人生阶值观以及民族性格中存在的消极因素。作者通过自己呐喊,未引起人们的警醒,起到疗救作用。同时通过对传统去粗存精的继承,达到促进“四化”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叙述话语倾向所呈现出的书生士子欲望的激荡、情感的流动、心灵的孤寂、命运的多舛,载寓着中国文人的人生理想、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因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历久不去的深重情结。进而使我们得以窥见《聊斋》话语倾向的文化心理成因。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的散文《阳关雪》,通过对自然、人文景物的游览和描述,对历史、文化艺术进行的深层思考,努力寻求文化灵魂与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意境深邃辽阔,想象悠远。作者采用多种方式,巧妙地把情和理和谐交融,表现出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中晚唐诗人们将情爱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但抒写一己之恋情、艳遇有大忌在;不便于诗中明言之,故每晦其迹,而托寓神仙相匹、人神相恋,或摄取神天仙道,世外传谈,或假借游仙、梦境,而以比兴、象征及暗示手法出之。仙道情韵是中晚唐文人恋情诗的特有风调,此前不曾有,宋以后也极少见;不仅反映了那一时期文人的独特心态,而且反映了文学史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游子”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命运,它植根于中国古代士子的文化本位和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游子的人生必须经过“伤别”、“乡愁”、“闺怨”三大情感经历,并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游子情结”,融汇成一个诗歌母题,成就了许多动人诗篇。  相似文献   

15.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文人政客多喜用笔名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情感和人生志向,并形成了丰富的笔名文化,但笔名的繁多给后人的历史解读带来一定的误解,今以南社女社员张佚凡为例,试做探析。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以陈亡入隋文人及其创作为中心,探讨了所谓“南冠之思”是作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一种悲剧性生命体验,包括对南方故土的乡关之思,对国家倾覆的惨痛记忆,对自身社会身份的失落感和旧臣情怀,对人生和命运的悲剧感。这种体验的语言呈现构成“南冠之诗”,从而反过来昭示、确认并强化了他们的存在悲剧。从文学史来考察,南冠之诗还明显突破了南朝文人原来的审美情趣,导致诗歌的新变。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文人的漫游和宦游现象对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形成因素主要有:第一,文人的题诗咏叹;第二,文人的石刻墨宝;第三,文人的游历故事与传说;第四,文人的寓居之地。唐宋时期之所以成为人文山水名胜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原因有:第一,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最辉煌时期,各个艺术门类都达到了极高的地位;第二,文人有艺术审美的眼光,善于发现自然的美;第三,文人在漫游和宦游中体验的自然往往浸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使自然山水具有了人文的内涵;第四,著名文人有明星效应,引领众人去模仿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