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乳源木莲幼林中恶性杂草的化学防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劲松 《武夷科学》2008,24(1):131-134
森泰能有效地灭除乳源木莲幼林地的多年生恶性杂草五节芒、黄茅草、苦竹、刚竹、芒萁骨等;以革甘膦为主剂,Goal、Oust为辅剂的草甘膦混剂也能灭除五节芒等杂草,防除效果分别达到95%和92%以上。化学除草比人工除草减少用工56.1%-61%,同时为幼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荒芜成年油茶林地化学除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焕北  吴道圣 《科技信息》2010,(19):I0402-I0402,I0396
荒芜成年油茶林地经采用草甘膦化学除草试验,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提出化学除草技术。油茶林下植被为白茅的采用清水10kg+250g10%草甘膦商品量+5g洗衣粉的配方;林下植被为五节芒、芒萁的采用清水10kg+1kg10%草甘膦商品量+5g洗衣粉的配方。五节芒经伐除后幼嫩茎叶长到50-60cm高时进行化学除草。化学除草较适时间:5月底~6月底。配方所用水必须是清净水。晴天、多云天气喷药为好,实行低位定向喷雾,喷遍杂草茎叶,只要方法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实践证明荒芜成年油茶林地化学除草可节约64%以上的生产费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可促进荒芜油茶恢复,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除草剂的应用试验,不同除草剂的单独使用对阔叶杂草的除草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百草枯、草甘膦、扑草净、果尔、都尔、乙草胺、高效盖草能、精禾草克;对禾本科杂草的除草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百草枯、扑草净、高效盖草能、草甘膦、精禾草克、果尔、乙草胺、都尔。不同除草剂的混合使用相对于单一除草剂效果和性能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克乙丁试剂无论对阔叶杂草或禾本科杂草除草率都达到了100%;混合除草剂的抑草期也比单一除草剂要长。通过对难除杂草的效果试验,发现加大草甘膦浓度能提高除草效果;克乙丁试剂、草二试剂、扑草净对有害生物—加拿大一枝黄花有较好的除草效果。  相似文献   

4.
① 清耕法 每年在葡萄行间和株间多次中耕除草 ,能及时消灭杂草 ,增加土壤通气性。同时要注意进行土壤改良。② 覆盖法 对葡萄根圈土壤表面进行覆盖 (铺地膜或覆草 ) ,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减小土壤温度变化 ,有利于微生物活动 ,可免中耕除草 ,使土壤不板结。③ 生草法 葡萄园行间种草 (人工或自然 ) ,生长季人工割草 ,地面保持有一定厚度的草皮 ,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促其形成团粒结构。④ 免耕法 不进行中耕除草 ,采取除草剂除草。适用于土层厚、土质肥沃的葡萄园。常用除草剂有草甘膦、百草枯等 ,也可以在春季杂草发芽前喷氟乐灵等…  相似文献   

5.
杨秋香  孟好军 《甘肃科技》2004,20(10):177-178
在运用不同药剂、剂量对苗圃地杂草天仙子进行化学防除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各试验药剂的化学除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0%草甘膦与72%2,4-D丁脂(配比5:5)的混合剂,防除针叶树苗圃地天仙子效果最佳;防除时间上在5~6月份。应用草甘膦防除天仙子是最适时期。化学防除天仙子平均每666.7m^2可节约劳动力投入3.5~3.8个工日。资金41—47元。  相似文献   

6.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除草剂在幼林化学除草中应用,在相同条件下,70%森草净的除草效果最好,72%的2,4-D丁脂除草效果相对较差;采用喷药与深翻相配套的技术措施与对照之间,除草率相差34%;在同一药品剂量相同的条件下,药液中加入的除草剂助剂不同,除草效果因助剂的不同除草效果有差别,加入0.2柴油的除草率较加0.03洗衣粉的高2.8%,较不加助剂高6.7%;10%草甘膦与72%2,4—D丁脂混用,除草率分别比10%草甘膦和72%2,4—丁脂单用提高11.1%和18%。  相似文献   

7.
杨宝萍  马莉  冯军  马燕荣 《科技信息》2010,(33):I0379-I0379,I0371
78.8%草甘膦可湿性粉剂防除非耕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是通过对试验奈件、试验设计和安排、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结果与分析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总体对杂草的防效不理想,其中对稗草和藜有一定的防效,对冰草防效差。除草效果随药剂用量增加而增加,同一处理对不同杂草防除效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稻田除草机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稻田除草机,这将使除草作业不再依赖除草剂。这种除草机装有7根耙子状的除草装置,金属爪子张开约有20厘米宽,能左右晃动,可有效去除田间的杂草。除草机每小时能除去3000平方米水田的杂草,除草率达90%。除草机价格便宜,构造简单,不易出故障,维护费用也很低。  相似文献   

9.
草甘膦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毒和内吸输导型非选择性除草剂,该助剂用于国产41%草甘膦水剂上可使其在理化性能和除草效果上达到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的41%农药助剂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具有良好除草活性的新型膦酸酯化合物,基于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将呋喃环引入先导结构IV的R位设计合成了8个结构新颖的膦酸酯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除草活性和杀草谱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都具有较高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V-1在75 g·hm-2(a.i.)的浓度下,对测试杂草的效果与草甘膦相当,显示了具有作为除草剂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云南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松林幼林与成熟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其主要调控因子,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云南松幼林和成熟林土壤CO2流动速率呈明显的季节波动,且成熟林土壤呼吸(1.09~3.69 μmol/(m2·s))显著高于幼龄林(0.88~3.08 μmol/(m2·s))。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季节动态的重要影响因子,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显著大于土壤温度,不同影响因子中,含水量成熟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占全部影响的63.3%~76.0%,对幼林的49.3%~79.4%。pH与土壤养分对土壤呼吸也会产生一定影响。2种林分中,土壤呼吸速率与pH、全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C/N极显著负相关; 同时,土壤含水量与全N极显著正相关,与C/N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pH、全P仅在成熟林中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西南地区严重干旱导致土壤含水量的减少已成为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水分能够通过影响土壤通透性、土壤有机质以及N、P等养分含量,从而调控云南松成熟林和幼林土壤呼吸的时空动态。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天然常绿阔叶林及人工杉木林下草本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地上生物量(y)与地下生物量(x)分配关系进行研究,并对方程lg y=b+ a lg x中的生长指数(a)和生长常数(b)进行计算分析,初步揭示不同森林类型草本层植物生物量分配及其随乔木层林龄变化的基本特征,探究其是否符合等速生长规律。结果显示:①天然常绿阔叶林草本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下降,人工杉木林草本层生物量在成熟林时期最大,幼、中龄林次之,近熟林最小; ②天然常绿阔叶林幼龄林及成熟林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遵循等速生长规律,中龄林及近熟林生长指数a的95%置信区间上限接近理论值1,各林龄生长常数以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 ③人工杉木林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各林龄生长常数以幼龄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研究表明,人为干扰对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有影响,但并未破坏其等速分配生长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水杉赤枯病为寄主主导性病害,生态调控措施是其最佳防治策略之一。营林技术是生态调控防治病害的基础性措施。探讨营林调控技术措施对水杉赤枯病防治的效果,为赤枯病的生态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上海浦东新区绿带中的水杉纯林和混交林,采用间伐抽稀、人工透光疏枝、林间清理、施肥、松土、纯林改混交林等单因子营林措施分别开展调控试验,选择水杉纯林开展多因子营林措施随机区组综合调控试验,分析营林措施对赤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 间伐抽稀、及时清理病落叶和枯死树桩以及松土,可使赤枯病病情指数有不同程度下降;轻度修剪对降低发病指数有一定作用,中度修剪对病情指数基本没有作用,重度修剪后病情指数不降反升。仅施用氮肥会使发病率、病情指数上升,而施用磷钾肥则可明显降低发病率,同时施用氮磷钾肥后病情虽有下降但不明显。进行纯林混交改造对病情的降低可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综合营林随机区组试验得到影响感病指数减退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林相改造>林间卫生>施肥>抚育,最优综合营林措施组合为林地清扫1次+轻修剪通风+松土深翻+除草+施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纯林改混交。结论 合理的营林措施有助于控制水杉赤枯病的发生与危害,而综合营林措施对赤枯病具有协同生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小区对比试验的基础上,将调节膦的最佳剂量(2.4公斤/公顷)在5公顷左右面积的油松幼林中进行中间试验,并对喷药与人工抚育的效果作了比较。小区试验中所观察到的喷施调节膦后连续三年灌木杂草受抑制,灌木杂草的复盖度降低及油松生长量增加等现象,在本试验中得到了重复。同时也证明,人工抚育所能有效地控制灌木杂草的时间要比喷施调节膦短得多。在人工抚育后二个月,灌木杂草的复盖度即从30%上升为70%,到次年五月上升为90%。此外喷药后油松高生长的增加量亦比人工抚育的要大得多。这些结果为今后林业生产中大规模地采用调节膦进行幼林抚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间种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幼林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间种对油茶幼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茶幼林地间种花生和红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但间种土壤养分含量均优于对照地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也显著高于对照地微生物数量。同时,间种还提高了油茶的新梢长和树高,增加了林地的经济收益。实施油茶幼林间种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提高油茶生长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闽北不同类型毛竹林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亚热带杉木纯林(Ⅰ)和常绿阔叶林(Ⅴ)为对照,对闽北地区竹杉混交林(Ⅱ)、毛竹纯林(Ⅲ)、竹阔混交林(Ⅳ)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穿透雨率为462 %~862 %,平均穿透雨率排序由大到小为Ⅰ(770 %)、Ⅲ(750 %)、Ⅳ(737 %)、Ⅱ(703 %)、Ⅴ(677 %);各林分树干茎流量排序由大到小为Ⅳ(692 mm)、Ⅲ(520 mm)、Ⅱ(373 mm)、Ⅴ(230 mm)、Ⅰ(176 mm),树干茎流量随雨量增大而增大,不同类型毛竹林增加的比例大于杉木纯林和阔叶林;各林分产生树干茎流的最小响应雨量排序由小到大为Ⅱ(64 mm)、Ⅳ(69 mm)、Ⅲ(75 mm)、Ⅴ(89 mm)、Ⅰ(104 mm);各林分林冠截留率为141 %~535 %,平均林冠截留率排序由大到小为Ⅴ(313 %)、Ⅱ(282 %)、Ⅳ(235 %)、Ⅲ(229 %)、Ⅰ(223 %)。5种林分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林冠截留均与林外降雨量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穿透雨量和降雨量的关系用模型Y=a+bX拟合较好;林冠截留量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用三次曲线(Y=β0+β1X+β2X2+β3X3)方程较拟合最好。综合分析表明,毛竹纯林对小到中雨的截留能力较好,竹杉、竹阔混交林对大到暴雨的截留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福建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天然乔木林的生物量碳库及其变化,并提出增汇策略,为天然林的固碳能力提升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福建省2003—2018年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结合主要林分组含碳率、根冠比,估算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变化和碳密度。【结果】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由2003年的156.11 Tg增加到2018年的248.68 Tg,年均增长率为3.15%;碳密度由2003年的47.30 Mg/hm2增加到2018年的76.24 Mg/hm2,年均增长1.93 Mg/hm2。天然乔木林碳储量以阔叶类树种(含针阔混交林)占主体,4个清查时期占比均超过70%,最高达86.47%。2003—2018年,天然乔木林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占比58.78%~73.76%,碳储量占比50.72%~61.90%,面积和碳储量都以幼、中龄林为主,但占比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且呈现碳储量占比明显低于面积占比的特征。天然乔木林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各林分的碳密度总体上以阔叶类高于针叶类。【结论】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呈较快增长趋势,碳密度不断提高,碳汇能力明显增强,随着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的持续,现阶段以中幼龄林为主的天然乔木林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未来固碳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针对采用SPOT5卫星影像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后,小班植被因子无法直接判读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森林资源遥感调查和林业专业调查数据,提出了在遥感调查中各小班植被因子的自动提取方法。将此方法提取的因子与实地调查因子作对比,结果表明,幼树种类的一致率为86%,下木种类的一致率为92%,草本种类的一致率为96%。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持续氮增长和快速氮循环的响应模式及反馈机制,选择3种林龄杨树人工林作为试验样地,设置N0(0 g/(m2·a))、N1(5 g/(m2·a))、N2(10 g/(m2·a))、N3(15 g/(m2·a))、N4(30 g/(m2·a))共5个不同浓度进行模拟氮沉降实验,探讨3种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效氮含量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①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的铵态氮占总有效氮含量的比例分别为18.50%~28.81%、23.14%~34.52%和32.60%~49.92%; ②随着外源氮浓度的不断增加,3种林龄土壤硝态氮含量都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且高氮处理对有效氮的影响高于低氮处理,而铵态氮只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高氮处理(N3和N4)之间差异显著; ③幼龄林土壤硝态氮含量对不同浓度的氮沉降响应比中龄林和过熟林更为敏感,而铵态氮在3种林龄之间无显著规律; ④3种林龄土壤表层(0~10 cm)的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对氮沉降响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