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严正 《科技信息》2007,(22):118-120
黄宗羲的个人经历和学术造诣使得他在面对明末清初的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时能够在反思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突破传统的观点,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中的法治思想的渊源其实来自中国传统思想,但同时暗合了一些近代西方法治思想。在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上,他明确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认为善法是"天下之法",而"一家之法"非法,即恶法非法;然后又主张君与臣平等,"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的平等观,并设想了设置宰相和学校议政两个具体的制度。他的法治思想有时代进步性,认为必须限制权力、分散权力,制衡权力,这样的权力才能为"天下万民"服务,才不至于成为谋"一姓之私"的工具。但也体现了局限性。本文试图对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作别一解读。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的科举制度,到明清两代,弊端已经充分暴露.黄宗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集中在败坏人才与禁锢思想自由上,即"破坏天下之人才"与"限以一先生之言".他的结论是"举业盛而圣学亡".经世致用与学术民主是黄宗羲心目中"圣学"的核心.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是为了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与倡导学术民主,期望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黄宗羲强调"道非一家之私",以为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可以达到较为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他期望能出现"各持一说,以争鸣天下"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正>能说诸心,能研诸虑,侯之,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具列天地万物于心中,研究于思虑之中,因而占筮之,判定天下之吉凶,促成天下几微之事。逐字解读。"说":通"悦",喜悦、高兴,此处为取悦、说服的意思;"诸":众、各之意;"研":石为之开,研磨,有反复揣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思,同"究";"虑":思想;侯之:先儒多认为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衍文,应删掉;"成":完成、成就;"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也有解释为光明而神圣的事物。  相似文献   

4.
金庸的小说有着厚重的古代文化思想,其中意蕴深刻的"侠义"精神尤为明显,而"侠义"又是典型的墨家思想。墨家坚守兴利除害的信念和舍生忘我的救世情怀,为求天下大义,牺牲自我在所不惜。金庸笔下的侠义之士们多有墨家任侠精神,他们在重然诺、重信义的同时内心镌刻着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坚定信念,怀揣着兼爱天下的救世情怀,且有不顾生死"赴士之厄困"般的侠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看来,"信"是修身立国之基础,行"信"者能畅行天下。但他并不举张无原则的讲诚守信,认为诚信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宋代的大文豪,才冠群芳,诗词书画文都达到很高的造诣。他虽然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熏陶,但是入世思想始终是他的主流价值观念。他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充分看到了人民的重要性,奉行民本主张,劝诫统治者应当行"仁政",不与民争利,要结天下人心。在他的一生中,都在为民办事,替民说话,是民本思想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集功过于一身。他的集权管理思想、巩固政权的管理思想和社会建设思想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他的集权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政治集权思想,统一度量衡的经济集权思想,统一思想的文化集权思想;他的巩固政权管理思想主要包括通过巡游督察天下;他的社会建设思想主要包括追求全面统一,注重法家思想。  相似文献   

8.
何元茂 《科技信息》2013,(23):145-146
<正>在中国历史上,同为靠农民起义起家而成为"布衣天子"的除了刘邦,就是曾当过和尚和乞丐的最具传奇的明太祖朱元璋了。他还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由长江以南起兵而能向北夺取天下的帝王。打天下他有善聚群雄、攻无不克的骄人战绩,治天下有强化集权的"洪武之治"。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所建立的制度奠定了明清两代的政治格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影响了以后近600年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其雄才大略和人脉时势固然重要,但他高超的御人之道更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治国之道在于任贤  相似文献   

9.
宋代经济文化政策略为放宽,政治统治高度集权,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地主阶级需要新的理论武器以维护其新的剥削关系和政治思想统治。宋学便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并成为两宋三百多年间及以后元、明、清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关于法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二程和朱亮的学说中。程颐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o,"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选于天地之间"①。程预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①朱摄更明确地说:"礼字、法字、实理字","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把理运用到法上,他说:"礼者,天理之节…  相似文献   

10.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集功过于一身.他的集权管理思想、巩固政权的管理思想和社会建设思想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他的集权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政治集权思想,统一度量衡的经济集权思想.统一思想的文化集权思想;他的巩固政权管理思想主要包括通过巡游督察天下;他的社会建设思想主要包括追求全面统一,注重法家思想.  相似文献   

11.
晚清学者谭献在学术上既宗仰常州庄氏的今文经学,而又拳拳尊奉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他主持刊刻的浙江书局补刻本<文史通义>,对章学诚思想在晚清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谭献的学术思想中,"天下无私书,天下无私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主张.通过考察谭献的该学术主张和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官师合一"说的关系,可以从一个角度察看章学诚在晚清思想史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杜甫一生借诗言志抒怀,创作了大量的诗篇。由于他突破一般封建士大夫思想,始终面对现实,讽谕时事,兼济天下,使他的诗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杜诗被誉为"史诗"。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现实和理想是不能割裂也是不会割裂的。因此,在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杜诗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但必然闪耀着浪漫主义精神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所谓老子的社会管理模式,是指以其道论哲学为指导,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的管理思想体系。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管理方法,希望通过返朴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先秦道家的治道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本质,以"清净为天下正"为目标,以"无为而无不为"为行为标准,以"太上,下知有之"为最高境界,构成了道家思想的管理观,即包括管理的本质观、目标观、行为观、境界观,以此构建了管理型道家的治道模式。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8,(1):98-102
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圣人,他开创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先河,创立了一整套严密的治国理政理论;傅玄拯救时代于危难,其代表作《傅子》是魏晋时期集大成者的思想巨著,是中华文明在大黑暗时期得以延续的火种;傅山是多学科的学术泰斗,其"不事王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民主平等思想,与当代科学思想高度契合;傅斯年其历史学研究是"各种科学的方法之汇集",将中国历史学研究置于世界视野并走上了能够与西方学术界接轨对话的科学化道路。从傅说到傅玄、傅山、傅斯年等,傅氏学人历经三千余年,逾一百余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形成了傅氏学术思想,其发展脉络及历史传承清晰。挖掘傅氏学术思想形成发展的学术路径及内在根源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纲出生官宦世家,受家庭的熏陶,年少时便能"厉布衣之节"。汉安元年,张纲被选为"八使"之一,代替天子巡视天下。他不畏权贵,弹劾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官僚。出巡回朝后,由于得罪大将军梁冀,被派广陵任太守,平定以张婴为首的农民起义。他采用安抚之法,平定了张婴等的叛乱。同时,他在广陵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相似文献   

17.
道家的思想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思想,"道"可以作为企业管理的指导原则;"无为而尊"可以理解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知可为而为"是企业管理的具体措施;"天下莫柔弱于水"的观念是领导者应具有的智慧.挖掘道家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助于我们加强和深化现代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8.
先秦道家的治道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本质,以"清净为天下正"为目标,以"无为而无不为"为行为标准,以"太上,下知有之"为最高境界,构成了道家思想的管理观,即包括管理的本质观、目标观、行为观、境界观,以此构建了管理型道家的治道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  相似文献   

20.
论黄宗羲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一个系统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社会改革的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政治思想纲领,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中国17世纪最伟大的民主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他的“君为民害”论和“民主君客”论,批判了君主专制,伸张的是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他提出“藏天下于天下”“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之说,具有民治、民享、人权平等的思想倾向;“公其非是于学校”的主张,则是对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