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徼州传统村落作为村落文化的一个代表,其区域环境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良好结合.为对徽州村落居住环境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以及各环境之间构成的特点全面了解,在针对徽州传统村落居住环境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徽州村落居住环境形成的3要素:自然环境条件、人文精神条件、设施条件.认为进一步延续村落传统居住文化,是一项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可为古村落环境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鏊.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古村落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其科学保护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以江西丰城白马寨村为例,从有形文化实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村落文化空间等方面,对古村落的文化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村落保护与开发策略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古村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精神文化的物质体现.山西古村落作为北方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集中展现了其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精神信仰,尽管全国有着数以千计的古村落,但单独对个别省份的研究和分析尚未形成趋势.本文在实地考察重点村落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主要列举了山西三大古村落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形成和延续的各种原因,为进一步保护三晋乃至全国的古村落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由于目前对徽州古村落生态设计思想溯源没有系统梳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生态设计思想的挖掘与利用。在对徽州古村落案例及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文化观、生态设计观和生态造物观3个方面论述了徽州古村落的生态设计思想源头。结果表明:徽州古村落的生态文化观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追求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人与人及自然和谐;生态设计观受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设计上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生态造物观受传统造物观和实践经验的影响,体现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并逐渐程序化、规范化、有效化。徽州古村落生态设计思想将为本土生态设计理论体系的架构、地域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城市规划、美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相关史料与田野调查了解东屏古村乡土建筑的生成背景、保存现状并绘制乡土建筑总体分布图,以期为台州地域文化研究、古村落与乡土建筑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区域到村落分析徽州传统村落,研究自然山水对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肌理结构的影响,为徽州传统村落保护提出新的思路。【方法】以徽州区域内入选国家级以及省级的共计5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量化指标来反映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山水特征与村落分布、肌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聚集分布,选址多位于丘陵和盆地中,海拔在100~300 m的村落占78%;分布在水网3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约占65%,分布在水网5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占90%;传统村落布局、内部街巷结构等肌理呈现顺应山形水势变化的典型特征。【结论】山水作为徽州独特的自然资源,决定了村落空间分布位置,影响村落的选址、布局、内部结构,并内化成徽州特有的聚集、团结、拼搏等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7.
古村落保护必然牵涉到居住空间的认同,若村落主体对居住空间不能形成某种认同,古村落保护注定无功而返。旧房子与新房子并存的现实逼迫保护者或研究者要正视其背后的情感认同错位,以及错位产生的历史情境。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可以相携而行的。对古村落历史感的创造性重构若能尊重村落历史文化和村落主体,所谓旅游式开发不失为一种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徽州地域的文化价值、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空间关系及院落布局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徽州地区村落文化景观地域特征,探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并针对性提出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新民居建筑环境的一脉相承的关系,使它在更高层面上以新的表现形式实现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徽州古村落的水口别具一格,虽然只是地域历史文化的一份载体,但其文化内涵却是丰富的,表现出村人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与关怀,正确处理好自己在大自然中的道德关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水口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生态理念,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古村落遗存数量多,空间分布地域特色显著,对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古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形成背景要素的分析,阐明古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不同区域古村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为充分开发利用古村落遗产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促进古村落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徽州传统村落研究是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的重要部分,在"记住乡愁"时代需求下,其研究也面临着更多新机遇.文章从知网和超星数据库中筛选出1957—2018年典型且具有代表性学者的文献数据,梳理出徽州传统村落的研究阶段及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内容类型丰富、研究人员地域化和研究方法多样化4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可揭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以潮汕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从建筑、形态布局、文化信仰方面分析潮汕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结果表明:潮汕传统村落主要是以单姓图腾形成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居村落,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聚集性、向心性突出;在形态基因上形成列式、组团式、集中式、厝包式、围合式5种空间形态布局类型;重宗法制度、信朴素自然观、多元信仰崇拜是潮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基本特征。研究以期为区域传统村落规划、人居环境建设,村落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省石屏县5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460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而在微观层面则挖掘其民族空间分布规律和文化特色,探究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适应性法则.结果表明:石屏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坝区高密度,山区低密度"的特点;民族分布总体上具有"一横一纵,两走向"的空间结构,即汉族分布在贯穿中部坝区的东西横线上,彝族则分布在南北山区两侧,形成贯穿石屏县的纵线;通过对民族在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的分布特征以及建筑特色的分析,得出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一对应的适应性法则.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应从适应性角度出发,守住其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付玲 《科技信息》2012,(1):487-487
本文从粤北韶关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韶文化与岭南文化、山地经济的地域特征、民族(民系)多元化特征、和开放、包容、和谐的精神特征等方面探讨并初步总结了粤北韶关地区古村落的类型,为进一步研究粤北韶关地区古村落环境形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一直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大理地区因其悠久的文化历史,拥有众多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如何有效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已经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大理地区当前古村落面临的发展现状为依据,通过实地调研云龙诺邓村、巍山东莲花村、剑川沙溪等村落,结合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尝试对大理地区古村落的保护、发展、更新模式作出一些探讨,为古村落的发展与保护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徽州古村落中"人"的流失,致使徽州古村落面临徽州文化艺术的没落、徽派建筑人文价值的消退与多元化产业开发滞后的困境.文章分析其成因,基于人本思考,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楠溪江传统村落群被冠以"中国唯一景观古村落群"的称号,存在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是研究传统村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而其景观格局在当代商业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发生着改变。现以田野调查法对楠溪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苍坡村进行调研,分析其选址特点、街巷格局以及节点空间,对其景观格局特点进行提取,为楠溪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过渡性地理环境下的陕南古镇景观基因分析与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基因视角研究受陕南过渡性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陕南古镇景观,分析其景观基因的生成环境、景观基因的分类及识别、景观基因的图形和符号表达等。结合文化地理学、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过渡性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陕南古镇文化景观呈现出南北融合及地域流变等多样性特质,体现在古镇景观的显性基因及隐性基因中。对陕南古镇景观进行基因分析和表达研究,为陕南古镇保护规划提供基因图库,并可作为传承和保护古镇文化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西递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缓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村镇建设的矛盾,当地政府决定另择地建设西递新村.西递新村的规划不仅要面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普遍问题,又要延续徽州古村落历史沉淀的淳朴美,力求将新村营造成一个既有传统聚落影子,又有全新理念的现代村落,实现新旧村落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依循建筑学、旅游学和文化学研究者的视界,古村落文化研究的焦点依次从保护、开发到“文化自觉”。最终汇聚到“文化拥有者”自主转型能力的培育。在教育学视域下,古村落文化既是一类独立的旅游资源,也是村落社区教育资源的基本内容。在自身“造血功能”衰竭、“文化转型”能力不足以胜任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借助外部力量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客观上为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基础,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反过来能够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质。基于两者良性互动关系的“文化自觉”是现阶段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路径。为此,资源开发应共同指向文化转向和可持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并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和多元开发主体间的制衡机制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