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存在着认同与调适、互动与和谐、博弈与冲突的关系。探索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启示有五:一是国家制度建设是巩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根本,二是地方基层组织是稳定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石,三是赋税“取之有度”是维系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核心,四是上下良好互动是维护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关键,五是加强国家治理是筑牢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础。这些启示有助于提高执政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建构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当前,文化治理能力影响和制约着国家治理水平。文化治理观念面临着挑战:文化治理理念难以内生,是文化治理理念亟待外部共识;文化治理体制的挑战:传统管理模式制约,改革创新亟待深化。为此,有必要涵养优秀民族文化,培育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精神;实现从文化治理由独断到参与的创新;建构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形成在信任与互利上的文化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村叙事实际上是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是关于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在战时解放区这块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试验田里,文学与民族国家建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胶着状态,文学甚至作为一种重要力量被纳入民族国家建制方案之中。解放区作家通过书写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来表达新的民族国家认同,农民遂以中国形象代言人的身份浮出历史地表,对中国形象的想象与书写呈现出明朗刚健的壮美风格。  相似文献   

4.
多民族国家如何整合内部各民族,并提供一种超越狭隘民族认同的社会团结纽带,这不仅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政治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理论课题。哈贝马斯以欧盟政治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所谓"宪法爱国主义"的政治理论。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国家已经是后民族主义时代的国家,故而,前现代色彩浓郁的民族认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基于一种自由民主国家政治实践基础上的政治文化将为现代国家提供一种社会团结的纽带,取代民族认同的地位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法国的殖民统治下,新兴的老挝精英阶层时常感慨于老挝没有自己主体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他们迫切希望老挝能有独立、统一的身份符号。20世纪上半叶,菲特萨拉特王子首次提出建构民族国家身份的构想,随后,在王子等人的倡导下,老挝精英阶层利用法国"去暹罗化"举措的间隙,开展了对民族国家身份的建构运动,其内容包括了文化、宗教、民族三种身份的建构,共同奠定了老挝民族国家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6.
复杂现代性视域中阿富汗国家认同危机的治理是直面复杂现代性的出场及世界历史价值,运用治理思维重新平衡和排序阿富汗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及国家认同的内在价值秩序,进而诉求实现一个理性的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阿富汗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梳理、分类20多部与民族国家相关的电影,发现最受关注的非主旋律电影都以民族认同和个体伦理的冲突为叙事主线。简要界定"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两个概念的内涵,并分析民族认同与个体伦理冲突的起源,再结合《五月的四天》和《色·戒》两部影片,具体探讨民族主义与个体伦理之间的张力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民族构成上较为复杂的国家,国家认同机制建设也是建立在不同民族的基础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国家认同状况会影响到社会发展主体积极融入社会建设的态度和行为。要使各民族的大学生产生国家认同,首要就是保障大学生的自主权利。因此,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增强彼此感情,缩短地区距离,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机制,这是新时期维护国家稳定发展,实现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文学香港"与都市文化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香港"这个论题的提出,是想探究"文学"在形成"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中究竟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特别在以民族国家作为基本规划单位的现代,香港作为一个大都市,它是否有可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从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以及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都市文化认同的建构当然不能依赖于刻板的想象方式,"文学"为香港文化身份的获得提供了不同的想象和理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认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成员在相互交往活动基础上,对我族与他族的确认与接纳。从文化视角而言,民族认同是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脉搏与主题。在多民族国家中,不但要求不同民族要遵从主流的文化价值,同时它也要求彰显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文章在透视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藏族青少年在文化多样性及差异性背景下的民族认同路径,为实现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包容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七姓瑶是聚居在湖南怀化的一个瑶族支系。数百年来,其族群文化的认同因为"高坡大王"这一神明信仰而维持统一并被不断强化。随着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建构及其与周边汉族文化的互动,高坡大王崇拜超越了族群边界而成为七姓瑶、其他姓氏的瑶族和汉族共同的保护神。因为建构作为地域身份的"瑶乡人"和作为族群身份的"瑶族人"之所需,当地人对高坡大王高度统一的崇拜行为导致了祭祀圈的形成。七姓瑶高坡大王从族群内部认同的神祇到区域性祭祀圈的建构事实表明了地域社会共同体整合的历史结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提出应该重点强调和培养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公民认同,处理好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国家认同与公民认同之间的关系。国家/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公民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结构关系;从认同角度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培养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指出在中国,存在着忽视国家认同和公民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认识偏颇、多重身份认同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以现当代文学中父亲形象书写的两种修辞变换为切入点,考察"父亲"形象的文学叙事如何与社会现实、现代国家政治伦理建构之间互动、同构及其间所存在的复杂语义关联,以此说明作为"象征性行为"的文学叙事与现代国家政治伦理建构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正>跨界民族问题主要是指民族政治问题,是跨国界居住的民族在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与相关国家的国家政权或国内的其他民族发生的摩擦、矛盾和冲突,或者说是当跨界民族的利益和国家利益产生某种冲突时出现的问题。跨界民族问题治理就是控制、解决跨界民族与国家间的矛盾,反对跨界民族的分离主义,增强跨界民族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今年8月18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与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第五届"跨界民族  相似文献   

15.
跨界民族因现代国家边界而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其边界意识与身份认同必然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通过研究西南边疆跨界民族的边界意识与身份认同发现,其边界意识具有模糊性,其民族认同也超越了国家认同,这将会对我们的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法律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国已进入一个通过法律建构社会秩序的时代。但法律治理与社会管理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缝隙,且过多地强调法律治理会出现"法律依赖主义"的困境。因而,新时期社会管理机制应当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管理与法律治理之间存在的矛盾,通过调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及加强道德约束等途径,使整个社会管理秩序日趋健康、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泰山庙宇随着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而不断地被占用利用,审视作为传统文化信仰据点的泰山庙宇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的背景、过程,可以看出,民族国家的新旧交替时刻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矛盾心态,以及新的国家政权对传统文化信仰采取占用的策略进行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成为多学科关注焦点的背景下,需要从国际比较视野和民族过程发展脉络中认识该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指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需要置于全球化时代的族裔复兴背景中进行考察,全球化推动族裔复兴及其全球性影响的形成,同时也加剧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是世界范围内国家认同问题产生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9.
在相似概念厘析和"政府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这两个概念关联探析的视角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政府在治理变革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回应公民需求的能力,一种有效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一种高效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一种创新协调合作的能力。它是政府完善自我价值诉求,建构国家与社会新关系的关键,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将以保安族为例 ,尝试探讨国家建构过程中人们的身份意识发生的变化 ,并认为民族(minzu)是中国特有的介于传统族群与现代国民身份之间的本土概念。“民族”(nation)不是本土概念 ,人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并不具备民族身份 (neithernationalitynorminzu)。这种身份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深入社会 ,为人们所意识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