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卧龙五一棚大熊猫生态观察站设点进行冷箭竹生态生物学研究.定时观测外界因子(光量值、气温和各层次地温)对冷箭竹叶、茎、根、鞭和笋等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1)气温对叶温关系密切,影响显著.根据气温利用回归方程可以推算叶温;(2)茎温与气温和0 cm,20 cm,40 cm 土层的地温密切相关,影响显著.根据气温和地温可以利用回归方程推算茎温.  相似文献   

2.
黄山第四纪冰缘地貌特征与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黄山残留的第四纪冰缘地貌类型多样,有些类型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残留冰缘地貌的分布和地貌组合特征,结合古地理环境的分析,得出黄山第四纪冰期时,是属于我国东部海洋性高度冰缘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1年夏季和2002年春季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开展的近地面层微气象观测资料, 计算和分析了流动沙丘下垫面地表温度及特征规律。在不同土壤深度间土壤性质分层均匀的假设下, 对不同实测土壤温度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 结合土壤热传导方程, 由土壤温度主频振动振幅衰减与位相差计算的土壤导温率具有较好的相关; 利用不同深度土壤导温率关系和土壤温度主频及各谐波振动的振幅与位相推算地表温度, 由5 cm和10 cm土壤温度测量值计算的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好。土壤温度振动日振幅随深度按指数衰减, 80 cm深度处地温值的日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4.
论黄山第四纪冰川与冰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现场考察所搜集的资料为依据,论述了黄山的地质基础和地貌特点;证实了李四光同志发现与提出的黄山第四纪冰川活动的科学论据,并对黄山广泛分布的冰碛物进行了详细分析,初步划分为四个冰期.尤其是在调查中,于谭家桥冰碛扇上公路两侧的排水道底部,发现一处紫红色网纹极为发育的泥砾,很似庐山鄱阳冰期的产物。并在谭家桥冰碛扇公路西侧发现一处第四纪冰川作用表皮构造,至今泥砾仍挤压在下伏寒武系页岩被扰动了的基岩面上,为黄山第四纪冰川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秭归庙河一带的冰斗、漂砾、冰川谷及冰水阶地等冰川遗迹,该古冰川的发现有利证实中纬度地区中低山第四纪时冰川运动的存在.为了探讨该地第四纪经冰川作用,从影响冰川形成的机制(降水、温度和雪线高度)出发,通过与庐山地区的气候特征对比,来进一步阐明秭归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基于庙河阶地中钙结岩中δ^18O的分析,恢复了该地第四纪冰期时的古气温和降雨量,第四纪冰期时温度和降水分别为一3.1~+3.2℃和776~1155mm,这种气候背景条件有利于低山冰川作用的形成,总结出庙河第四纪时的冰期.  相似文献   

6.
据南极长城站建站以来连续四年的地温和气象观测资料,用时间序列的谱分析和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活动层不同深度、不同时间尺度的地温振荡特征。发现:1、活动层不同深度的地温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地表及地下0.4m的地温具有显著的准1周、准2周、准3~4周和准1年的振荡周期,地下0.8m的地温具有准1年的振荡周期,地下1.6m的地温具有准3~4年的振荡周期。2、不同深度地—气相互作用的时间尺度不同。地表及地下0.4m的地温振荡周期与地面各气象要素准1周、准2周和准3~4周的中短期振荡周期相同,而地下1.6m地温的振荡周期与气温准3~4年的长期振荡周期相同,并且其距平年变化与过境气旋频数的年变化存在显著的同期正相关。地下0.8m是中短期与长期地—气相互作用的界面。3、地温受气温变化所驱动的振荡响应具有滞后性。气温与滞后3个月的各层地温相关程度最高。另外,从地表向下,地温对气温变化的滞后相关程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本文选取青藏公路沿线2个代表性地区(西大滩、五道梁)2013—2022年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及气象数据,对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和4个主要影响因素(气温、比湿度、降水量、表层40 cm土壤含水量)展开研究。结果显示: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活动层地温波动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逐渐趋于平稳;在时间特征上表现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气温对活动层地温产生的滞后天数逐渐增加。4个主要影响因素对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影响的顺序为气温>比湿度>降水量>表层40 cm土壤含水量,其中气温与比湿度对浅层活动层地温的贡献率最大,表层40 cm土壤含水量贡献率最小。该结果可为青藏公路的病害分析和防治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龚伟 《海峡科学》2023,(11):1-4
利用1980—2020年三明辖区11个县(市)区气象站的地温(0~20 cm)和气温数据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气温和地温年代际及季节变化趋势,通过统计回归法开展各层地温与气温的相关性分析,并结合累积距平和信噪比分析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气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速率高于地温,地温、气温的升温速率不对称;在年代际变化上,气温和各层地温阶段性特征明显,不同年代变化幅度不同,各层地温与气温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各季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不一致,春冬季呈持续上升趋势,夏秋季呈先降后升;地温与气温在1996年为最低,气温在1997年增暖是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9.
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山是世界著名风景名山,地质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其形成以地质构造为基础.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山峰林立,怪石嶙峋,千变万化的地貌旅游资源,以花岗岩山岳旅游地貌景观为特色.地质旅游景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和景观增值效应,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四姑娘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冰川可分为3期.末次冰期时长坪沟口属于冰缘地带,在前次冰期冰碛物上发育了冰楔构造,冰缘地带冰川融水形成黑色细砾堆积.根据新的证据,末次冰期时四姑娘山长坪沟口附近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4~20℃.末次冰川作用发生时恰好也是四姑娘山地区强烈抬升的时期,因此,这套粗碎屑堆积可能是推覆构造的沉积响应,表明末次冰期时可能存在气候与构造联动作用.四姑娘山地区末次冰川规模较倒数第二次冰期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