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更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黄土高原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在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化过程、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自然环境与地面侵蚀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苏英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2):279-284
目的揭示咸阳市区晚更新世黄土的微结构特征,探讨黄土微结构特征与其形成环境的关系,为区域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粒度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咸阳市区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系列的微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粒度小于0.005 mm的黏粒级含量在黄土与古土壤中差异最大,S1古土壤高达39.7%,而L1黄土仅24%;S1古土壤黏粒中大量铁质黏粒胶膜呈流胶状出现并有次生伊利石的产出,结构密实;L1黄土微骨架颗粒相互支架,黏粒胶结物含量较少,胶结程度差,土质疏松。结论咸阳市区晚更新世S1古土壤形成在湿热的森林环境,L1黄土形成于干冷的草原环境,S0黑垆土形成于凉湿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3.
4.
晚更新世末期东亚季风活动与陆架区沉积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距今1800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1000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全球气候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陆架出现了沙漠环境与黄土沉积。当冰期结束,气候转暖,冬季风减弱之际,南黄海陆架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与黄土分布范围也随之缩小,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变为冷湿气流。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全新世海侵把泥炭层淹没。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层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即“三元沉积结构”,是古季风盛衰过程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5.
李华章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4)
五台山属华北中、高山类型,晚更新世以来受新构造运动及气候的影响,垂直地带变化极为明显,在1700m以上山地形成一系列冰缘地貌类型;对山间盆地出露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及孢粉分析,可恢复本区环境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潘安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3):139-144
本文根据巴坤湖ZK-024孔的孢粉分析结果和14C测年数据研究对比,总结归纳出巴坤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序列概貌,并划分为六个孢粉组合带,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的新疆,晚更新世以来干湿冷暖配置状况与东部地区相反。从孢粉分析来看,尽管存在短时间由暖湿或冷干气候控制新疆的可能性。但是,干暖或冷湿的是新疆干旱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迁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晚更新世末期古土壤与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暗绿色硬粘土层是上海地区主要建筑持力层之一,也是划分全新统与更新统的标志层,前人已做过大量研究,但尚缺乏古土壤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本文首次从古土壤学的角度系统研究了该层的古土壤特征,通过粒度分析发现有粘粒的生成,微形态研究发现有粘粒及铁锰、碳酸盐等化学组分的迁移与淀积,化学全量分析得出该层的硅铝率为2.80 ̄3.37,说明该层已发生较强的成土作用,可以确认该层为古土壤层,并地一步 相似文献
8.
安徽淮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与土壤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讨论安徽淮北平原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的演变,及其相关沉积物的特征,并从成土母质,地貌特征和水文地质等成土因素的差异,探讨淮北平原土壤的发育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根据大量调查资料,探讨了武汉地区晚更新世的古气候、古河道、古湖泊和砂山。 相似文献
10.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孢粉特征及古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玉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9):1201-1205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沉积10多口钻井的孢粉、藻类资料分析研究,在以往较少见到化石的晚更新世晚期的硬粘土沉积中找到了能明确指示古环境的孢粉、藻类化石,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孢粉组合,一种是以环纹藻Concentricystes占优势的孢粉组合,另一种是以陆生植物Pinus-Cupressaceae-Picea-Abies-Quercus(deciduous)-Grarnineae占优势的孢粉组合,证实了该层硬粘土形成期间曾经历滞水和水退的环境交替.也为探讨硬粘土成因、沉积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2.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newly found Tianyuan Cave, a Late Pleistocene human fossil site near Zhoukoudia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ONGHaowen SHANGHong ZHANGShuangquan CHENFuyou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4,49(8):853-853
The Tianyuan Cave is the only human fossil-bearing site containing rich mammalian fossils found in the last decades near Zhoukoudian. Up to now more than 34 specimens of the human body have been recovered, and the mammalian fossils can be put into 29 species. Cervids dominate the fauna, and carnivores are very rare. Based on the primary examination, the human fossil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pecies Homo sapiens. All the mammalian fossils, except one between tooth of Crocuta belong to the species that still exist today. But some of them are the first records in fossil form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such as Arctonyx and Capricornis. Based on the mammalian fauna study, it seems that the Tianyuan Cave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e Upper Cave.Sixty-three percent of the species of the mammalian fauna from the Tianyuan Cave are also present in the Upper Cave.The characters of the deposits also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ianyuan Cave and the Upper Cave; both of them are mainly composed of breccia without cement. The dating using the U-series method on deer tooth samples indicates that the geological age of the new site is around 25 thousand years B.P. This i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human sites outside the core area of the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which throws new light onto this world famous site complex. 相似文献
13.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年代学及高湖面期的初步确定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张虎才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
对腾格里沙漠古湖泊沉积和地貌的考察及对典型代表剖面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一个连续而巨大的淡水湖泊高水位形成于距今3.9~3.6万年前.在距今3.3~2.3万年期间,腾格里沙漠西北部曾存在一面积至少达16200km2、水深25m(白碱湖,最大水深超过60m,分布于大海子一带)的淡水湖泊.大量的瓣鳃类、腹足类化石及介形类化石组合的存在表明该时期湖泊水温不低于10℃,由此把该时期的湖泊暂且称“腾格里大湖”(MegalakeTengger)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陇中黄土高原潜在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Arc/Info提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陇中黄土高原潜在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首先选取对潜在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构建数字生态环境模型,然后对二级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一级指标指数,最后对一级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潜在生态环境评价指数.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陇西黄土高原新石器文化与环境演变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运用黄土-古土壤磁化率记录、^14C测年以及孢粉组合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化(着重古气候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全新世气候存在五个相对温暖湿润的古土壤发育阶段和五个相对干燥寒冷的粉尘堆积阶段。同时结合考古资料,探讨了环境变化与人类文化的产生、迁移、发展之间的可靠联系,指出古气候的变化是文化类型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辽东半岛的小珠山、后洼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期辽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址.通过对考古文化特征与渔猎—农耕经济的兴衰发展的分析,并结合孢粉、黄土等古气候指标对中国北方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的研究,同时叠加辽东半岛地区的海岸地质地形条件等特征,探讨了辽东半岛地区古文化与全新世环境演变的关系,揭示了该地区新石器时期以来文化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5000 aB.P的寒冷期,人类应对气候突变的响应不同,直接导致小珠文化的兴盛与后洼文化的衰退. 相似文献
17.
18.
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蒸腾耗水特性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选择34种乔木、灌木、果树树种,通过水分控制使苗木受到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以分析苗木的蒸腾强度、气孔大小、叶水势、饱和亏缺与太阳总辐射、大气相对湿度、气温、风速、土壤含水量及叶面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侧柏对水分胁迫反应最为敏感,水分胁迫时,能迅速调整气孔开度以增加气孔阻力减少水分蒸腾,是其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重要生理基础;山杏、白榆有较大的临界饱和亏缺和较低的相对含水量,具较强的耐旱能力;当土壤含水量在6%以上时,土壤含水量与苗木蒸腾速率的关系密切,当土壤含水量低于6%时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关系不密切;不同树种的蒸腾速率对气温、大气湿度、太阳辐射强度等环境因素的反应不同,可以选择关系密切的因子作为不同苗木蒸腾速率预测的指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了解苗木蒸腾速率与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关系,可指导选择立地条件类型、墒情及把握造林时机,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的绅士"劣质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宗志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5-59
在晚清,劣绅大量地出现。20世纪初以后,劣绅有从个体性向整体性蜕化的趋向。通过描述劣绅的表现形式和主要发生的场域,指出绅士劣质化的扩大甚至整体性蜕变,特别是在乡村社会,表现尤为明显。重点分析绅士劣质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认为劣绅作为绅士阶层的异质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负影响,并从社会变动角度来阐释绅士整体性蜕变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20.
传教士是明清天主教史研究中的传统课题,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势,即在传教士个案研究的选题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传教士活动范围和领域方面呈现出不断拓宽的趋势。学界在传统研究领域里不断出现的新成果,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尽管明清天主教史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范式转换,但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之栽体的传教士来说.对其研究不应减弱而需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