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科学家研制成一种电子植入物,它能使盲人重见光明。电子植入采用数码相机中应用的工艺,它能像视网膜感光细胞一样起作用。众所周知,当视网膜患上像黄斑营养不良或色素退化疾病时感光细胞会死亡,仅在英国大约有100万人患有这样的眼疾。  相似文献   

2.
日前,美国科学家在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神经细胞,并将其命名为"钟形细胞",因为它的形状类似于手铃.钟形细胞传递来自视网膜内感光棒和感光锥的视觉信号,但这种神经细胞的确切用途还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一种嵌有微型感光器的微型集成电路片可能使盲人重见光明,尽管这种微晶片不会使盲人完全恢复视力,但它能够使盲人看到亮度不同的光线。对于正常人来说,视网膜后面的感光细胞将信息传递到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将信息传送到大脑便形成了图像。某些眼疾,如视网膜色素沉积、视网膜黄斑变性等,破坏掉了感光细胞,因而造成失明。但是,这些疾病并未破坏掉神经节细胞。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和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眼科医生们,正在设想是否可以越过被破坏掉的感光组织,直接去刺激神经节细胞。研制一种可以植入视网膜的脆弱组织中的装置是很难的。他必须体积很小,并且要有不间断的电能供应。解决的办法是,制造一种嵌有感光器和电极的如火柴头大小的微晶片,这个微晶片能够将亮度不同的光线转换成电流去刺激神经节细胞。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实验室对这种微晶片进行实验。他们说微晶片不会伤害视网膜组织,因为它和视网膜有同样的弹性。怎样给微晶片提供电能呢?一个设想是,将一个小电池盒装在眼镜上,镜片发射一种激光透过角膜照射在植入的光生伏打电池上,从而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4.
沈嘉瑞 《科学通报》1957,2(22):691-691
关于鱼虱科(Caligidae)在我国过去文献中,喻兆琦曾记载了两种,即长腹疮痂鱼虱 Lepeophtheiruslongiventris Yu和圆肚鱼虱 Caligus rotundi-genitalis Yu,作者于1940年曾在昆明鱼池中发见一种弧额鱼虱 Caligus fronsuganinus Shen,到目前它还是世界上惟一的淡水鱼虱,除这三种以外,关于鱼虱科,在我国尚无其他记录。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05,(6):4-4
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袋鼠、考拉熊和它们的有袋类亲戚能分辨七彩颜色,这使有袋动物成为了已知的第二种能识别三原色的哺乳动物。在此之前,科学家只知道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这种能力。大多数哺乳动物(比如狗和马)都只具有两种视锥细胞,因而不能识别红色和蓝色。视锥细胞是一种在视网膜上感受光线和色彩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主要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凹进处,使得这一部分区域对光线最敏感。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的动物千千万万,动物的眼睛更是各式各样.如蚯蚓没有眼睛,但它靠散布在皮肤上的感光细胞能感到光的强弱:如水蛭的身体里,感光细胞聚集成群,形成"眼点".  相似文献   

7.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与青藏高原隆起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何德奎  陈毅峰  陈宜瑜  陈自明 《科学通报》2003,48(22):2354-2362
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了特化等级裂腹鱼类3属9种和亚种的分子系统发育, 并通过黄河上游与青海湖隔离的地质时间来校正分子钟, 进而探讨了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主要分支发生事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起的关系. 结果表明,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并不是一个单系群. 叶须鱼属的5个种及亚种构成了一个单系群. 裸重唇鱼属的3个种并不形成一个单系群. 其中, 全裸裸重唇鱼和高度特化等级裂腹鱼类构成姐妹群关系; 而厚唇裸重唇鱼和新疆裸重唇鱼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它们一起与斑重唇鱼形成姐妹群.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可能起源于中新世(约10 MaBP), 3个属的分歧时间发生在晚中新世(约8 MaBP), 主要的种化事件发生在晚上新世和更新世(3.54~0.42 MaBP).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主要分支发生事件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在8, 3.6, 2.5和1.7 MaBP发生的地质构造事件及气候重大转型时期基本吻合. 分子钟数据不支持青藏高原在渐新世或中新世整体隆起已接近现在高度或更高的假设, 也不支持在晚上新世(约2.6 MaBP)仅有2000 m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重建视网膜     
正失去视力者重获光明可能成为现实,对眼部最为复杂结构——视网膜的实验室重建在研究者的努力下或将柳暗花明。奇特结构视网膜位于眼球后部,由一薄层光敏组织组成,其复杂结构对获得视力举足轻重细胞环路视网膜中,感光细胞、双极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等5种细胞之间形成神经环路,组成了自然界最为复杂的回路之一。当光线到达视网膜,刺激感光细胞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一般都具有复杂的视觉器官——眼睛。眼睛是高度灵敏的光信息感受器,在它的视网膜上有许多感光细胞,能直接接受光的刺激,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图象、色彩等等。但是,从整个动物界来看,眼睛并不是唯一的感光器官,代替眼睛感知外界环境的器官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0.
正不久前,葡萄牙的渔民在出海捕鱼时捕到了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形似鳗鱼,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鲨鱼——皱鳃鲨(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早在恐龙存在的时代,皱鳃鲨就在深海畅游了。8000万年来,皱鳃鲨几乎没什么变化,因此它也被称为"活化石"。皱鳃鲨有大约300颗三尖状的牙齿,用于捕食鱿鱼,以及包括其他鲨鱼在内的多种鱼类。  相似文献   

11.
张杰  杨克  谭德勇  曾军英  Alan Fine 《科学通报》2007,52(16):1891-1895
Fas配体(Fas Ligand, FasL)在多种不同的上皮细胞中均见表达, 在炎症反应中诱导Fas阳性免疫细胞凋亡以保护组织. 为了研究眼角膜炎症反应过程与Fas配体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检测了在眼角膜上皮细胞中IL-1β对FasL的表达翻译水平以及细胞毒性的影响, 明确了在眼角膜上皮细胞中IL-1β抑制FasL的表达以及蛋白翻译, FasL的启动子活性受到IL-1β作用浓度的影响, 两者呈相关性表现, 发现IL-1β阻断由FasL诱导Fas阳性细胞对于眼角膜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这些结果表明, 眼角膜上皮细胞FasL受IL-1β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正眼角膜是人眼最外层的组织,其主要作用是聚焦光线。全球有1500万人由于疾病、感染或外伤等导致眼角膜损伤,需要移植眼角膜才能避免失明。然而可供移植的眼角膜远远不能满足这些患者的需求。最近,英国科学家以眼角膜干细胞、藻酸盐和胶原蛋白为原料,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人的眼角膜。通过这种技术,从一位捐赠者的眼角膜中提取出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氏族社会里,流传过一种被称为“欹瓶”的奇特水壶。我们的祖先用它来汲水和盛水。这种水壶是陶瓷的,腹大、口小、底尖并带有两个提耳。它没有装水时呈倾倒状,水装到一定位置时,会自行站立起来。如果继续装入水,水齐瓶口时,它又会倾倒。关于这种容器,古书上曾有过“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的记载。但它为什么如此神奇,原理却没有记载。后来这种神秘的容器失传了,在历史上被称为“欹瓶之谜”。我们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文,这样破释了欹瓶的原理(如图1):因为瓶是尖底的,整个欹瓶的重心就高于支点(提耳)之上,…  相似文献   

14.
让光明重现     
<正>如果人失去了能时刻更新眼角膜表面细胞的干细胞,会带来眼部疼痛,严重情况下导致失明。移植与细胞培养技术正帮助治疗这一疾病,甚至有能力恢复重病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5.
以鱼灭蚊     
美国正在发展一种不用药物的灭蚊法——以鱼灭蚊。这种善于灭蚊的小鱼称为蚊鱼(mosquito fish)。它长有一个朝上的嘴巴很容易吃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蚊卵。据观察,一条饥饿的蚊鱼一小时可吃掉1000个蚊卵,这种鱼还有个优点就是能在被污染的水体中生  相似文献   

16.
<正>泰国洞穴中有一种可说是独一无二的盲鱼,它既能行走又能攀爬。科学家最近发现,它在瀑布上行走和攀爬的方式与四足动物几乎一样,而与现存且已知的其他鱼都不同。这一发现有助于揭示始于大约4.2亿年前的"从鱼到人"的进化。当时,一些鱼的鳍开始转化为肢腿。科学家说,这种盲鱼的解剖结构很独特。它拥有科学家之前认为只有四足动物才  相似文献   

17.
方永强 《科学通报》1998,43(6):626-629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发现文昌鱼卵巢有无髓鞘神经纤维分布,它位于卵巢被膜下方,紧靠被膜神经纤维终末内有两种类型的突触小泡,一种是致密核心小泡,另一种为清亮小泡,另外,还可见神经终末与滤泡细胞相接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一步证明,这种无髓鞘神经纤维很有可能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并定位在卵巢被膜和滤泡细胞上。  相似文献   

18.
文昌鱼体内5-羟色胺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威权 《科学通报》1990,35(15):1187-1187
5-羟色胺(5-HT)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它是否存在文昌鱼体内,迄今未见报道。Gerzeli 1961年证明,文昌鱼的消化管存在亲银细胞。但并没有找到其含有5-HT的直接依据。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文昌鱼进行5-HT的定位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其在文昌鱼体内的功能意义及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曾伟强 《科学通报》1985,30(24):1903-1903
众所周知,干扰素是一种很有效的抗病毒蛋白;同时它对某些肿瘤也有疗效。在1983年第35届普通微生物学会干扰素专题讨论会上Hans、Strander报道应用干扰素治疗小儿咽喉乳头状瘤、尖状乳头瘤、恶性骨髓瘤、骨肉瘤、乳腺癌、结肠癌、非Hodgkin淋巴癌,皮质样肾瘤、卵巢癌、转移性肾细胞癌及鼻咽癌等取得成功。在同一会上,Malpas也报道干扰素在治  相似文献   

20.
太湖银鱼破腹产太湖银鱼,俗称面条鱼,它们的产卵期为头年12月中、下旬至第二年3月,盛产期是1月中、下旬,产后不久即死。它的寿命仅1年。太湖渔民故有"冰消子,爷娘死"之说。早春银鱼产卵时,天气比较寒冷,它们要游到薄冰的地方,擦破肚皮后才能排出鱼子,当小鱼孵出之时,亲鱼便逐渐消瘦直至死去。因此,银鱼产卵又叫"害娘生",是名副其实的"破腹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