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曹布拉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6-80
近一个世纪以来 ,关于李叔同的出家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诸多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对李叔同的出家原因进行解析 ,试图解开李叔同出家之谜。本文不拟对李叔同出家之因进行全面的探究 ,只试图对李叔同的文化性格进行一些粗浅探讨 ,以便对如何理解弘一大师其人其事提供一点看法。一本文所谓的“文化性格” ,主要是指人在特定的文化环境的浸润、熏陶、影响、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心理特征的综合。一个人的文化性格既具自己独有的特点和个性 ,又受到同类文化性格模型的制约 ,是类的相似性或共性和个体独异性的结合物。在一定意义上讲 ,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李叔同不但是一位诗人,也是位艺术家。他在《南社丛刻》发表了一些诗词和散文,但是.他的贡献却不仅是这些。李叔同用自己多采的艺术画笔,为南社走向艺术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本文对李叔同在南社时期的艺术活动以及留下的一些艺术作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可以补充国内这方面论述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八大山人的人生道路、艺术生涯和明清交替的时代风云是紧密相联的.本文论述了八大山人的两次人生选择:19至23岁的出家和49岁至56岁的还俗;揭示了当年八大山人的出家是迫不得已;而后来的还俗则是在精神上已超越了儒家教义的约束,冲破遗民禁忌的束缚,开始摆脱佛门清规的羁绊.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主要论述从1644年崇祯自尽至1664年夔东会战的这段20年的南明史,特别是南方各省的抗清斗争、南明抗清的江西战场与南昌城的两次被清军攻陷以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来看八大山人剃度出家的人生选择.从而得出结论:这个急剧动荡的时代,不但决定性地影响了八大山人当时的思绪情绪和人生抉择,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他毕生的创作.所以,解读、欣赏八大山人的书法、绘画作品,就要对这段历史有个了解. 相似文献
6.
张彦丽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本文以世纪之初中日两国各自的社会转型及其互动关系为背景,考察李叔同的东渡动机、精神波折,以及这段精神经历与其日后出家的逻辑关联。起于明治维新示范的天津新政以及在此背景下铺展开的人际网络,使李氏文化兴国的思路逐渐明晰并为其留学作了铺垫。但清末政局的动荡,日本在从明治向大正过渡之中淡化国家主义、凸现个体价值的讨论,以及原初与李氏同调的中日人际网络的散失,又使他在失落和苦闷中疏离政治,重新思考个体的人生定位。1908年前后传主创作取向和艺术行为的变化,反映了这种精神深层的波动。其持续追求人格完善的轨迹通向了此后的律宗选择。如上史实,展现了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侧面 相似文献
7.
李叔同《春游》音乐形象鲜明,主题思想体现强烈民族情感同时,创作大量采用西洋音乐技法,融合东方传统文化元素和西洋艺术歌曲风格的韵味。该作传唱近百年而不衰,实为歌坛一绝,究其缘由,本文主要从词曲节奏、旋法、和声、曲式结构上对《春游》进行具体音乐分析。 相似文献
8.
方爱龙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F0002-F0002
时间:约民国四年乙卯(1915)初春 质地:纸本.墨迹 尺寸:32.5cm×24cmX11 题识:姚节母何太君墓志铭,金山高燮撰文,平湖李息书丹, 相似文献
9.
李柏霖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7-119
1998年至2002年,笔者与杨志勤君一起整理"雨夜楼"藏画时,先后发现了李叔同的早期绘画作品34件(油画5件,水彩画24件,素描5件).现将发现过程记述如下. 最初的发现是在打开一尘封约半个世纪的包装时,发现一张叠成二折的民国三十五年的<新华日报>.此报纸被压在其他一些绘画作品的下面.翻开报纸时,抖落出3件美术作品.这就是后来被定名为<东瀛民居><溪山彤云>和<出海>的3幅水彩作品.这3幅作品都没有落款,只在画面的右下侧钤有"演音"印章一方,为篆书朱文."演音"是李叔同皈依佛教后的法名,当为李叔同的作品.随着清理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李叔同作品浮出水面.这些作品是: 相似文献
10.
张志庄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9-20
焦作民歌《韩湘子出家》1981年由皇甫云宏采集完成,传唱者为东于村农民张增钫.歌曲反映出的韩湘子与韩愈叔侄之关系,是历代戏文及怀庆府民间传说所造成的.歌曲《韩湘子出家》流行区域为焦作市于村一带.歌曲的曲种为小调,歌词语言地域风格浓郁,怀庆府方言句句皆有. 相似文献
11.
池田大作的人学思想博大精深,佛教思想对他的人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池田大作的人学思想是以他的佛法思想为依托产生的。他的关于人的平等的思想来自佛教,对人生生死的看法,也受到佛教的影响。他结合新时代的一些新问题,对佛教思想进行了新的阐扬,其佛教思想影响下的人学观具有"新宗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雷信来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李元阳的民本思想是以性本体说为哲学基础,主要包括五个有机组成部分,即:民本观的核心——仁政德治,民本观的基础——君民观,民本观的目的——惠民富民,民本观的措施——轻徭薄赋,民本观的保障——付诸践履。李元阳的民本思想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学理价值,亦存有些许不足。 相似文献
13.
刘继红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9)
苏轼以一种异常洒脱的姿态出入儒佛,造就了文化史上苏轼的独特身影,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经典模式。苏轼批判性地理解佛禅文化,亦深受佛禅文化之影响。岭海时期,苏轼扬弃了道家和佛禅道路,通过著述来阐发儒家的经史大义。 相似文献
14.
陈净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115-118
近年来,有关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研究信息陆续有所披露,如一幅李叔同绘作并赠送给唐肯的山水画、一幅原由李叔同收藏并于1918年出家后送给学生王绍炎的国画作品《泰山巅之秦松》和温州新近发现的一封弘一大师寄给杨雨农先生的信。对这些画作、书信进行实证性的研究考证,并作学术解读,将有助于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思洁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4):31-34
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德"以及所引发的关于古人心理学思想之思考,并借此对比了儒道佛三大学派之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16.
张春香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5,8(6):46-49
孙中山“知难行易”学说的核心是强调人们要敢于实践,乐于实践,在实践中求知。该学说不仅具有超越传统狭隘的“知行观”的思想价值,而且洋溢着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当今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涵秋是出身于旧社会、旧家庭的社会言情小说作家,他本人幼年的经历使他体会到了富贵人家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痛苦。因此,在他的小说中,就表现出了对中下层家庭的同情和理解,感同身受的往事,也让他在成年后的写作生涯中,更多地关注普通平民的痛苦和面对黑暗社会的无奈。因此,他笔下的青年主人公,都是带有朴素阶级平等意识的,其小说中的平民意识,成了他进行启蒙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养生"一词的起源,大约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吕氏春秋.二孟冬纪》有"养生"一词:"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一直以来,佛教被一些人认为是一个注重来世、重死不重生的宗教,与养生没什么密切关系,甚至有人将佛教划为专门"事死"的宗教。但在佛教的思想理论、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修行方式中,都与养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从南北朝到隋唐,中国佛学经历了从争论、碰撞到整合的流变,而在政治上则走过了从政权的对峙、各民族间的冲突到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佛学的流变是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反映,而以圆融为取向的佛教也成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合的思想基础。客观地认识佛教的文化地位和潜在影响,对于应对当代的政治与民族问题,促进国家政治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西游记》中道士形象看崇佛抑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玲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7)
《西游记》刻画了众多的道士形象。通过仙道、妖道、人道三类道士的梳理和描述,比较道士形象的异同,可以看出作家笔下的崇佛抑道思想,这对于加深对《西游记》主旨的理解,指导今人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