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最为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最为高昂,爱国激情最为炽烈,全民奋起抗战最为坚决并且取得彻底胜利的时期.地处西南大后方的贵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文化救亡活动蓬勃开展,文化成果如雨后彩虹,文化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回顾这一时期贵州文化救亡活动,总结其得以蓬勃开展的原因和经验,对于指导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抗战时期贵州火化救亡运动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随着东南的沦陷,国都的西迁,大后方的地位日见重要。为了抗战建国,国民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大后方的政策,诸如扶持建立工业、发展农业、兴办水利、开发交通等。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介入以及人民的支持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西部社会的各个层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动,不仅初步改变了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但是由于抗战特殊时期,国民政府无力投巨资于西部的开发;同时由于西部各地方实力派的掣肘,使许多开发措施很难真正付诸实施;加之国民政府自身的短视,对开发西部抱以功利主义的态度,使得开发政策总是因人因时而变,没有长久性和系统性。其开发成果也相应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1.相对于国统区大西南文艺、延安根据地文艺、“孤岛”等同一时期文艺研究的热烈场面而言,抗战时期东南文艺的研究整理,则显出少人问津的寥落状态。“东南文艺”,这个由尹庚、许杰提出的历史概念产一时间内竟被人遗忘了,没有一本现代文学史、文艺史将此载入其间,即便如蓝海的《中国抗战文艺史》,也不知何故找不到战时东南文艺的蛛丝马迹。然而,历史毕竟是不可抹杀的。随着资料的征集与整理,中国抗战文艺史观照下的东南文艺便愈见重要。早在抗战胜利不久,就有人对战时东南文艺的发展状况作过勾描,用形象的语言肯定了它的实绩:②…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审美活动和民俗活动在本质及产生根源上具有许多相同性和相似性,所以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的对象与形态之间具有融合性与同构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对象和形态的主客体统一性;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对象超个体与超功利的共同性;文艺审美和民俗在语言形态上的共通性;文艺审美和民俗活动在心理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性俚俗是体现人自身生产的一种民俗文化,性俚俗的文艺表现与艺术审美则是这种文化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显现与升华。但目前有关的研究较为缺乏,以致成为禁区。因此主要结合中国的文艺创作和审美的实际,论证三项内容:性与审美的关系,性俚俗与美感的关系,性俚俗与文艺表现、文艺审美的关系。较深入地探讨性俚俗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呈现方式,特别是当下文艺的表现和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6.
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中实现的,人的社会性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然性为目的。生命表现是一切动物的本质,人的生命生命表现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极具创造力的生命活动。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必定是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合乎人性本质要求。人性具有唯我性与合作性,情感性与理智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特征。文艺的生产流程是负载全面人性的某种意象,情感并蕴含宇宙人生要义的生成过程。人性是文艺永远讴歌不完的母题,文艺是人性载体,是对生命个体实现人性现实关爱和终极关爱的艺术召唤。离开人性抒写,文艺便不会长久。人类的文艺史就是人性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作为西南大后方重要屏障的贵州,抗战之前就已成为西南陆路交通中心,其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在抗战的不同阶段,贵州公路一直承担着国际援华战略物资运输的重任,扮演着向大后方及抗战前线运输军需民用物资“转接”作用的角色,成为连接抗战大后方、抗日前线与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及中印公路等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桥梁和战略纽带。  相似文献   

8.
楚图南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声名卓著的学者、文学家.抗战期间他以云南的报刊为阵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抗战文艺思想,即抗战文艺要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要多方面、多角度去描写抗战中的社会生活,抗战文艺要有战斗性和地方性;对云南文艺发展特殊性的认识和对抗战救亡文化的理解.对楚图南抗战文艺思想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云南本土现代文艺建设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是贵州散文大发展的时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西南成了抗日救亡的大后方,大批文化人也来到贵阳,或经贵阳去重庆、昆明等地,春先艾、谢六逸等黔籍作家也先后回到贵阳。另外,还有不少流亡学生朱贵州读书,此时贵阳、遵义等地文化空气十分活跃,创办和内迁的报刊达对余种之多,特别是春先艾先后主编的文艺副刊《每周文艺》和《新垒人谢六逸主编的《文讯》都是很有影响的报刊。抗战时期贵州的散文作者比抗战之前大为增加。从思想内容来看,宣传抗日救亡,反映抗战现实,是这个时期散文的主旋律。其他有关抒写个人的感受、情…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文学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一是团结奋斗的爱国热情;二是文艺大众化的真诚努力;三是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四是及时开展文艺批评和思想斗争,促进文艺健康发展;五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11.
伍琳 《科技信息》2010,(29):I0246-I0246,I0241
抗战文化是以民族大义为前提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内的重庆、桂林、昆明三大据点呈鼎足之势支撑着大后方。三地都以抗战文化作为反侵略斗争的锋利武器,配合抗日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在动员民众、推动文化工作者团结抗敌、声讨日伪及战地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由于三地地理位置及内部因素的差异.三地的抗战文化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救亡为基础,把争取民主作为抗战胜利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前后提出党的工作中心是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又率先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根据地实现彻底的民主制度;抗战后期,又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号召,得到广大人民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为抗战后政治民主化做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动漫服饰的价值,拓展了动漫的衍生价值,丰富了服饰文化内涵.同时,论述了动漫服饰美学特征,指出动漫服饰具有装饰性、符号性、民族性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藏族聚居区为这场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特殊贡献,新闻传播也成为抗战的一“个方面军”。文章试图从“藏族聚居区与中国抗战”“和藏族聚居区的抗战与新闻传播”两个层面,解析抗战时期“边区(”藏民族聚居区)抗战情势和新闻传播状况,并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上的特殊位置。  相似文献   

15.
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中实现的,人的社会性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然性为目的。生命表现是一切动物的本质,人的生命表现是有意识有目的极具创造力的生命活动。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必定是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合乎人性本质要求。人性具有唯我性与合作性,情感性与理智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特征。文艺的生产流程是负载全面人性的某种意象,情感并蕴含宇宙人生要义的生成过程。人性是文艺永远讴歌不完的母题,文艺是人性载体,是对生命个体实现人性现实关爱和终极关爱的艺术召唤。离开人性抒写,文艺便不会长久。人类的文艺史就是人性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的战时东南文艺,是我国抗战文艺史上一种重要的地域文艺现象。东南地区的浙、闽、赣、皖诸省在战时河山破碎、国土分裂、交通阻隔的情势下,曾形成“区自为战”的文艺发展格局,掀起过一个规模颇为壮观的“东南文艺运动”。这个运动贯穿抗战全程历时8年之久,  相似文献   

17.
文艺的商品属性与审美属性金雅,李咏吟新的生活观念必然导致新的文学观念。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探讨文学艺术的社会属性时只考虑到文艺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性,而忽视文艺的商品属性,以为文艺的商品属性只是资产阶级文艺的基本特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复兴和繁荣,文学...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期间,伴随着高等院校迁入大后方,中国学术科研的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这一时期的学术、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呈现出四大显著特征:学术研究,顽强执着;技术创新,支持抗战;注重实证,卓绝前行;史哲研究,昭启自信。抗战的实际需要、资源相对集中、政府政策支持和国际社会援助等因素,对西南地区高等院校学术科研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抗战爆发后,为了使湖南的交通与大后方连接,国民政府和湖南省政府大力开发水陆交通线,修筑了湘桂铁路湘段、衡宝公路和洞榆公路,并对原有公路进行改造。但由于日军不断进攻,湖南的陆路交通线常遭破坏。同时,政府统制水运,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和水陆联运业务;近代走向衰落的驿运事业也发展起来。战时湖南的交通便利了后方大量物资的流通和人员流动,支撑了中国抗战;促进了全省经济和城市发展,加快了湖南社会的演进。  相似文献   

20.
抗战爆发后,贵州戏剧界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将戏剧作为唤起民众的有力武器,积极创作和演出救亡图存的戏剧,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文化大改造的戏剧运动,戏剧大众化、重视戏剧剧本、舞台实践改革等是贵州戏剧运动发生发展的重要表现.蓬勃发展的贵州戏剧运动及时融入到了战时大后方抗战文化中,为抗战运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