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当代军旅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河南籍作家均取得不俗成绩。魏巍、阎连科、周大新等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新时期河南籍军旅作家的文学创作既涉及军事和战争题材又涉及军旅之外的现实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对河南籍军旅作家创作的考察,也就是对河南文学乃至当代文学发展的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2.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研究”是从地域文化角度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探讨新时期诗歌运动的发生发展的需要,大西南文化及其新时期诗歌发展的独特性构成了这神研究的条件。该课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新时期诗歌的消长与大西南文化的关系,二是中国新时期诗歌精神与西部精神,三是大西南文化对新时期西南特人的个性塑造,四是新时期大西南诗歌流派的地域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军旅诗”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诗经》中有关军事活动诗歌的归纳,界定了《诗经》中"军旅诗"的范围,并对这些军旅诗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诗经》中军旅诗的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征伐简洁而又气势;刻画形象众多而又鲜明;结构设计整齐而又多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对新时期湖北诗歌的发展进行简单梳理和粗线条勾勒。新时期湖北诗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噩梦后的复苏、开放中的繁荣和红尘下的蜕变与衰微的变迁,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它伴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复苏、繁荣,又在红尘滚滚的商品经济大潮中艰难进行、衰微,它的流变与全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大致同步。  相似文献   

5.
徐贵祥军旅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活丰满。徐贵祥军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文革”前17年小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深入发掘和对敌我双方人物形象客观深入的刻画。新时期以后,军旅作家由描写战争转变到描写战争中的“人”,对英雄进行重新审视,把英雄当“人”来写,这方面,徐贵祥军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显得相当丰满鲜活。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军旅作家开始把目光转向军人自身,把笔触伸向军人群体的个案和人性深处.作为当代皖西籍著名军旅作家的徐贵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把握军人,辨证地表现军人的共性和个性、自然性和社会性,大胆地描写军人性格的二重性乃至多重性.本文从作家对战争、历史、未来的理性表现中,分析徐贵祥军旅小说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藏族诗人的汉语创作是丰富多元的,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情感色彩。这一时期的藏族汉语诗歌主要围绕着严肃庄重的“庙宇精神”和带有现代意识的“主体体验”两大情感诉求展开,通过对新时期这一时段的藏族汉语诗歌所呈现出的内涵和情绪特征进行分析,把握新时期藏族汉语诗歌独有的脉络和诗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角度,对My Life had stooda Loaded Gun中的隐喻进行了分析,从而证实诗歌中的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此外.概念隐喻理论适合解释诗歌中认同、规范的隐喻概念化模式,而概念合成理论则在阐释诗歌中实时婚喻的构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从认知角度认识诗歌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西方翻译史,有许多诗歌翻译家都对诗歌的可译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从几位中外翻译名家对该问题所持的观点出发,通过对中诗英译过程的分析,具体探讨诗歌是否可译。  相似文献   

10.
现有针对诗歌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文学、美学等视角,较少涉及其语篇衔接与连贯方面。从认知诗学角度出发,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围绕命题结构原则,意象图式结构原则,隐喻映射原则和转喻映射原则,从微观角度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连贯性进行阐释,揭示诗歌语篇连贯背后的认知机制,为诗歌语篇连贯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乾嘉时期的水师名将李长庚,在数十年的缉盗生涯中坚持诗歌创作,留下了百余首诗歌。他的诗歌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清朝一代水师名将的军事生涯与心路历程,从文学的角度反映出清朝的海防状态和将领心理。其诗作主题丰富,包括海战诗、交游诗、写景诗、咏怀诗等多种题材。其海战诗以诗纪史,真实地记录了海洋战争的现场与将士临战时的心理活动;交游诗感情丰富,包含劝勉、报国、思乡等多种情绪;写景诗意趣盎然,充满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热爱;咏怀诗直抒胸臆,抒发对战事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以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入诗。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非常关注个体存在,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宗教被他用来探讨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不少大学生还非常缺乏对创新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创新削断标准、创新精神等基础知识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丘特切夫在其抒情诗中,对俄国抒情诗的抒情方式进行了变革,采用了变换的多角度抒情,既有第一人称主观式角度、第二人称对话式角度、第三人称客观式角度,又有这三种人称每一人称的变化运用,还有多种人称变化式角度,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复杂、细腻。  相似文献   

15.
弗罗斯特将一首小诗《牧场》作为序诗反复出现在他多本诗集的卷首,一些意象,譬如“树林”和“雪”,经常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诗歌或多首诗歌之中。这种递归象似的手法是弗罗斯特阐述哲理思想与抒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也是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魅力的一个缘由,从这一视点切入,读者或许可以在新层面上体会诗人的哲思与诗情。  相似文献   

16.
陈大亮的古诗英译思维模式理论为古诗英译的鉴赏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基于这种理论,分析《静夜思》四种英译本的思维模式,认为运用原象思维翻译古诗词才是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7.
翟永明是后朦胧诗和女性诗歌的代表诗人。她的诗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黑色时期”和“白色时期”。她黑色时期的诗歌大量地运用黑色意象群,并大量地抒写梦幻,从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女人的命运;她白色时期的诗歌则大量地运用白色意象群,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一切。总之,翟永明前后期的诗歌,由于采用了独特的视角、个人化的思考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因此她的诗歌获得了一种美学上的独特力量。  相似文献   

18.
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频繁的离别既丰富了离别诗的素材,又构成了唐代离别诗繁荣的基础;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则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科举制、军功授官制、荐引制的实行都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离别诗的兴盛;唐代对诗歌的重视是离别诗繁荣的政治原因,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则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对王维、孟浩然、刘昚虚、韩翃、白居易、翁宏诗中6个用法比较特殊或难解的语词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从诗的意境出发,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