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吴蔚 《科学通报》1980,25(22):1056-1056
在以往工作中,我们从人T淋巴细胞表面和血清中分别分离出具有专一性能促进E-玫瑰花形成的SRBC受体Ⅰ和Ⅱ。它们的抗血清能抑制此作用。本文以此两抗血清的IgG作配基分别与Sepharose 4B偶联成亲和层析柱,分离人血清中SRBC受体Ⅰ和Ⅱ。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以兔抗猪SRBC受体抗血清IgG为配基制备的亲和层析柱分离人血清受体(样品1)和猪血清受体(样品2)以及以兔抗人SRBC受体抗血清IgG为配基制备的亲和层析柱分离人血清受体(样品3)和猪血清受体(样品4)四种样品,它们都能提高因45℃  相似文献   

3.
李在连 《科学通报》1983,28(15):952-952
人的T淋巴细胞具有结合绵羊红细胞(SRBC)的膜受体(E受体)。45℃加热或经胰蛋白酶的消化,E受体可从T细胞上脱落,但又可自然再生。体外试验证明,E受体的再生率,可因转移因子等物质的加入而增强。Holzmaa及Lawrence(1977)曾报道,人注射转移因子之后,体外试验可增加E玫瑰花形成细胞的数目,这种现象在我们实验室也同样观察到。  相似文献   

4.
吴蔚 《科学通报》1986,31(17):1359-1359
80年代初作者等报道了人SRBC受体的分离提纯及性质研究.最近按Mendes法,即以SRBC吸附人淋巴细胞45℃保温上清(SHPL)中的结合蛋白质(Bp),免疫自体羊。按理,在人淋巴细胞表面与SRBc结合的蛋白质即为SRBC受体。但在分析了SRBC或其血影吸收SHPL后洗脱液中蛋白质的PAOE图谱,却出现多条区带。比较SHPL在SRBC吸收前后的凝胶过滤图谱,被吸附的蛋白质亦不限于在一个峰上。以此吸附蛋白质的SRBC免疫自体  相似文献   

5.
吕占军 《科学通报》1983,28(23):1472-1472
本文中测定了狗淋巴结T、B淋巴细胞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谱,借以了解这两类细胞在代谢方面的异同。狗淋巴结细胞悬液(含淋巴细胞98%)先形成FAG(绵羊红细胞-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小鼠补体)花环,再于聚蔗糖-泛影葡胺分离液上梯度分离EAC成花细胞和EAC不成花细胞。界面细胞(T细胞丰富)含86.94±7.7%EAC不成花细胞,而沉淀细胞(B细胞丰富)含79.0±10.5%EAC成花细胞。分离的T细胞丰富,B细胞丰富细胞群,和未分T、B的淋巴细胞(49.8±7.896形成EAC花环)以蒸馏水30秒溶红细胞并冲洗,然后用Tris缓冲液  相似文献   

6.
E玫瑰花形成对淋巴细胞内cAMP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能与绵羊红细胞(SRBC)自然地结合,形成玫瑰花样细胞团,称为E玫瑰花结.猪的T淋巴细胞也有类似效应.E玫瑰花实验现已应用于临床,而且从一般性观察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发展到了恶性肿瘤等病人的特异性免疫测定.但国内外对与E玫瑰花有关的理论及应用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E玫瑰花形成的机制及其生物学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7.
HMTTeF·I_(1.5)单晶的合成、电导及晶体结构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柱石 《科学通报》1990,35(19):1469-1469
由六次甲基四碲富瓦烯(HMTTeF)所形成的有机化合物晶体,有两种可能的化学结合形式:一种是分子中的Te原子离子化,形成离子型化合物;另一种是分子中心共轭π键离子化,或者形成离子型化合物,或者形成混合价态型化合物。至今被报道的HMTTe F化合物晶体都只含有其中一种化学结合形式,而标题化合物晶体则同时含有上述两种化学结合形式。本文将该晶体的晶体结构、化学结合与电导性的关系作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细胞跨膜信号的传递(transmembrane signalling)是外界信息分子特异地与质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细胞产生一定的生理应答的过程。一般认为外界信号(除甾体类激素作用和细胞间连接,如缝隙连接进行的细胞间信息分子传递以外)跨膜传递的机制有3种:(1)信息分子与质膜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通过第二信使系统将信号传入细胞内。如  相似文献   

9.
刘荣秀 《科学通报》1987,32(13):1025-1025
在报告Ⅰ中,叙述了发育48—68h鸡胚血中淋巴样细胞存在能与绵羊红细胞形成E花环及ANAE阳性反应细胞,反映了在胚肝、脾发生之前的卵黄囊造血期鸡胚血中已存在T淋巴细胞阳性标志的细胞。这对认识免疫活性细胞的发生、功能的获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叙述总体E花环形成细胞(E_t RFC)的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0.
几年来 ,HIV 1跨膜蛋白 gp41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又取得了重大进展 .几个研究小组提供的实验证据证实gp41有一个潜在的细胞受体 .一个重组的gp41胞外区多肽 (aa5 39~ 6 84)以及gp41的免疫抑制多肽 (aa5 83~ 5 99)能够连接人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仅能较弱的连接T淋巴细胞 .我们发现gp41有 2个细胞结合位点 (aa5 83~ 5 99和aa6 4 1~ 6 75 ) .gp41能够选择性地抑制人T ,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殖 ,选择性地增强人MHCⅠ和Ⅱ类分子以及ICAM Ⅰ分子在细胞表面的表达 .针对第一结合位点的单克隆抗体和 gp41结合蛋白能抑制这种调节作用 .gp41和Ⅰ型干扰素之间存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 ,同源区正位于gp41的第一结合位点和Ⅰ型干扰素的受体结合位点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 ,gp41的 2个结合位点与HIV病毒感染细胞相关联 .含有 2个结合位点的多肽分别能够抑制HIV病毒感染细胞 .一个识别第二位点的单抗能广泛中和HIV_1的实验室病毒株和最新分离的病毒株 .此外 ,针对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跨膜蛋白 gp32分子上 2个同源区的抗体能保护猴免受SIV的感染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 :gp41细胞结合位点和细胞受体的研究定会对HIV病毒感染机理的研究和疫苗以及抗感染药物的研制产生重大影响 .  相似文献   

11.
周洪 《科学通报》1994,39(12):1137-1137
内皮素A型受体cDNA由Lin首先从大鼠肝脏cDNA文库中克隆出来.它为在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ET受体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础.现已证明,ET受体主要分为两种亚型(A型和B型).A型受体主要分布在平滑肌细胞,B型受体则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这两种亚型受体是由不同基因编码,ET和ET_A受体结合后,可使血管收缩,引起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而当ET和ET_B受体结合后,则会引起EDRF等舒血管物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2007,52(16):1979-1979
星型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细胞,过去多认为在神经系统中只起被动的营养和支持作用,而不具备信号处理和传递的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不但表达多种受体和通道蛋白,还可分泌多种营养因子和信号分子,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星形胶质细胞分泌信号分子的机制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细胞粘合分子受体研究进展和抗癌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仲翔  张文军 《科学通报》1998,43(24):2577-2583
机体的内部平衡及脏器结构功能的稳定有赖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外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粘合与信号转寻对细胞表型与行为进行社会性调控。细胞粘合的分子基础-粘合分子受体,以钙粘蛋白和整合蛋白的分布最为广泛。这类分子为跨膜的糖蛋白,其分子的胞质内域与膜内面多种蛋白质结成分子链式复合体,并与细胞骨架相连,在组织细胞间或细胞与外基质间形成具备粘合与信号转寻导双重功能的网络体系,参与调节组织发生和形态分化,对细胞识别  相似文献   

14.
埃可病毒11型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是B族肠道病毒中的一个重要血清型.埃可病毒11型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脑炎和脑膜炎等疾病,在婴儿和新生儿中导致重症感染甚至致命的病例也时有报道.此外,埃可病毒11型还多次在新生儿和婴幼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性感染,如2019年中国广东省发生的院内感染暴发事件,造成了19例新生儿的感染和5例死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CD55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部分埃可病毒的吸附受体,该受体可以帮助病毒吸附在细胞表面,但并不能介导病毒完成完整的入侵过程.我们在2019年的研究中,发现了人新生儿Fc受体(neonatal Fc receptor, FcRn)是B族肠道病毒的通用脱衣壳受体,并以埃可病毒6型为例解析了病毒入侵机制.本研究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解析了埃可病毒11型在入侵过程中不同pH条件下各阶段的病毒颗粒结构,以及病毒与两受体的复合物,共10个原子或近原子水平高分辨率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并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和脂质体模拟试验等分子水平试验,系统地阐述了埃可病毒11型利用CD55和FcRn"双受体系统"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埃可病毒11型利用其VP2、VP3结构域与吸附受体CD55的3、4两个短同源重复(short consensus repeat, SCR)结构域结合,结合后病毒颗粒不发生变构.病毒与脱衣壳受体Fc Rn结合之后,开始发生变构,并可在脂质体膜的辅助作用下释放遗传物质完成脱衣壳.与埃可病毒6型不同的是,埃可病毒11型结合FcRn之后在中性条件下即可起始变构.本项研究解析了重要病原埃可病毒11型侵染细胞的分子结构基础,并进一步完善了非囊膜病毒的"双受体"入侵模型.  相似文献   

15.
胡兴昌  张艳 《自然杂志》2001,23(6):367-368
板蓝根的植物来源是十字花科大青属植物菘蓝 (IsatistinctoriaL .)和爵床科马蓝属植物马蓝 (Strobialanthescusia(Nees)Kuntze.)的干燥根 ,中医将其归为清热解毒药具有抗病毒功用 ,有极大的药用价值 ,在我国已广为栽培 ,形成了不同的栽培居群[1 ] .凝集分子能与细胞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合点结合引起凝集[2 ] ,有些凝集素具有血型专一性 ,是该凝集素的糖接合部位 ,识别血细胞血型抗原的决定簇 ,并与之结合[3 ] .目前 ,凝集素的这一特性已应用于临床识别细胞表面的糖外衣 ,从而选择性结合或…  相似文献   

16.
免疫多样性的遗传基础(Ⅲ)——MHC分子及其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鼠等高等动物对侵入体内的抗原,具有高度有效的防御体系。在自然情况下,防御体系主要掌管两类反应:其一,产生与侵入体内的外来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分子(图23A);其二,杀伤T细胞认识感染病毒的自身细胞(图23B)。在这两类反应中,MHC分子、T细胞受体和外来抗原三者引起的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其中MHC分子因有多态性,因此在防御反应中,似以识别“己”与“非己”的制约分子身份发挥作用。近来,大多认为抗  相似文献   

17.
细胞因子与受体的协同进化及其推论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贺福初 《科学通报》1993,38(7):657-657
细胞因子均通过结合并激活各自的胞膜受体而发挥其多重生物学作用。目前,人们对细胞因子-受体作用后的信号传导机制以及因子-受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均有不少了解,但对进化过程中两者关系的认识仍处空白。分子进化学以往主要集中于对单—蛋白质的种间分子进化分析,而缺少对相关蛋白质分子进化的比较研究。贺福初和吴祖泽曾运用Dayhoff计算法比较分析细胞因子中多种造  相似文献   

18.
玉米花粉中凝溶胶蛋白的免疫化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玮  阎隆飞 《科学通报》1997,42(16):1784-1786
肌动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中,参与细胞内多种运动过程。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肌动蛋白以两种形式存在:单体(G-actin)及聚合体(F-actin),两者在细胞内通过聚合解聚作用维持动态平衡。F-肌动蛋白为双股螺旋丝,它能进一步形成更有序的微丝束或网状结构,以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空间结构和胞内物质的定向运动。细胞能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调节肌动蛋白的聚合解聚过程,能与肌动蛋白结合并调节其聚合解聚作用的一类蛋白统称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ctin-binding proteins,简称ABPs),目前生物界已发现了几十种ABP。凝溶胶蛋白(Gelsolin)是研究较为清楚的一种ABP,最早Yin和Stossel于1979年从兔肺巨噬细胞提取液中分离得到,以后证明它普遍存在于低等的真核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中,依其来源可分  相似文献   

19.
雌激素受体是靶细胞上能同雌激素特异结合,并能引起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激素和药物对雌激素受体的调节机制,为我们展示了通过受体调节改变靶细胞某些功能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遗传工程技术最近已用来试图了解脑的信号传输系统。日本京都由Shosaku Numa领导的科研组已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克隆分子,能用来测定一个细胞如何响应电信息。这种克隆分子是两类神经递质乙醯胆素受体中的第二类,即所谓蕈毒碱受体。神经细胞通过释放所谓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进行通讯联系。这种化学物质与相邻细胞膜中的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