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箭”腾飞,“神舟”远航。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单人升空遨游,到双人五天联袂飞行,再到三人上天一人出舱太空行走,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创造了一个一个新的纪录。中国连续三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铸成了屹立于世界高科技之林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2.
载人航天技术是指有人(航天员)参与的、对空间(包括地球以外的天体)进行探索以及利用空间特有环境进行科学研究、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综合工程。一、载人航天技术的内容及意义1.载人航天技术的内容载人航天的内容主要通过载人航天系统体现出来。目前的载人航天系统主要包括载人飞船航天系统、航天飞机航天系统和载人空间站航天系统 ,其中载人空间站航天系统是规模最大、天地一体化的载人航天系统。它包括三大部分。轨道基础设施由在低轨道上运行的载人空间站、无人轨道平台及在高轨道上运行的数据中继卫星、定位卫星等组成。地面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3.
P2P流媒体元年到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怕每个热血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2005年10月12日这个神圣的日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升空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然而可能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让人们与两位航天员“亲密接触”的网络直播所采用的P2P技术。究竟蕴藏着多大的市场商机?进入2006年,无数业内人士的目光聚集之处——P2P这一新势力正在以“火箭般的速度”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4.
《当代地方科技》1999,(6):79-79
人类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数万人40年不懈的努力并数以千亿美元的投入为代价的,这样高的投入是否值得?中科院院士、中国空间协会理事长、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王希季先生撰文阐述了这一问题。1961年4月12日,俄国人加加林进入太空轨道并返回地面,掀开了世界载人航天史的第一页。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俄国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但这些载人航天取得的巨大发展,是以上万人40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数以千亿美元计的投入为代价的。时至今日,人类并没有从载人航天得到多少回报。这就引发了"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和值不值得搞载人航天"的旷  相似文献   

5.
载人航天事业在不断发展,自动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也日趋成熟,这些先进技术也逐步应用于载人航天中.文章论述了载人航天中的人-机功能分配的基本方案,阐述了遥科学在载人航天中的研究动态,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要不要搞载人航天?怎么搞载人航天?采取何种发展战略和技术途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科技诸多方面。遵照钱学森院士创建的系统学提出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结合中国国情,以软科学命题,从指导思想、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几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面对世界载人航天的挑战和机遇,中国载人航天不可不搞,也不能大搞,飞船起步,平稳发展万无一失。盲自赶超或急于缩小差距均将陷入困境,疑虑过多以至坐视不顾,也会失掉机会和希望。”文章对该软科学命题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新书上架     
《载人航天新知识丛书》《载人航天新知识丛书》(江西高校出版社)共有册,每册8万字,紧紧扣住当今航天技术的热点,即三载人航天器和三种太空活动,分别介绍宇宙飞船、航飞机、空间站以及太空行走、开发月球、探测火星,这在有限的篇幅内突出了重点,基本上涵盖了人类迄为止取得的载  相似文献   

8.
《科技知识动漫》2008,(11):40-43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自1999年以来,从神舟1号到神舟7号,中国历次载人航天任务的发射地都选在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从飞船发射场的组成规律和选址原则等方面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母港”落户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既是对丰厚的历史遗产的继承,也是基于现实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9.
欧建成 《科技馆》2004,(2):28-28
2004年5月4日,由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工程图形学学会承办的《中国载人航天科普展》(以下简称“航天展”)在中国科技馆隆重开幕了。出席开幕式的贵宾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  相似文献   

10.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神舟七号从发射、出舱到返回一气呵成,整个过程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用中国航天人的话说,一切都按程序进行,非常完美,简直是太完美了。尤其是翟志刚一手扶着舱外栏杆,飘浮在太空,一手握着中国国旗,在太空挥舞,这一幕让人激动,让人着迷,这历史的一刻将永载史册。茫茫太空印记了这一刻,中国人来了,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使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神舟七号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出舱活动,已经顺利返回,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个里程碑。从神舟六号到神舟七号用了3年时间,20多分钟的舱外活动凝结了广大航天科研人员的艰辛的劳动和智慧。翟志刚的太空一小步,是中国人的一大步。让捌门回首神舟七号的太空之旅,领略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展望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陈心怡 《今日科技》2011,(11):56-59
"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北京时间3日凌晨的"太空一吻"载入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也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迈向更为广阔舞台搭设了新的一阶"天梯"。中国已经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从神五到神六再到神七,到今天中国顺利实现了两个航天器的在轨对接。掌握了在轨交会对接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又一次华美嬗变。  相似文献   

12.
事实上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连续过程。因为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找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这是生命赋予每个人至高无上又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大学生更是处于自我认识的最关键时期。因为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已基本发展成熟,他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品质,正确地感知自己的社会角色,并主动地按照社会要求去认识、调整和发展自己,自我认识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在他们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对自己丧失希…  相似文献   

13.
从1966年2月到1972年12月,美国共发射了17艘阿波罗宇宙飞船,其中有11次载人飞行,6次载人登月,登上月球的有12人,还有环月求飞行的“阿波罗计划”共造就了24个月球人。这些“月球人”受到万众瞩目,在他们登月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从第一艘"神舟"飞船飞上太空到天宫一号在浩瀚的宇宙中安家,12年的时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向建造空间站这一多年前确定的目标稳步迈进。作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继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后,又将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载人航天技术是指有人(航天员)参与的、对空间(包括地球以外的天体)进行探索以及利用空间特有环境进行科学研究、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综合工程。一、载人航天技术的内容及意义1.载人航天技术的内容载人航天的内容主要通过载人航天系统体现出来。目前的载人航天系统主要包括载人飞船航天系统、航天飞机航天系统和载人空间站航天系统, 其中载人空间站航天系统是规模最大、天地一体化的载人航天系统。它包括三大部分。轨道基础设施由在低轨道上运行的载人空间站、无人轨道平台及在高轨道上运行的数据中继卫星、定位卫星等组成。地面基础设施由指挥控制中心、跟踪通信网、发射中心、着陆场、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及有效载荷中心等组成。  相似文献   

16.
庞之浩 《科学世界》2005,(11):16-24
2005年10月12日9时,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把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在太空飞行5天后于10月17日4时33分安全返回地面。神舟六号飞船以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为目标。搭载了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试验设备和科学试验设备,全面验证和考核了载人飞船的生命保障功能,以及结构与机构系统和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等。首次实现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任务的揭幕之战。  相似文献   

17.
载人航天的三大里程碑 载人航天是指人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进行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等开发活动的往返飞行。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层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外层空间,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  相似文献   

18.
《创新科技》2010,(4):28-28
在4月13日落幕的“载人航天工程工作协作配套工作会议”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总装备部副部长牛红光透露,今年是我国载人工程交会对接任务准备十分关键的攻坚年,也是载人空间站工程启动实施的开局年。  相似文献   

19.
您知道吗     
载人航天发射场为何建在酒 泉卫星发射中心 我国拥有酒泉、太原和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 心,那么,为什么会选择把载人航天发射场建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呢? 这是因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具有如下得天 独厚的条件; 第一,已建场30年,拥有了相当雄厚的物质 阿斗,并且生活设施基本齐全,技术保障、测控通  相似文献   

20.
在传说故事中,鬼魂出现之前,总是会有一阵让人不寒而栗的阴森寒风突然刮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