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崖公园滑坡滑体主要为粉质黏土,滑床和滑带分别由强风化泥岩与含角砾粉质黏土构成,系典型蜀南红层残坡积类滑坡。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是滑坡形成的物质基础。雨水入渗导致岩体物理力学性能弱化。斜坡经历蠕变—拉裂—剪断变形阶段之后,最终形成滑坡。  相似文献   

2.
华山村1社滑坡位于南江县长赤镇境内,该滑坡是由第四系残坡积堆积含碎石土覆盖层沿基覆界面发生的后退式逐步破坏滑坡,目前滑坡体处于蠕动状态。该文从滑坡体的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分析滑坡的成因及变形机制,评价滑坡体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滑坡体在天然情况下处于稳定状态,而在暴雨、地震情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必要对该滑坡进行治理,建议采取抗滑桩对滑坡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垮坡组滑坡变形失稳原因及影响因素,结合已有的资料和地质调查资料分析,运用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力学、无人机、物探等手段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个地质环境来看该斜坡体已经具备了滑坡的地质条件;连续几天的强降雨增加了滑坡体自重,极大降低了滑坡的稳定性,降雨是促使滑坡滑动的主要外在因素;在连续强降雨情况(达到饱水工况下)失稳,其变形破坏模式为压致-拉裂型。  相似文献   

4.
针对山西某滑坡的边界条件,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变形趋势,根据该滑坡体垂向上大致分为第四系全新统和上更新统、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和上统太原组、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等三层,前缘由于长年遭受河水冲剧,使滑坡体前缘临空,滑坡是由土体的自重、其上加载、各种动力作用、前缘临空、降雨和地下水等因素影响而形成,按变形阶段该滑坡处于蠕滑变形拉裂阶段,变形破坏形式为滑坡体沿底部基岩产生蠕滑,经过滑坡变形宏观分析、滑坡变形监测、滑坡稳定性计算及处置方案探讨,提出整体搬迁避让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梅子坪滑坡的变形机制与其稳定性,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对梅子坪滑坡进行了分区,并对滑坡影响因素、变形机制、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梅子坪滑坡下伏反倾岩体在构造作用下,产生弯曲—拉裂变形破坏,使得上部土体浅表层发生蠕滑—拉裂破坏,在A区表现较为明显;在暴雨作用下,梅子坪滑坡A区后缘裂缝扩大,A区坡体最终将沿着粉质黏土夹碎石浅层滑面发生失稳破坏;梅子坪滑坡目前整体基本稳定,A区存在失稳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丁恒  李阳春  李海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5):10903-10908
为对尖山营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合收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情况综合分析,运用构造地质学、数值模拟、无人机等手段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尖山营滑坡纵长480 m,横宽250 m,面积约1.1×10~5 m~2,滑坡体量约5.5×10~5 m~3,属中型浅层滑坡;滑坡体在多年煤层采动影响下,坡体较破碎且出现大量裂缝,持续强降雨渗入降低了滑带的抗剪强度,增加了坡体内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从而促进滑坡体向前缘临空面发生滑动,其变形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型;利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得到其在天然和暴雨两种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及剪应变增量云图。  相似文献   

7.
泻流坡滑坡位于武都区白龙江右岸滑坡聚集区,属典型滑坡-碎屑流灾害,2020年8—10月高位滑源区发生持续变形破坏,严重威胁坡脚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综合运用位移监测、无人机航拍等手段,详细阐述了滑坡发育特征及变形破坏过程,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滑源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碎石土+千枚岩"的二元结构、逆冲断裂的影响是滑坡形成的控制因素,多次地震为滑坡变形提供了结构基础,降雨入渗造成滑带软化、滑体自重增大等导致滑坡变形破坏。变形区主要为滑源区左侧中下部和右侧次级滑坡,经历两次加速变形过程,位移监测曲线呈阶跃型,属蠕滑-拉裂型推移式滑坡。滑坡处于蠕滑状态,亟须开展综合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8.
含水率对于粉土强度特性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于粉土类土质边坡,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但遇到暴雨或者持续性降雨等情况下,容易触发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动。以乌鲁木齐某地铁沿线土质斜坡为例,现场取样后通过人工改变粉土含水率进行三轴压缩试验,综合分析围压及含水率对抗剪强度耦合影响,并将不同含水率下的强度参数运用至三维颗粒流程序(PFC)建立的边坡模型,研究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结果显示:内摩擦角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不断减小,黏聚力则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且下降幅度远大于上升量。抗剪强度与黏聚力具有相近的变化规律。土体强度衰减后,斜坡的变形破坏机理表现为后缘拉裂-坡体中部牵引-前缘剪出的特征。以滑带节理裂隙和滑体位移的分布为评价指标,从微观角度研究随着粉土含水率的增加,坡体变形破坏发展全过程。为该类滑坡在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普格县姚家山滑坡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11):114-118
西南地区因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成为我国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域。普格县姚家山滑坡体是一个老滑坡体因地貌塑造、降雨入渗、新构造运动等,产生局部复活后形成的新滑坡体。滑坡体位于川滇南北向构造体系中段,受则木河断裂和螺髻山背斜控制,构成滑床主体的粉砂岩、泥岩及泥灰岩地层,遭受强烈的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影响,形成坡面堆积较厚的碎石土,且有完整的黏性土滑带。通过钻孔揭露新滑坡体的滑带埋深8~9 m,滑坡纵向长331 m,横向平均宽252 m,为浅层中型土质滑坡。通过对新滑坡体的滑坡体特征、影响因素、稳定性分析等方面的详细研究,揭示了新滑坡的成因及形成机制,并分析了滑坡体的稳定性控制要素,为滑坡体的工程治理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家半坡滑坡位于天水市北山,属典型的间歇性黄土泥岩滑坡.野外调查和监测资料表明:王家半坡滑坡老滑坡属中型滑坡,其前缘复活的1~#、2~#滑坡属小型滑坡.滑坡体由黄土和新近系泥岩组成.该滑坡变形强烈,拉张裂缝、剪切裂缝多见,目前处于蠕滑变形状态,是在内外动力耦合条件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岩土结构、地下水对老滑坡的形成、发展起控制作用,1~#、2~#滑坡的复活受老滑坡滑带和裂隙控制,降雨是滑坡局部复活的主要引发因素.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型,并且呈现出多期的间歇性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天山公路是贯穿新疆天山南北的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国防战略通道。根据天山公路K964 080- K964 125段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新构造运动及地震等区域地质状况和该段滑坡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该公路段滑坡的形成机理。天山公路4#滑坡为片岩组成的岩质滑坡,位于铁力买提达坂断裂和哈尔克山主断裂之间。陡倾的片岩在自重、构造等作用因素下产生卸荷,上部片岩向临空方向作悬臂梁弯曲,逐渐向坡内发展,形成弯曲-拉裂变形。滑坡坡体前缘公路的开挖,靠近临空面位置的变形体首先蠕滑或滑塌,后面的坡体形成临空或失去阻滑力而蠕滑,这样从前缘开始逐渐“追溯”,倾向坡外的拉裂面贯通后,形成蠕滑-拉裂滑坡。  相似文献   

12.
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认为洪亮营隧道滑坡属铁路隧道施工引发的工程滑坡,滑坡总方量约1.82×10~5 m~3,滑坡类型为黄土错落性滑坡,结合其形态和微地貌特征,可将滑坡从平面上划分为滑壁变形区、牵引滑体、主滑体、右侧次滑体和左侧次滑体5个区域.洪亮营隧道斜坡属自然形成的黄土斜坡,研究认为人类工程对斜坡的开挖扰动和路基施工中强夯形成的循环荷载是滑坡的主要引发因素.对滑坡的形成机理和过程可概括为4个阶段:开挖应力调整阶段、蠕滑剪切和拉裂阶段、锁固剪断和错落阶段、侧向分离扩展阶段,滑坡形成了垂直运动距离大于水平运动距离的错落性滑动,破坏了隧洞并封闭了洞口.采用有限元法对滑坡的变形进行了模拟,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滑坡体内的变形场、应力场及破坏区分布,这样有助于更加客观、全面地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三峡库区涉水滑坡的动态变形机理,以白家包滑坡为研究对象,依据地质勘查,降雨及库水位资料,运用专业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滑坡的成因及变形机制.结果表明:滑坡变形呈阶跃式增长,4~9月份为主要变形期;各监测点自2006年起每隔3年累积位移有较大提升的"规律",分析认为是滑坡体应力场调整显示变形增大;库水位快速下降与滑坡地表位移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库水位波动与滑坡稳定性呈正相关变化.坡体的变形原因经分析为坡体外荷载卸荷及坡内指向坡外的动水压力;滑坡目前处于蠕滑变形阶段;若库水位快速下降与汛期强降雨共同作用,滑坡变形将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14.
埋入式双排桩由于具有整体刚度大、抗侧移刚度大及抗滑能力强且受力合理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在深基坑支护与大型滑坡治理工程中.以某土质滑坡为例,利用MIDAS/GTS分别对未治理的土质滑坡和采用埋入式双排桩支护后的土质滑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坡体稳定安全系数、坡体位移变形及剪应变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采用埋入式双排桩对该滑坡进行治理后,坡体的稳定安全系数由1.087 5提高到1.487 5,边坡达到稳定状态.同时坡体的大位移变形区域和最大位移量也有大幅度减小、剪应变带明显消失且剪应变大小得到有效控制,边坡治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膨胀土滑坡特征及成因,探讨膨胀土滑坡的滑动模式及滑坡发生的机理。方法根据野外调研和滑坡土体的岩性、物质成分、膨胀性、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罗家梁滑坡是大型古滑坡体上新近发育的局部浅层滑动,滑坡体以黄褐、棕黄、黄绿色黏土为主,灰白、灰绿色黏土充填裂隙,或以薄膜附于裂隙表面;黏土矿物成分以伊蒙混合层为主,并含有蒙脱石;降水入渗、生活污水入渗及地下水的作用,导致滑带力学强度降低,加之边坡形态的改变,形成了明显的滑动—变形区域及多级解体裂缝,具有牵引式滑动、累进式破坏及蠕滑等特征。结论斜坡土体中强膨胀土夹层构成滑动面,当有水渗入及人工开挖边坡打破平衡时导致土体滑动。  相似文献   

16.
2017年6月24日在四川茂县新磨村发生高位巨型滑坡,是汶川地震后所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岩质滑坡,滑坡体积巨大,破坏性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基于现场调查资料和搜集的相关资料,描述了茂县滑坡的几何形态特征和沉积物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区降雨条件、历史地震、活动断裂等特征及其对滑坡发生的影响,提出了茂县滑坡的滑动机制和动力学机制。主要成果包括:(1)茂县滑坡所在的富贵山处于松坪沟断裂和岷江断裂交汇和夹持的区域,显示为挤压型高陡(微)地貌,并具有"X"形平面断裂组合样式和"背冲式"剖面组合样式。(2)该区经历了多次强烈历史地震的影响,反复强烈的震动及叠加、累积变形破坏了岩体结构、坡面结构,降低了岩石的内聚力、摩擦强度和斜坡岩体的稳定性,并导致该区滑坡降雨阈值的降低,表明活动断裂及其历史地震是驱动茂县滑坡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而降雨仅为诱发因素。(3)茂县滑坡的滑动模式为顺层拉裂-顺坡滑脱型模式,滑动过程可分为山体裂解阶段、高速溃滑阶段、碎屑流堆积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茂县滑坡的成因机制,主要表现在:高陡的单面山斜坡(顺层、顺坡)的临空条件是滑坡产生的势能条件;贯通性好的变质砂岩与板岩之间的滑动面(层面)是滑坡形成顺层拉裂-顺坡滑脱的滑动条件;富贵山两侧活动断裂对该山体的挤压抬升以及多次高强度历史地震的震动、变形的积累及其对岩体结构的长期破坏,是导致滑坡产生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成都凤凰山滑坡为地质原型,通过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分析,再现了一个近水平层状的膨胀土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斜坡的失稳破坏主要受坡体内部发育的裂隙以及降雨入渗的影响,裂隙的发育使降雨入渗向坡体深部发展,并使土体的强度随降雨过程不断降低,而滑坡后缘裂隙的充水对坡体产生了较大的静水压力.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斜坡发生了类似于平推式滑坡的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18.
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二道河滑坡出现了变形加剧现象。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和蓄水过程中滑坡渗流及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了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及变形机制。结果表明:二道河滑坡从开始变形到三峡水库不同阶段蓄水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推移式转化为牵引式、由悬浮减重型转化为动水压力滞后型的过程,滑坡变形的地质力学模式为蠕滑—拉裂型。对滑坡变形机制转化的分析可供类似滑坡的分析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河南科学》2016,(7):1140-1147
为研究连续暴雨状态下南京地区下蜀土滑坡的失稳机制及应急处置方法,以南京燕子矶太平村75-4号滑坡应急抢险处置为例,利用Geo Studio软件多个模块进行耦合模拟,运用非饱和土力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暴雨状态下下蜀土滑坡易发生在浅层非饱和部分以及土岩交界处,变形滑动过程为持续暴雨—孔隙水压力增高、自重力增加、土体强度降低—坡脚临空面土层剪断滑出—后缘拉裂变形破坏.通过现场监测和模拟表明,使用减载反压、锚拉工字钢、坡面防雨等措施进行应急处置,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摩岗岭滑坡位于泸定县境内的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流磨西河口,为18世纪四川西部强震诱发的巨型地震高位滑坡.研究揭示,该滑坡发育于高烈度区的康定杂岩中,河谷走向与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河谷下切过程中斜坡经历了强烈的浅表生卸荷回弹,形成高陡斜坡后,谷坡在河谷应力场(重力场)的长期作用下坡体浅表层沿与缓倾坡外的结构面、走向北北西的陡倾结构面(与坡面走向一致)分别发生滑移和拉裂,当河谷切穿得妥断裂后,断裂带塑性变形,牵动上部坡体表层发生压缩-剪胀错动变形;周期性强震的反复作用,滑移和拉裂成脉动式和累进性式发展,最终使上述两组结构面接近贯通状态,上下游北东和北向侧裂面的切割,为坡体大规模失稳奠定了基本条件.1786年强烈的地震、高位地形放大效应、背坡效应等因素叠加最终触发摩岗岭滑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