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依靠眼睛感知大千世界,探索自然万象。同样的,对于我们的动物朋友鸟类来说,眼睛也是它们极为重要的感官。鸟类在飞翔生活中的定向、定位以及觅食、防御等多种活动首先就要依靠视觉。在自然界中,鸟类无论从外形、羽色、行为、生活习性各个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方式鸟儿的眼睛也进化得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14,(4):5-5
正海马不是马,而是一种样子奇异的鱼。海马的口鼻部很长,身体一圈圈的,行动缓慢(因为只有两副小小的鱼鳍来推动身体),这一切让人感觉海马是进化过程的废品。与它们的近亲——尖嘴鱼和海龙一样,海马也以小小的甲壳纲动物——桡足动物为食物。它们的捕食方法是:潜到一只桡足动物上方,接着,在猎物逃逸之前迅速出击。这种行为很像一个人拿苍蝇拍打苍蝇,但和人不同,海马只有在足够靠近猎物的  相似文献   

3.
<正>地球上的一些植物经过数百万年的岁月,进化出了一些高超的觅食与御敌之术,这些植物以此来保护自己抵御饥饿动物的吞食,还能像动物一样猎取食物获得营养,一不小心坠入它们"美丽陷阱"的生命就会成为它们的猎物。这些植物的"武器库"中包括有:致命的神经毒素,足以刺穿汽车轮胎的荆棘毒刺,  相似文献   

4.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1,33(4):208-210
概述了动物行为学家对充满魅力的蜜蜂觅食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蕈形体对蜜蜂觅食行为的影响,基因和mRNA与蜜蜂觅食行为的关系,以及保幼激素和章鱼胺等神经激素与觅食行为的关系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大大增强了人们对蜜蜂觅食行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开辟了蜜蜂觅食行为研究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5.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06,28(3):155-159
本文以各种昆虫、蜘蛛和鸟类为例论述了动物求偶喂食行为的概念、生物学功能和进化,并介绍了动物界鲜为人知的各种欺骗行为。  相似文献   

6.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4,36(3):182-185
概要介绍了栖息地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行为、散布和迁移的原因,以及迁移行为的起源和进化史。动物最喜欢的栖息地应当是那些能使其生殖成功率达到最大的栖息地。Steve Fretwell利用博弈论提出了理想自由分布理论,该理论可使行为学家能够预测,当动物必须在两个质量不同的栖息地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怎么做。理想自由分布可以导致在质量不同的栖息地内定居的个体其适合度是大体相同的。很多动物年轻个体的散布可以减少近亲交配的机会,而近亲交配通常会对适合度产生负面影响。当两个近缘个体交配时,它们所产生的后代更有可能携带有害的等位隐形基因,这常常会导致近缘交配者后代的适合度明显下降。短距离迁移是先于长距离迁移的。也就是说,长距离迁移鸟类,很可能是起源于那些每年迁移距离比较短的鸟类。迁移物种起源于热带地区的非迁移祖先。  相似文献   

7.
食毒防身     
毒素是一种生物毒药,能够帮助缺乏自卫能力的生物抵御捕食者,使捕食者对它们敬而远之,比如一些蟾蜍和蛇就进化出了有毒武器,以备御敌之用.那么,那些无毒的动物又如何自卫呢?漫长的进化也使得一些无毒的动物逐渐进化出了御敌的本领:它们自身虽然不产毒,但却具备耐受毒素的能力,而且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毒素以作防身之用.  相似文献   

8.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5,37(4):278-280
多数灵长动物都在一天中的某个特定时段进行活动,除了昼行性和夜行性的种类外,很多灵长动物都在清晨和黄昏时表现出一个活动高峰,而在中午有一个休止期,还有一些种类的活动方式非常不规律,在一天24小时内随时都可能活动。上述的每一种活动方式都有利有弊。灵长动物每天都要进行三项主要的活动,即取食、移动和休息。在一天内、一个季节内和一年内对食物选择的变化是现存灵长动物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这种差别对于灵长动物的生活和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灵长动物的食物大体可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即果实、植物叶和各种动物。灵长动物所吃的食物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有很大的变化。生活在同一栖息地内不同种类的灵长动物,其取食策略存在着微妙差异,这些差异说明在经历了6 000万年进化之后,它们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性。任何其他目的哺乳动物都没有像灵长目动物那样具有如此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其中包括跳跃、树上和地上的四足行走、悬挂或悬吊行为和双足行走等。有很多事例都说明,灵长动物的取食姿态在物种进化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与运动方式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9.
动物的这种"高尚"境界究竟来自哪里?是本能,还是进化?真让我,我们之中某些忘恩负义的家伙们脸红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按照这种学说,动物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私、冷漠的竞争关系——常常为了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如食物、栖息地)而  相似文献   

10.
在动物王国里,有时同族动物会杀死兄弟姐妹以求生存,相煎之举很残酷,幸好这不是动物王国最常见的行为,许多动物子女之间的关系都很好。但如果食物短缺,某些鸟、昆虫、鱼和哺乳动物就动手杀死最亲密的竞争者——兄弟或姐妹。动物学家研究表明,一些动物的父母实际上鼓励这些自相残杀的行为,因为同类残杀有助于优生。当父母生下孩子时,子女就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基因,为了使基因传下去,后代就必须适应环境,并且能再繁衍后代。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譬如说食物短缺,后代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相似文献   

11.
猴子观天     
科学家最近发现,非洲的灰颊白眉猴竟然能记忆天气情况,了解天气对果实及昆虫幼虫(两者都是白眉猴最爱吃的食物)发育的影响,并由此定位最成熟的食物所在地。从拂晓到黄昏,科学家连续200多天跟踪观察乌干达森林里的一群白眉猴,结果发现,在猴子们重返某株树觅食之前的几天,平均气温总是很高的,阳光也很充足,而温暖的天气不仅能促进果实成熟,而且能刺激昆虫的幼虫在尚未成熟的果实中生长。因此,在一连几天的暖和天气之后重返某株或某些树觅食,猴子们自然就能美餐一顿。科学家在排除了气味之类的其他敏感因素对猴群觅食的影响之后确认,天气因素与猴群觅食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看来,两次拜访同一株树之间那些日子的平均气温是预测猴群行为的重要因素。科学家得出结论,猴群显然知道在连续的温暖天气之后觅食效果最好。由此看来,猴子也和人一样懂得看天行事。猴子观天  相似文献   

12.
正有些适应性进化似乎从未出现过,是因为进化的创造力是有限的吗?从地球上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到如今多彩多姿、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进化的神奇与美妙令人惊叹。但如果进化具有无限的创新能力,那么,为什么没能进化出有轮子的动物?显然,进化的创造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某些东西也许永远无法进化出来,否则,为什么至今植物没有进化出飞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人类才具有学习的能力。其实,动物也普遍具有学习能力,而且其学习能力是随着其进化,特别是其神经系统的进化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人类才具有学习的能力。其实,动物也普遍具有学习能力,而且其学习能力是随着其进化,特别是其神经系统的进化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一、动物竟争与ESS概念长期以来,对大多数动物性状的进化是以孟德尔原理为基础建立模型而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已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对有些性状的进化却不能这样简单地进行分析,因为这些性状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物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动物为获取配偶、食物和生存空间所表现出的多种多样的竞争行为。在自然界中,同种或不同种动物个体间的竞争是十分普遍的。在两个雄性动物的竞争中,胜者可以获得交配权、支配权、必要的“领土”及其他好处,从而  相似文献   

16.
正A我们知道,人类拥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而且明显更喜欢使用右手,这两点都是由左半脑控制的。那么,动物也分左右手吗?科学家认为,不论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还是鸟类,它们也和人类一样,具有不对称的大脑。许多脊椎动物在获取食物或进食时都更喜欢使用右侧的肢体,或优先选择右侧的食物。当黑猩  相似文献   

17.
你问我答     
《知识就是力量》2009,(12):80-80
问: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发抖?答:很多动物包括我们人类,都会在准备做出幅度较大的动作时.先做一些小动作,或者表现出一些曾经对我们祖先有意义的行为。比如,表示厌恶的面部表情是由试图推开恶心的食物或挡住难闻的味道这一动作进化而来。发抖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12,(8):53-53
生物有机体的共生关系体现在多个层面上,最简单的一种是互相交换代谢物,如植物根系和菌根真菌之间的营养交换共生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菌根真菌为植物根系提供矿物质营养,而植物根系则为菌根真菌提供糖分营养。最为复杂的共生关系则体现在共生动植物的行为上,如鱼虾为大型海洋捕食动物“义务海吉口腔”的行为,就是—种非常典型的共生互利现象,鱼虾施心地在捕食动物的嘴里获取食物,而捕食动物则悠然自得地享受免费的“口腔清洁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依然束手无策.然而,世界上不少地方的民间经验是看动物是否有异常行为,一些科学家也在研究动物和地震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世界各地流传着不少动物预知自然灾害的传说.那么,动物真的有预警地震的能力吗?如果有,它们的这种能力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20.
白腹锦鸡     
《知识就是力量》2009,(6):F0002-F0002
白腹锦鸡又称铜鸡或银鸡,是中国特有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于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冬季到农田附近觅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