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郭鹏 《科学大观园》2009,(14):77-77
《圣经·出埃及记》中有一文字,它描述了摩西的岳父杰思罗如何观察摩西花了一整天时间,倾听他的人民的诉苦和问题。之后,杰思罗告诉摩西,他一个人不能管事太多,并且建议采取具体步骤解除他的过重负担。他的第一个建议是必须以“法令和法律”形式教育人民;第二个建议是这些被选举出来的诸侯们,应按所辖人数封以“千民之侯、百民之侯、半百民之侯和十民之侯”这一类职称;第三个建议是这些诸侯必须管理一切日常事物,向摩西只汇报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最近日本学术振兴会颁发了第一届“日本学术振兴会奖”,获奖的25名科研人员中,有5人同时获得“日本学士院学术奖励奖”。所有获奖人员均为45岁以下具有国际研究水平、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就这些获奖人员的遴选标准问题,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有机化学家野依良治教授在日本学术振兴会期刊《学术月报》上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1870年7月2日,在保定署衙,曾国藩在他生平第二份遗嘱中说:“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恐致激起大变……”7月8日,曾国藩抵达天津。而仅仅十几天后的7月21日,他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  相似文献   

4.
<正>没有哪个报纸编辑能像本·布拉德利这么风光了,在《华盛顿邮报》任总编辑26年间,他公开五角大楼越战文件、追踪报道水门事件,以及打赢了一场官司、炒了一个总统、退了一个普利策奖,而且激励了无数人投身新闻。他是肯尼迪总统的挚友,他用400多篇报道把尼克松拉下了台,福特总统感谢他“是《华盛顿邮报》帮我拿到这份工作的”,他在克林顿的陪同下接受了奥巴马为他戴上的自由奖章。扮演他的电影演员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崇拜他的报纸编辑竞相模仿他“一边露出天神笑容,  相似文献   

5.
杂谈与随想     
爱在心中一个马车夫赶着一辆马车匆匆而行。这时,一个陌生人出现在他的前方,请求搭车。马车夫急忙勒住缰绳,将马车停了下来,让搭车的人上来。搭车人看见马车夫手中的书,竟是一本《圣经》,便问道:“你明白书本的意思吗?”马车夫摇头说:“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四五年了,还是不明白它的意思”。搭车人听了,微笑着说:“这个不难,只要你认为自己能懂,那么你就看明白了。”马车夫恍然大悟,原来上帝之爱已经在他心中,因为他在疾行的途中,还能停下来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6.
当现代观众还在为纪晓岚大战大贪官和珅拍案叫好时,殊不知历史上的那个“铁齿铜牙”其实是个仕途上的老滑头,否则,他不可能成为明争暗斗甚于历朝的大清官场里的不倒翁.因为皇帝面前的每个大臣,几乎都知道“明哲”才能“保身”,也大都想明哲保身免于被逆向淘汰,然而明什么“哲”才能保身?  相似文献   

7.
长尾理论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4年10月的《连线》(Wire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提出“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用来描述诸如亚马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如今,此篇文章已经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文章之一,而“长尾理论”这个词也获得了《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ly)“2005年最佳创意奖”,成为商务人士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奖项 ,都是旨在激励 ,这不会有什么歧义 ,但激励什么 ,似乎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我们纪念诺贝尔奖 10 0年 ,除了因为这个奖有数以百计的获得者遍布世界上几十个国家 ,偏偏与中国本土无缘 ,便产生了某种复杂的情绪和议论外 (这基本上属于“外史”的范畴 ) ,恐怕更值得关注的还应该是“内史”吧 ,即科技奖励 (广义地包括各个层次、各种名堂的奖掖 )究竟意欲何为 ?本人不揣冒昧 ,引申出去“提”三个似是而非的“问”(本来不应该是问题 ,但提出来就成了问题 ) :一问奖“量” ,还是奖“质”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 ,我们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现在已经进入癸未 ,而且过了春分。公元 2 0 0 3年 1月 31日 2 3时是癸未大年初一的“子初” ,虚岁我就八十九了。在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的一“经”《礼记》的“王制”篇里 ,有这么一句 :“五十杖于家 ,六十杖于乡 ,七十杖于国 ,八十朝。九十者 ,天子欲有问焉 ,则就其室 ,以珍从”。“杖于”这两个字的意思 ,就是“拿着手杖到”或“拿着手杖在”。《礼记》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一个人他活到五十岁 ,就可以拿着手杖在家里摆出家长派头管教家人 ;过十年 ,到了六十岁 ,他就可以拿着手杖到乡里 ,给乡人们指指点点 ;又过十年 ,到了七十岁 ,他就…  相似文献   

10.
牧童 《科学大观园》2009,(17):62-63
蛋家(正体字为蛋家,标准汉语为dan;亦作蛋民、艇家、水上人等)是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的统称。清初学者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一书中解释说:“诸蛋以艇为家,是日蛋家。”而根据传统的说法,蛋民所乘的艇像一只鸡蛋对半剖开.上盖以篷,故名“蛋蜓”;主人以艇为家,所以叫作“蛋家”。  相似文献   

11.
日前,由王力宏、章子怡、黄晓明、陈楚生主演的《无问西东》表现抢眼,引热议。电影用4个故事,重申了“立言立德,无问西东”的清华精神。其中,影片涉及的“西南联大”部分,让观众尤为动容,呈现了在国难当头,一大批知识分子的抉择与担当。  相似文献   

12.
据科学家分析,著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正在海底逐渐瓦解,因此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抢拍了纪录片《重返“泰坦尼克号”》,并于当地时间2004年6月7日晚9点,在全球电视网络中直播了此次拍摄的海底回传画面。中国观众会在7月份的《神奇的地球》节目中欣赏到这一精彩特辑。拍摄初衷:“泰坦尼克号”正在沉睡中灭亡“泰坦尼克号”是20世纪初最大、最豪华的客轮,在由英国南安普敦驶往美国纽约的首航途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沉入海底,船上1500余人丧生。后来的电影《冰海沉船》和《泰坦尼克号》都反映了这一事件。国家地理频道的负责人表示,最近的…  相似文献   

13.
<正>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于2015年荣获雨果奖,随后,他的作品便成了炙手可热的电影改编"香饽饽",《流浪地球》被不少网友寄望为"国产科幻大片的突破之作"。"那是一座金属的高山,在我们面前赫然耸立,占据了半个天空,同它相比,西边的太行山脉如同一串小土丘。"刘慈欣在科幻小说《流浪地球》中这样描写着掌握人类命脉的"行星发动机"。  相似文献   

14.
西北大学数学系曲安京博士《再论刘徽关于阳马与羡除公式的证明》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韩琦博士《君主和布衣之间:李光地在康熙时代的活动及其对科学的影响》两篇学术论文(均刊载于台湾新竹《清华学报》)荣获首届“立青中国科学史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此奖由...  相似文献   

15.
学术研究的最高和最根本的要求是“立道”和“立德” 。所谓立道,就是要向宋朝学人张载所说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张载《近思录拾遗》)学者之道,就是要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求真务实和为民请命。这是自然和社会(归根结底是社会)赋予学者的“绝对命令”(康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把立道看作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立道又和立德密切相关。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告诫人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者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  相似文献   

16.
金煜 《科学大观园》2009,(18):58-59
在1924年的电影《死亡射线》中,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名叫哈里·格林德尔·马修斯的人,利用一架投射机里发出的射线,杀死了用于实验的老鼠。不过,这个轰动一时的发明都埋没于那个时代的报纸中。现在,英国的科学教师福斯特写了一本新书《死亡射线:哈里·格林德尔·马修斯的秘密生活》,书中称马修斯是被远远低估,被大大忽视了的发明家,称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发明了自动驾驶仪和有声电影,更重要的是,他发明的“死亡射线”启发了后来的一系列科幻电影。这本书再次挑起了关于哈里·格林德尔·马修斯是天才发明家还是天才骗子的争议。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05,(9):25-26
1954年,美国作家海明威以他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这样说道:“他忠实、勇敢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艰辛和危难”。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海明威及其作品。如果你比较了解海明威的话,那么在观察他的时候你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呢?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一个以最简洁明了、干脆利索的方式使用英语的人?一个“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击败的”硬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但是我们今天要选择一个特殊的角度——我们要观察的是一个作为“患者”的海明威。1961年7月,海明威因对自己才…  相似文献   

18.
真人不露相     
《科学大观园》2010,(17):45-45
“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可谓浓缩了中国儒家和道家为人处世的智慧。《老子》中有“大巧若拙”的说法,而颜回因为会“守愚”而深得孔子的喜爱,他表面上迷迷糊糊,其实在用心劲,课后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  相似文献   

19.
“苷”和“甙”英文glycoside对应的中文译名为[糖]苷又称配糖物,简称“苷”,旧称“甙”。它是由糖类通过它们的还原性基团与其他含有羟基的物质如醇类、酚类、甾醇等缩合而成的化合物,“苷”和“甙”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glycoside最早的译名出现在1932年。当时,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中,在第86节复杂之糖类项下定为“配糖物”。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第92节,将glycoside一词定为“甙”[旧称配糖物]。后又于1953年该书的修订本中对为何定为“甙”字作了说明:《化学命名原则》(1932年)将glycoside定名为“配糖物”,因为名称太长,不便用作复合名词。故医学名词审查会创用“苷”字,但在化学中,早已规定芳香族与脂环族母核名称均用草字头的字代表,所以“苷”字与原则抵触,不宜采用。在其后于1955年由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在glycoside项下译为“糖苷”。由此看出医药卫生组并未采纳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审查小组的建议。这两个词就在各自领域中使用起来,其结果造成了同一概念不同名称。到1960年《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中有关章节被删掉,回避了“苷”与“甙”的使用问题,但随后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编订出版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再版本)仍坚持使用“甙”字,由于该书有一定的影响,使不统一进一步加剧。其后在1977年编订《英汉生物化学词汇》(科学出版社)时,在有二十多个院校和研究单位参加的审稿会上,化学与生化界达成共识,认为“甙”字这个新造字字形怪异,学习者难懂、难记、难读。“苷”虽为草字头,但在化学名词用字中也有不少带草头的字并不具有芳香性,另外生化名词中此字出现的频率颇高,并考虑到生化界长期使用习惯,应此在前言中着重说明,化学界弃用“甙”改用“苷”与生物化学界保持一致。这一决定既达到名词的统一,又减少了化学造字,这个决定也反映在1980年出版的《化学命名原则》中,在尔后出版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里得到全面贯彻,“甙”的作用在学术界逐渐减少,但在与其相关的学科如:生物药物和药用植物成分中已习惯使用“甙”字。由于多年使用改起来尚需时日,但这一不统一的名词已经引起了各审定委员会的注意。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9年公布的《药学名词》的前言中就明确表示:关于“苷”和“甙”,虽分别在生物药物和药用植物成分中已习惯使用,但存在争议。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考虑到在已公布的《化学名词》和《生物化学名词》中均推荐使用“苷”字,现经过充分讨论决定统一改“甙”为“苷”。最近修订的《中国药典》也改“甙”为“苷”。看来这个词的统一得到学术界的支持,这样既少了用字又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避免混淆,真是一举多得的事。“肽”和“胜”最近语文界的一位朋友和我谈起化学用字“肽”和“胜”的区别,希望就我了解的一些情况作一介绍。严格地讲“肽”和“胜”是属于生物化学的用字,“肽”字最早见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于1954年11月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对应的英文名是peptide,沿用至今。“胜”字有两个出处,最早见于1922年北京协和医学校编印的《生理化学名词草案》,它对应的英文为proteins(今译为蛋白质)。另一个是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本)中,将缩氨酸,即n分子氨基酸,缩去n-1分子的水而成的化合物,总称为胜(peptide),亦称缩氨酸。这个字就等同于生化名词中的“肽”字,但在以后公布的1960年《化学命名原则》和1980年《化学命名原则》中,“胜”字就不再使用。“胜”字现在看起来并不陌生,因为它是“勝”字的简体字。但当时造这个字时,简体胜字尚未使用,而且作为化学新字读音为shēng(音生)属会意法造字。“蛋白(质)”与“朊”《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第2期在“热点词\难点词纵横谈”栏目下,发表了几位专家对prion定名讨论的意见,大部分专家的建议中都赞成译为“××朊”或“朊××”。对于“朊”字的来历,本人翻阅了有关资料。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本)中写到“朊(音阮;英文名为protein):protein称为蛋白质,但不便用作复合名词的词根。故本小组(注:指化学名词审查小组)特从“月”从“元”创用新字“朊”,定音为“阮”,作为蛋白质复合名词的词根。1951年7月中国生物化学会上海分会在其所编订的生物化学名词草案中,亦决定将protein译成朊。在该书译名原则中写道:“protein拟译为朊。protein一字为1939年荷兰化学家Mulder所创,意即生物最基本之物质,今译作‘朊’,其意义同。”上面这段文字中,看后有个时间差的问题,就是说“朊”是由化学名词小组最先定的还是中国生物化学名词上海分会定的。经查找资料,这段说明文字虽刊登在1953年《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本)的附录中,但1951年7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中已经使用了这个字,后因有些人对造这个字有意见,故在1953年修订本中加了说明,仍坚持使用“朊”字。“朊”字,由化学名词小组制订的,另外一个佐证:由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于1955年4月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protein仍译为蛋白[质],这是解放后第一个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看来是没有采纳化学名词小组的意见。这个词的译名在化学和生化界引起了混乱,直到1975年为配合1960年《化学命名原则》的修订工作,中国化学会化学名词小组,对“朊”字进行了讨论,提出废止“朊”这个生僻的单音词,代以通用的多音词“蛋白(质)”。尔后,我国第一本《英汉生物化学词汇》(科学出版社,1977)出版时,在该书前言中曾写到:“蛋白质或蛋白”(protein)与“朊”,经讨论推荐用“蛋白质或蛋白”,不再用“朊”。《英汉生物化学词汇》出版时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很重视,当时参加编订的单位有二十余个。1984年出版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也全部将“朊”改用“蛋白质”或“蛋白”。至此“朊”字使用频率逐渐降低。1990年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也没有出现“朊”这个词。似乎这个争议已不复存在,但在前面提到对prion一词定名讨论中,生化界的专家们把“朊”字又提了出来,就此我曾请教过有关专家,若定名为“××朊”或“朊××”就必须对“朊”字有个说明赋予它新的含义,因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84年6月5日(84)第4号简报“化学用字及读音”讨论会纪要中,重申1975年废除“朊”字的决定,“朊”的换用字为蛋白或蛋白质。关于1975年为何废止使用“朊”,主要是减少化学用字特别是造新字,二是尊重生化学界的意见,因为蛋白(质)一词在生化界已经使用习惯不便于更改。这次讨论对prion定名又启用“朊”字,笔者认为若“朊”字没有新的含义,仍代表“蛋白(质)”还是不造新字,使用“××蛋白”或“蛋白××”为好。  相似文献   

20.
没有人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才出现了老人. ——秦怡 2015年5月17日,93岁高龄的秦怡在话剧《如梦之梦》中扮演老年顾香兰一角,老艺术家宝刀未老的演出和绝世风采,令北京和上海的观众大为惊叹.秦怡是我国著名女演员,她的代表作《铁道游击队》家喻户晓,深受观众的喜爱.但年过九旬的老人还出来工作,简直让人不可思议!事实上,秦怡一直没有停止工作,近年来更是每年都在接拍影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