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王琪 《科技咨询导报》2013,(15):100-100
现如今,我国存在许多矿山地质环境恶劣的现象,由于对老矿山的废弃还没有实施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废弃矿山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地质灾害的安全隐患,这就要求在治理工作的勘查设计中,进行综合考虑,从不同方面入手,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郭新华 《河南科学》2012,30(7):968-975
河南省"十一五"地质环境科技发展成就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中原经济区对地质环境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地质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为地质环境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十二五"的重点发展领域是完善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与监测管理技术体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体系,提升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恢复治理技术能力,提高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技术水平,促进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地质环境科技项目,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提升全省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孙婷 《贵州科学》2012,30(5):90-93
论述了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普遍存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矿坑突水等灾种,分析了产生这些环境地质问题的原因和危害,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引发了四大矿山环境问题,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建议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矿山开采背景和地质条件,对其环境进行了地质灾害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建议;为合理开发矿山资源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隆博煤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煤层开采等资料及现场踏勘的基础上,从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土地资源破坏四个方面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采煤对地质灾害、含水层及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严重,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严重。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对策。研究成果可为隆博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曹小林 《科技资讯》2012,(23):147-147
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既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前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国土资源部颁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编制规范》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为原则,并结合实践经验,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评估方案,对于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作了综合探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安远县废弃矿山现场及周边实地踏勘以及收集矿山水文、工程及地质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并在地质环境条件和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以生态袋边坡治理技术为主的适合于本矿山工程治理和生态复绿的技术方案,可有效消除矿山边坡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恢复和重建矿山生态系统,美化自然景观,达到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实现废弃矿地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云  熊立  吴雨夫 《江西科学》2021,39(3):483-489
为查明江西省内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2016—2018年间,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技术指南》,并以此为指导对省内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查明,江西省内现存废弃矿山6070座,总面积615.92 km2;废弃矿山在各设区市均有分布,矿种以建材及砖瓦粘土矿为主,开采方式以露天开采为主,原有生产规模则以小型为主.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是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其次为含水层破坏,再次为水土污染,破坏最小的为地质灾害(隐患),总破坏面积26112.40 hm2.废弃矿山以人工治理或自然恢复方式,恢复治理面积总计7877.83 hm2,恢复治理效果"良好"等级居多.提出了自然恢复、"轻型化"恢复治理、生态修复、恢复治理从"表面"转向"里面"、积极探索废弃矿山综合利用途径、认同废弃矿山景观的存在等6条恢复治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为激烈的一种场所,人类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也改变或破坏了矿山地区自然地质环境,从而产生众多地质灾害,降低环境质量,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产环境。简述了露天矿山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矿山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为激烈的一种场所,人类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也改变或破坏了矿山地区自然地质环境,从而产生众多地质灾害,降低环境质量,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产环境.简述了露天矿山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矿山生态建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矿山水土保持、矿山生态植被恢复等工作。就如何在攀枝花兰朱铁矿区范围内做好矿山生态植被恢复工作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南四湖流域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四湖流域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较突出,如水体污染、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环境异常、南四湖淤积、地方病等。对流域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增大环境治理投资比例,加强环境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3.
混采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或许将成为未来环境保护的热点之一。通过论述铜川市陈炉镇混采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育特征,在详细勘察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灾害防治及其他相关工程理论,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以期在无法恢复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探讨了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新思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因挖损、压占和采掘等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土地荒废、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环境质量,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产环境.简述了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形式和地质灾害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恢复方案.  相似文献   

15.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是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实现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重要举措,也是煤矿企业应自觉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以窑街煤矿为主,简述煤矿开采导致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研讨窑街煤电集团公司近年来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依据窑街煤矿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及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祝司永  潘美霞 《科技信息》2013,(6):421-421,423
本文分析了海州露天矿地质环境特征情况,并对地质环境产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构造、自然环境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矿山地质环境灾害地质特征和灾害成因,为有效治理地质灾害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郑建文 《科技信息》2011,(4):314-314
本文根据拜城县梅斯布拉克东井田勘探地质报告以及实地考察,评价了该井田目前地质环境现状,预测了井田未来开采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遵循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保证矿业可持续发展,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矿山环境地质实施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评估、治理模式、治理技术、治理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针对前边的探索研究,归纳总结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剧,矿山地质环境及其伴生的地质灾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典型露天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为研究内容,在调查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煤炭有限公司矿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基础上,依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及相关资料,对该矿区进行现状和预测评估。结果表明: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最终采坑、内排土场为重点防治区;外排土场、工业场地、储煤场、交通道路为次重点防治区。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充分实现了"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可为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质灾害是河北平原地区多发的地质灾害类型,由于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在不同地区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亦各不相同,进而导致对区城内的建构筑物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十分必要的.该项目是在查明场地内的地质、构造、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地质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对建设项目拟建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进而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