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名词审定中最为重要的两项任务是:(1)名词选择务求齐全;(2)定名力争准确。名词收选是名词审定工作中的第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名词收选的几点体会。一、从确立学科概念体系入手经过第一批和第二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在着手收选名词之前,必须明确应该收集哪些名词,怎样才能收选齐全。为此,我们决定从确立学科概念体系入手。确立学科概念体系不是我们名词审定工作的任务,但是因为它关系到收词的范围、深度、重点、分支学科名词的比例,还关系到术语的定名,以及决定着名词出版的编排等等。建立一个学科的概念体系或学科分类体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研究工作,这要集中众多的本学科专家和相关学科专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研究,才能得出成果。我们只能确立一个很粗略的概念体系。没有学科概念体系,就无法全面安排选词工作以及后续的审词定名工作。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在不断地增加和扩大,它的学科概念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难以定论。过去,国家曾制定过学科分类体系,以便起到规范作用,但是尚未推广,就有人提出修正案,甚至是推倒重来。这是新兴学科的一大特点。我们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筹备阶段就把确立学科概念体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在筹备会议上做了认真研究。大家一致认为1994年公布的第一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的层次概念已经过时,必须确立一个新的概念体系。我们参考了国家的学科分类体系、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学科划分、教育部的研究生的专业划分、国内外权威性的资料、中国计算机学会专业委员会建制等,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决定从现实出发,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分为六个二级学科: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如例1所示。三级学科分为21个。考虑到名词的共性现实,又增设了总论和计算机常用计量单位两部分,最后形成23个三级分支学科:总论、计算机科学理论、容错计算和计算机可靠性、体系结构、外围设备、信息存储技术、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维护与管理、语言与编译、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与数据通信、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计算机控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安全保密、计算语言学、信息系统、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常用计量单位。总论部分收的是通用的基本名词,凡是几个分支学科共用的名词原则上收到总论部分。应该承认这不是一个完全科学的学科分类,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在会议上未对第四级、第五级的层次进行讨论,而是责成分支学科委员根据总的概念体系自己提出分类初稿,征求学科专家意见,并交到名词委员会进行协调。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例,它的三级分支学科有: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计算机控制、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图像处理等。中文信息处理包含汉字、汉字输入、汉字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检索等四级分支学科,如例2所示。二、选好名词委员有了学科概念体系之后,我们既要对初选的名词委员进行分工,又要增选空白分支学科的委员。我们规定每位委员的任务是:负责一个分支学科名词的收集、整理、初审,并参加委员会的全部审词定名工作。在选举委员方面,我们采取的主要办法是:(1)由计算机学会向各专业委员会发文,请他们推荐名词工作委员会委员;(2)从有关术语标准化的管理或研究单位聘请几位委员;(3)从学会的工作委员会聘请委员。最后,由计算机学会名词工作委员会研究初定,报全国名词委员会审批,由学会和全国名词委员会联合发聘书。计算机名词委员会的委员共32名,此外,特别聘请了四位资深的科学家(其中两位是学会的理事长,一位是副理事长,另一位是学会的常务理事)作为顾问。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绝大多数是由各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推荐产生的,每位委员个人也明确自己是代表专业委员会参加名词审定工作的,因此很容易得到专业委员会的积极支持。因为每位委员都是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员或教授,对学科的内容和方向非常熟悉,所以在选词方面容易做到齐全。三、确定名词收选范围及原则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产品换代快,应用推广快,特别是网络普及迅猛,在第一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公布后,又出现了大量新名词。再加上厂家和商家竞相宣传或炒作,新名词数量暴涨且五花八门。要想跟上术语的发展速度,及时选全、选准新名词,排除一般商业用语,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为了做好名词的收选工作,我们讨论确定了收选名词的基本原则,规定必须收选哪些名词,不收哪些名词。1.收词原则(1)重点收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名词,要按照确立的学科概念体系尽可能将名词术语收集齐全,尤其是注意收集新的热点分支学科,如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保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的名词。适当收选与计算机学科密切相关的且经常使用的跨学科(例如通信、电子)名词,而且要注意收集那些边缘难以界定的名词,以防止漏掉重要的名词。(2)对于英文专业缩略语,原则上只收少量的已经作为独立名词使用的且约定俗成的缩略语,如laser激光。适当收选特别常用的,即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缩略语,如CD、VCD,但其后必须附上全称。因为计算机的一般性缩略语太多,并有泛滥的势态,我们决定原则上不做单独词条收选,应该收英文全称,而缩略语排在其后并用逗号隔开,例如: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设计。(3)尽可能多地收选近几年出现的,概念或内涵比较明确的,相对稳定的新名词,特别是注重收集有关互联网技术、因特网及其应用的名词,计算机安全保密的名词,多媒体技术的名词。原则上,是先放开收集,后筛选,尽量避免遗漏。但是,由于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十分迅猛,出现了许多冠以E,Web,net,digital字词的时髦名词。它们中不少名词还没有确定的概念,因此收集时要注意分析和筛选。(4)收选第一批遗漏的基本名词。第一批名词公布后发现有一些很常用的名词给漏掉了,如读出、写入、计算机字、字长、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等,觉得十分遗憾。究其原因,往往越是很熟的名词,越是容易疏漏,因此要注意补充。2.不收词原则(1)不收概念尚未确定或含混不清的名词。这类名词在新出现的计算机名词里,为数不少,例如:vaporware,vapourware(朦胧件,汽件)是指已在广告上推出,但还不能向顾客提供的软件,backdoor(后门),jellyware(柔件),nomad(流浪者),dongle(软件狗),fox message(狐狸消息)等。(2)不收松散结合的、没有特定概念的复合名词,例如:system design,design method等。(3)不收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产品或商品的名称、代号、型号以及商品广告用语,因为很多计算机厂家和商家为了使自己品牌名声大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或商品易于吸引客户,常把自己的名称及其产品或商品的名称或型号,起得很响亮,颇似术语,例如:奔腾-Ⅲ、奔腾-Ⅳ等。(4)不收因特网的网站、网页、网址的名称。(5)不收已经过时的或已经退役的技术名词,如穿孔卡片、穿孔纸带及其相关的下位名词。在计算机名词中,这类名词为数不少。但在计算机发展历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少数技术名词,可适当收选,例如磁心及磁心存储器等。(6)不收单位、公司、社团的名称,例如IFIP(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ACM(美国计算机协会)、IBM、因特网协会、英特尔、微软、惠普等。(7)不收计算机病毒的名称。病毒名称少说也有五六万种,而且每周都会出现五六十种新病毒,例如:2003年8月份开始肆虐世界的“冲击波”很快就出现了很多变种。它们不属于术语范畴,所以不予以收选。但是要充分注意收选有关防治病毒方法和技术的名词。四、采取多种收词方式要想把整个学科名词和分支学科收集齐全,是很难做到的。不论名词委员多么认真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采用多种途径并举的方式。(1)每位委员负责一个分支学科名词的收集,首先是自己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知识去收选名词。委员们热心于名词审定、用心收选学科名词,是收词齐全的重要保证。(2)每位委员负责组织有关专家提供学科名词,向专家寄发名词术语征集函,特邀知名专家推荐术语,并完成汇总和整理工作。(3)利用专业学术会议形式征集名词,在会议上号召专家提供自己专业的名词,并散发名词术语征集表。(4)网上搜索,这是一种很方便有效的方式,可从国内外的术语数据库检索。(5)委员之间相互交流名词和补充名词。五、注重名词来源计算机名词数量之多和增长之快,可以说是一种“烈性爆炸”,仅国内出版的计算机词典或词汇多达几百种,很多本计算机词汇标称十万余条名词。为了确保计算机名词收集得既齐全,又准确,我们非常重视名词的来源,并且做了几条规定,注意三个权威性:权威单位、权威出版物、权威专家。(1)尽可能从国内外权威单位或高信誉度机构的出版物中选择名词,例如:国际、国家或行业术语标准化机构公布的术语或名词,出版的辞书。在计算机领域除了ISO之外,还有美国IEEE学会、ACM学会、IBM公司、微软公司等等。(2)尽可能从国内外权威性书刊中选择名词,如百科全书、学术会议录、学术期刊,特别是新兴学科和热门专题的会议录和期刊等。国内外出版的计算机报刊多如牛毛,我们只是从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书刊中挑选名词。要特别慎重选用大量普及性和商业性报刊使用随意性很强的,尚无明确概念的“新名词”。(3)尽可能从国内外权威专家编著的书籍、撰写的论文,以及由他们主编的期刊及文献资料中选择名词。上述这些出版物使用的名词比较严谨,概念比较明确,也便于定名。六、筛选为了防止遗漏,在收选名词阶段,我们提倡不限制数量,不规定分支学科名词之间的比例,不受边缘学科的约束,尽可能地多收多选。在初选之后,委员要将名词按照层次概念排序,在整理过程中必然要做些筛选,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名词。因为每位委员掌握的尺度不一样,删除的名词数量相当多。筛选是一项重要工作,但因对名词的全面筛选要与名词定名工作相结合进行,故本文只是提出而未做具体介绍。* 张伟研究员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本文是作者在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发言的一部分,发表前作者做了修改。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中盘和碟是常见的词,但常常当作同义词混用而造成混乱。在英文文献中,磁盘与光碟用的是disk和disc。据字典(例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商务1997年版)说disc是英国拼法,disk是美国拼法,两者是通用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种混用的情况容易引起误解,闹不清说的是光碟还是磁盘。有人建议将这两个字的意思分开,即disk指磁盘,disc指光碟。例如,1993年第4版Microsoft出版社的Computer Dictionary,1994年版的Webster's World Dictionary of Computer Terms都明确说disk是磁盘,disc是光碟。1993年版的第10版IBM Dictionary of Computing在词条上就加以区分。Magnetic disk和Optical disc,Compact disc,也就把disk指磁盘,disc指光碟。在中文计算机报刊上,由于原来disk和disc的通用,造成许多译文中由于译者的不小心把该译成光碟的disk译成磁盘,把该译成磁盘的disc译成光碟。结果是使文章内容没法看懂。除此之外,由于全国名词委1994年审定的计算机名词中用“磁盘”和“光盘”,而港台文献常用“磁碟”和“光碟”,结果是混用严重,有的报刊同一期上一会儿是用碟,一会儿又用盘,甚至同一篇文章中盘、碟都混用。因此建议,按照国外目前的习惯用法,把disk译成磁盘,把disc译成光碟,盘和碟分开。盘和碟分开的另一好处是在加有限定词时可以省略去“磁”、“光”字样不致引起误解。如硬磁盘,软磁盘可简称硬盘,软盘。光磁盘是一种磁盘,磁光碟是一种光碟。不会因光磁盘,磁光盘字差不多而混淆。激光唱盘改称唱碟,激光视盘改称影碟,比较简短,易于推广。* 林兼研究员是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3.
前言在20年的名词审定实践中,我们学到了许多有关名词审定的方法和原则,以及术语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今天,我愿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我们在名词审定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认识。一、名词审定是一种研究工作名词审定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它的研究对象是科技名词或术语,研究内容是科技名词的生存、表示、释义、命名和应用。其工作目标是对科技术语予以定名,使名词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某事物、过程、现象的内涵、概念和本质特性。对于不符合本质特性和概念的现用名词,要进行认真的考证、分析、研究。凡是用错的名词,要加以纠正,还其本来面貌。有偏差的名词要给予修订。定名时,还要使名词符合汉语规范,构词合理,做到透明性,也就是说,术语应能准确扼要地表达其内涵和概念,让人们见到名词就可顾名思义。由于许多计算机名词存在一词多名的现象,致使我们要开展比较多的调研、深入的分析工作。对于各个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而言,一般讲,只是熟知本学科或本专业的知识,而对术语学、语言学(其中特别是汉语学),以及标准化技术,可以说是门外汉,因此都要有个学习阶段,以及观念转变的阶段。就前两届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而言,绝大多数委员是造诣很深的学科专家,有些人虽然从事过或参与过词典编纂工作,但是对于名词审定工作还是陌生的。初期,在讨论术语定名时,常常习惯性地查阅已经出版的各种词典的译名,逐步发现很多名词在各种版本的词典里的译名不一致,而且一本词典的译名也有好几个,无法做依据。大家终于明白,要认真学习名词审定的方法、原则和技术,学习术语学和语言学(其中特别是汉语学)的相关知识,只有对术语做深入研究,充分了解其内涵,才能做出科学的命名。名词审定与词典编纂表面看有接近之处,但实质上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比如说,编纂一本英汉专业词典,可以是个人行为或集体行为,收集名词比较随意,往往是越多越好。一个名词的译名不求惟一,一般是罗列好几个,即一词可多义。目的是向读者提供一本参考性的工具书。名词审定是国家行为,每位委员都要站在国家的高度,从科技名词的内涵和概念出发,研究释义和命名,确定科学的汉语名词。目的是向全国提供一个规范化的名词文本。全国科技名词委要求,名词审定要遵守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惟一性等原则。为了在一个学科内贯彻执行,就必须对学科的术语体系和术语的命名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为了解决一条重点名词或疑难名词的定名,首先是要查名词的出处、来源,找原始文献,查定义,只有在充分研究和深入理解名词的概念或本质之后,才能做出科学的命名。二、努力推进名词规范化在全国科技名词委领导下,计算机名词委员会于2002年完成了第二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的审定工作,并公布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公布的计算机名词对我国计算机名词的规范和统一起了明显作用,对两岸三地计算机名词的协调,对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对国内外科技交流取得了很大效果。由于计算机名词产出之快、来源之杂、途径之多、应用之广,要想及时选准新名词并做出科学的定名,是十分困难的。计算机名词除具有术语的一般特性之外,还具有几个突出的特性,即:名词的社会性,名词的生活性,名词的借用性,名词的不确定性,名词的一过性等等。也就是说,名词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愈来愈被社会广泛使用,而且常常借用或沿用其他学科或普通生活方面的用语,这给定名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是,在全体委员们的辛勤努力下,本着定名务求准确的原则,对计算机名词进行了认真审查和定名,肯定了大多数约定俗成的名词,纠正了少数错谬的名词,确定了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的命名,取得了欣慰的成绩。1.科学定名computer——计算机是我们学科的领头名词,它的定名关系着计算机及相关学科术语体系的全局。我们非常慎重,召开了多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定名。关于计算机的定名曾有5种针锋相对的意见:(1)计算机;(2)电脑;(3)计算机和电脑并存,计算机在前,电脑在后;(4)电脑和计算机并存,电脑在前,计算机在后;(5)电子计算机。对此词的讨论可以说是非常热烈,非常认真,各个引经据典,反复论证,经常是争论得面红耳赤,过了吃饭时间也不肯休会,差不多是废寝忘食了,讨论的时间长达三四个月。计算机是总称,从计算机的类型、运行方式、构成器件、操作原理、应用状况等划分,计算机有多种分类,可构成庞大的型谱。从数据表示来说,计算机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以及混合计算机三类;数字计算机按构成的器件划分,曾有机械计算机和机电计算机,现用的电子计算机,正在研究的光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等等。电子计算机就其规模或系统功能而言,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计算机。电脑名词是在微型计算机推广之后才出现的,因此,通常认为它是微型计算机的指称。经过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将总称computer定为“计算机”是最为科学的。这样,顺理成章,electronic computer可定为“电子计算机”,optical computer可定为“光计算机”,biocomputer可定为“生物计算机”。而“电脑”只作为电子计算机的俗称。如果将computer定为电子计算机或电脑,那么optical computer,biocomputer,quantum computer就无法命名了。2.纠正习惯性的错误在计算机名词中有部分约定俗成的或习惯使用的名词与其内涵不一致。我们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定名原则,对它们进行研究,尽可能根据其内涵重新命名。例如,check和checking是常用的计算机名词,在绝大多数词汇或词典中将check bit翻译成“校验位”,checking code翻译成“校验码”,odd-even check和parity checking翻译成“奇偶校验”,也就是将check和checking译为“校验”,而且很多人已经习惯用校验。通过对check和checking的内涵、概念和应用技术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check和checking只有检验和检查的意思,没有校正的意思。以check bit为例,它的意思是,用于检查二进制数传输正确性的附加位,例如:奇偶位,只是用于检查而不做校正。所以,我们决定还其真面貌,将check和checking改为“检验”,其组合词定为“检验位”,“检验码”,“奇偶检验”等。后来发现很多词典也相继改成了检验。3.予以正名在计算机名词中有不少名词是从一般生活用语借用过来的。对这类名词的命名是非常困难的。例如,menu是用得非常广泛的计算机名词,在出版的绝大部分词典里全部直接翻译成“菜单”,而且社会上已经非常习惯使用“菜单”。全国科技名词委要求我们定名应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要科学定名,提出计算机中没有菜,又不是饭店,为什么叫菜单?计算机名词委员会对menu做了认真研究,并邀请国内许多著名软件专家多次进行专题讨论,查阅了许多文献的说明和解释:menu是数据处理系统显示的操作项目的列表,用户可从中选择要启动的操作,或者是在屏幕上显示的一种带多个选项的图案,用户只要从中选择需要的操作或功能,即可启动相应的程序。大家一致认为“菜单”确实不符合计算机学科中的概念和内涵,不符合整个科学技术术语体系的要求和规定。经过长时间论证和冥思苦索,终于选定“选单”作为menu的术语。定为选单后得到很多专业内外人士赞赏,认为它是非常确切的学科术语,并且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但是,为时已晚,公布后很难扭转局面。这里顺便提醒一句,新词要快选,定名要及时。4.公布的名词慎重修改凡是经过学科名词委员会审定的,由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名词,除非发现有明显问题,一般应诚恳地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要轻易修改,更不能操之过急,临时拍板定案。以名词E-mail为例,在1993年以前,电子学名词委员会和计算机名词委员会已经定名为“电子邮件”,并由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式公布。在审定因特网及其相关的名词时,本来多数人认为,将E-mail定为“电子邮件”是符合其内涵的,经过多次讨论,无大争议。在终审会议上,一位权威专家坚决反对定为“电子邮件”,理由是国家标准已经将mail定名为邮件,并有专门的定义。会议上争论不休,几乎陷入僵局。主持人提出,大家再动动脑筋,想想有没有别的名词。片刻,有人提出电子函件如何,未经深入讨论便敲定“电子函件”。全国科技名词委发布试用后,社会反响很大,多数认为电子函件不如电子邮件好,希望改为电子邮件。再次召开审定会议时,大家同意将“电子邮件”定为第一名称,将“电子函件”作为又称。全国科技名词委不得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做了修订声明。这是一个典型的遗憾例子。术语定名既然是一项研究工作,就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破除框框,创造一个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特别是,持各种不同观点者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氛围。这里决不能采取行政命令,少数服从多数等办法。三、紧跟时代的发展,反映科技的新面貌、新水平1.全面反映新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学科,新分支学科不断出现,新产出的术语与日俱增。为了充分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面貌,我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确立学科体系框架,列出全部分支学科,特别是新分支学科,二是要尽量多收集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工作重点是收集和审定新学科的新名词。我们把确定学科体系框架作为名词审定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我们不是建立体系框架,而是参照有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分类体系和国际上学科的一般划分,编排了第二批计算机名词的全部分支学科,特别是包含了新生的分支学科及其下位学科。结果,第二批计算机名词共有23个分支学科:总论、计算机科学理论、容错计算和计算机可靠性、体系结构、外围设备、信息存储技术、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维护与管理、语言与编译、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与数据通信、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计算机控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安全保密、计算语言学、信息系统、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常用计量单位,比第一批计算机名词增加了5个分支,基本覆盖了计算机科学技术整个学科体系。在审定第二批计算机名词时,我们强调尽可能多地收集近几年出现的,概念或内涵比较明确的,相对稳定的新名词。我们的做法,是先放开手脚大量收集,然后再进行筛选,以充分反映计算机科技的新发展、新技术。我们特别注重收集和审定了有关计算机网络、因特网及其应用、计算机安全保密、多媒体技术等热门名词。例如,在因特网方面有:因特网接入提供者(IAP),因特网内容提供者(ICP),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网上老手(oldbie),网上新手(newbie),网虫(surfer),泡网(surfing)。在多媒体方面有:随身计算(wearable computing),数据手套(data glove),数据服装(data clothes),机顶盒(set-top box,STB)。在安全保密方面有:密钥流(key stream),密钥管理(key management),密钥证书(key certificate),密钥托管(key escrow)。此外,我们还特别注重补充了较多的中文信息处理方面的名词。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十分迅猛,新名词应运而生,网上用语暴增,出现了大量的与e,web,net相结合的时髦名词。就拿冠以e的名词来说,简直多得不胜枚举,如e-bank,e-book,e-journal,e-time,e-shop,e-home,e-stock,e-money,e-burse e-trade,e-business,e-commerce,e-library,e-government,e-community,e-school等等。但是,其中很多名词的内涵或概念十分模糊,尚未形成术语,因此暂未收录和定名。还有许多概念或内涵比较模糊,尚不稳定的名词,只能留到下次处理,比如jellyware(柔件),vaporware,vapourware(朦胧件,汽件),nomad(流浪者),dongle(软件狗)等。由于计算机新名词出生太急、太快、太多、太杂,我们实在跟不上新发展,只是尽最大的努力来缩短时差。2.与国际接轨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术语所表达的概念有时会有潜移默化的变化。因此,我们应随时注意名词的发展变化,与国际接轨。以disk和disc两个词为例,很久以来,特别是在光碟未广泛应用以前,在国外和国内,这两个名词被看作是等同的,不加区分的,可以相互替换,因此磁盘和光碟均有两种英语写法,即magnetic disk,magnetic disc和 optical disk,optical disc。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英等国出版的一些很有影响的,权威性的计算机及相关学科词典、科技期刊及专著,以及普通英语词典,已开始把disk和disc明显地区分开来,用disk专门表示磁盘及其组合词,如magnetic disk,cartridge disk,floppy disk,hard disk,disk array;而用disc专门表示光碟及其组合词,如optical disc,laser disc(LD),compact disc(CD),digital video disc(DVD),disc array等。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论证,可以说是争论,好不容易才取得共识:(1)从国际上术语发展的主流来讲,disc与disk已分别表示光碟与磁盘;(2)从科技发展角度出发,磁盘和光碟都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并且会产生许多新名词;(3)应遵照名词审定原则,一个概念只对应一个术语,即术语的惟一性;(4)社会上光碟和光盘两个名词都在使用,而且比较混乱,急需规范;(5)将磁盘和光碟区分开后,更有利于对新词及其组合词的定名和应用。最后,我们决定与国际接轨,用“盘”字对应于“disk”,专指磁盘,而用“碟”字对应于“disc”,专指光碟。自此,把磁盘和光碟就分开了。在用disk和disc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物质或概念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语文字简练了,在英语名词中可以方便地省略“magnetic”或“optical”,参见表1和表2;汉语名词简明了,可方便地省略“磁”或“光”字;表意更加清晰,做到一词一义,即术语的惟一性;组合词易于缩写;可防止歧义,不会引起混用或误解;有利于语言表述、技术交流;节省人的精力和时间。四、加强术语学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去年,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加强术语学的研究,组建了术语学研究所,并召开了“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这是高瞻远瞩的举措,为创建我国术语学体系开了先河。我国的名词审定工作将纳入学科研究的范畴,使理论研究与名词审定密切结合,使整个术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认为术语工作应包含术语学基础研究、名词审定、批准颁布和推广应用四个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图1 术语工作主要环节过去二十年的工作重点是在虚线框内,重点开展名词审定工作,而对术语学研究这个重要环节还无暇顾及,研究工作非常薄弱。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术语学重要性的认识,扎扎实实地开展术语学研究,以便从理论上指导名词审定工作,从方法上提高名词审定工作水平。我愿借鉴相关学科的定义来为术语学提出个人的建议:术语学是研究术语的生存、表示、释义、命名和应用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从现代科学技术角度来理解,术语学可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三个方面。理论研究侧重研究现象与揭示规律,创建理论、思想;应用研究侧重研究术语命名的方法和原则,用于指导名词审定工作;技术研究则侧重于研究术语管理和应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用于创建术语工作的数字平台。可见,术语学研究的进展和成果直接影响名词审定工作,反过来说,名词审定工作又是特别急需术语学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对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应做出系统的安排,制定全面的计划。一部分人侧重术语学的体系和架构的研究,为创建我国术语学做出贡献,而更多的人应重点开展当前急需的应用课题研究。从个人从事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出发,我深深体会到,有许多急需课题应列入首批术语学研究计划,例如:(1)术语命名的理论、方法和原则;(2)术语的表示;(3)汉语术语的精简和缩写规则;(4)术语生存周期;(5)术语更新原则;(6)专有名词的命名;(7)生活用语术语化及命名原则;(8)术语的自动提取;(9)术语本地化;(10)术语乱用与术语法规等等。希望重点研究,尽快出成果,进一步制定出名词审定的规范或标准,以便指导各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顺利进行。术语学是一门交叉甚广的科学,是一门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各个领域的科学,也就是说,术语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发展术语学不单是术语学家、语言学家的责任,而且也是几乎所有学科专家的共同责任。结束语我的汇报仅仅是个人从事名词审定工作的几点体会和认识。汇报中始终贯穿着名词审定是一种研究工作,它不同于词典编纂,也不是单纯的翻译,而是要在对术语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术语进行命名。最后,对创建术语学体系,将名词审定与术语学基础研究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等,提出了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术语学的定义和体系提出了建议,推荐了需要开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如:术语命名的理论、方法和原则,术语的表示,汉语术语的精简和缩写规则,术语生存周期,术语更新原则,专有名词的命名,术语的自动提取,术语乱用与术语法。一、加强术语学研究刻不容缓我从1985年被聘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委员起,便与术语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如今,已经有19个年头了。我先后参加了第一批和第二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的审定工作,以及计算机术语标准的审定工作。在名词审定工作中我学到了有关术语学的许多知识,但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解问题,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术语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原则的问题。从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加强术语学的研究非常重要,应该说是,刻不容缓。1.术语学研究是术语工作的重要环节近二十年,全国科技名词委按学科组建了60个分委员会,开展了名词审定工作,公布了63种名词,对于术语的规范化,促进国内外科技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科技名词委领导几千名学科专家在术语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扎实的实际工作。最近,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术语学建设的研究,这是非常适时的,非常必要的。它必将对于创建完整的术语工作体系,对于进一步提高名词审定工作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过去,我在接受名词审定任务后,可以说是仓促上马,立刻聘请学科专家,组织队伍,开始收选名词,接着就是初审、一审、二审、三审直至定稿。因时间紧,任务重,根本顾不上,也无时间系统学习术语学的有关问题。担任名词审定的专家全部是兼职,而且大多数是初次做名词审定,只能是遇到什么,学什么,摸索前进。我认为术语工作应包含术语学研究、名词审定、批准颁布和推广应用四个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过去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在虚线框内,而对术语学这个环节重视不够,研究工作非常薄弱,未能起到对名词审定的指导作用,也可以说影响了名词审定工作开展。图1 术语工作主要环节2.术语学研究位于术语工作的顶层从图1看出,术语学研究应是术语工作的起始部分。整个术语工作又好比是一座金字塔,术语学研究位于最顶层。对于术语学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说法或描述。在为术语学下定义之前,我们看看相关学科的定义,例如: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分布和怎样控制动物的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构造、生长和生活技能的规律、植物的分类、进化、传播以及怎样利用植物的科学。动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动物,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那么术语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术语。我愿借鉴相关学科的定义来为术语学的定义提出个人的建议:术语学是研究术语的生存、表示、释义、命名和应用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从现代科学技术角度来理解,术语学可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三个方面,参见图2。理论研究侧重研究现象与揭示规律,创建理论、思想,应用研究侧重研究术语命名的方法和原则,用于指导名词审定工作。技术研究则侧重于研究术语管理和应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用于创建术语工作的数字平台。可见,术语学研究的进展和成果直接影响名词审定工作,反过来说,名词审定工作又是多么急需术语学的研究成果。图2 术语学体系二、急需的课题优先研究我认为对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应做出系统的安排,制定全面的计划。一部分人侧重术语学的体系和架构的研究,为创建我国术语学做出贡献,而更多的人应重点开展当前急需的应用课题研究。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加强术语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和非常及时的。我愿从名词审定的角度或者从个人的实际体会出发,就术语学研究的迫切课题发表个人建议。也就是说,针对名词审定工作选择一些急需课题,列入首批研究计划。1.术语命名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规定了名词定名的原则和方法、名词审定步骤,对于指导名词审定工作起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在开展名词审定工作时,常常感到条款过于原则,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常常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建议以理论为指导,研究名词审定的原则、方法及实施细则,使之既有宏观的原则又有具体的执行办法。《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要求,确保名词定名的科学性,使名词完全符合其概念,或者说准确地表明内涵。但在具体工作中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例如,menu在饮食业中称为菜单,而且用得非常普遍。在引入计算机名词后,人们觉得很形象,很自然地用了菜单,并且很快推广开来。在我们审定第一批计算机名词过程中,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和联络计算机名词的同志从整个科学技术术语体系及名词的科学性出发多次提出,计算机里有没有蔬菜,既然没有蔬菜,为什么不能定一个符合计算机的术语。经过多次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我们认为将menu定为“选单”是比较科学的,而且符合其概念。但是因为“菜单”用得非常普遍,很难纠正。在第二批计算机名词审定时,我们只好将menu定为“选单”,将菜单列为又称,结果是一个术语两个名词。显然,这违反了术语惟一性的基本原则,没有做到一词一义,一个概念只对应一个名词。因此,建议从术语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术语命名的理论、方法和原则,以指导名词审定工作。2.术语的表示目前,汉语术语的表示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术语不符合汉语规范。在从国外引进术语时,有很多术语是按当时的语境直接翻译过来,有不少术语是逐字翻译而成,因此汉语术语显得牵强或过长。在名词审定过程中对这类名词本应做必要的修订,但由于没有可遵循的规范化方法和指导原则,而未能做到精益求精,或者说做的还很不够。从汉字的构成来讲,汉语术语可用字、词、词组或短语等多种方式表示。短语又有主谓、动宾等多种形式。在为术语命名时,究竟采用哪种方式为好,时常是不知所措,例如:裁剪或剪裁,两者都在使用,应有个原则,才好做出取舍。从语言角度来讲术语表示有3种形式:(1)纯汉字表示,包含汉字选择、构词方法、表达方式。(2)汉字、数字、字母和符号混合表示,如:XY绘图机,电子CAD。(3)纯外语字母表示:CD-ROM、VCD、DVD、LSI、ADSL、3G。在名词审定过程中,我们虽然尽可能采用汉语表示形式,但是由于缺少明文规定和原则,还是出现了少数混合表示和字母词。建议对汉语术语的表示做深入研究,制定汉语术语表示的原则、方法和规定。3.汉语术语的精简和缩写规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汉语术语中吸收了很多经过汉化的外来术语,丰富了我国的术语体系。在引进外国术语时,很多汉语术语是直接翻译过来,有些是逐字翻译过来,汉语的表示相当长,多达一二十个汉字,例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随机存取存储器(MOSRAM—metal-oxide-semiconductor random access memory),有15个汉字,电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有11个汉字。因术语表示很长,读起来麻烦,写起来费时间,所以就常常直接使用英语缩略语MOSRAM、EPROM,出现了大量字母词。若把“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随机存取存储器”简称为“金氧半导体随机存”,汉字就减少了7个字。为了便于推广较长的汉语术语,以及尽可能减少字母词,很有必要尽快研究和制定汉语术语缩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术语生存周期术语与生物一样,也有出生、发育、成长、成熟、衰老和死亡的周期,有自己的生长规律。用计算机的术语来说,术语的生存周期系指其诞生、投入使用到被淘汰的全过程。有些术语的生存周期很短,诞生时看似健壮,名字叫得也响,但发育不良,没有多长时间便衰老和消亡了。例如,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微波计算机,延迟线存储器,60年代初出现的多孔磁心存储器、磁泡存储器等。有些术语却有很长的生存周期,例如,电子计算机,操作系统,磁盘等等。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术语的生长规律,才能做到及时选择新词和定名,以及对变化了的术语进行修订。5.术语更新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术语的内涵或表示发生了变化,例如:optical disk和optical disc过去一直被看作是等同的,不加区分的,国内通常称为光盘。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英等国出版的一些权威性的计算机及相关学科词典、科技期刊及专著,以及普通英语词典,已开始把disk和disc明显地区分开来,用disk专门表示磁盘及其复合词,用disc专门表示光碟及其复合词。特别是,光碟上全部印着disc,而不使用disk。国外,在用disk和disc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物质或概念后,对于语言表述,复合术语构成和简化,技术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发现后,觉得光盘已经约定俗成,多年未做改变。直到2002年,我们才下决心,把光盘正式定名为光碟,做到与国际接轨。对于已经变化了的术语要不要做修订,应如何进行修订,应该研究并制定术语的更新原则,以指导术语工作。6.专有名词的命名特别是对于外国人名的定名,现在的问题还不少,例如:一个外国人的姓名在不同领域出现不同译名;有些外国人的译名过于汉化,使用百家姓中常用的姓氏,分不清是华人还是外国人;有些外国人的译名采用福禄寿喜等吉利的汉字,译音很不准确;不能完全做到名从主人,未能按其出生国家文字发音规则译名;有的外国人姓名辗转几次写法或音译,因此译名不准确等等。为了使外国人的姓名翻译得准确无误,真正做到一人一名,建议研究并制定专有名词的定名原则和方法。7.生活用语术语化在科学技术中借用生活用语的术语越来越多,对这类术语的命名理应根据其概念或内涵予以定名,做到一词一意,但执行起来很不容易。这里涉及的问题较多,诸如术语的个性与共性,使用原名还是重新命名等等。如果每个学科都根据其概念重新命名,那么新术语将不断产生,术语数量就会暴涨。如果借用原名,术语可能不完全符合学科的特点。在计算机领域,这类术语为数不少,例如garbage,在环保业称为垃圾或废料,直接用作计算机术语不合适,因此定名为“无用信息”或“无用单元”。又如firewall,在建筑业定为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中firewall不是防火而是防毒,因此有人建议从概念出发定为“网盾”或“防毒墙”。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定名与英语原意不符,不能回译到英语。结果是沿用了“防火墙”。对于这样定名,迄今仍有不同意见。因此建议对借用生活用语的术语进行分析,研究和制定命名的指导原则、方法和实施细则。8.术语的自动提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航天科学技术等许多新兴学科的迅猛发展,新术语不断涌现,数量与日俱增,且分布非常广泛。要想跟上术语的发展速度,及时选全、选准新名词,是一件很难的工作。为了能及时发现新词,很多专家开展了术语自动提取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效果,但距实用还有相当距离。我建议增加人力和经费的投入,尽快在提取理论、提取方法、提取策略、提取技术和系统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9.术语乱用与术语法全国科技名词委每次颁布名词时都说明:“根据国务院授权,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术语,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均应遵照使用。”但是,术语乱用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有的不使用公布的术语,而仍然沿用被淘汰的术语。有的新术语一公布,立刻变成时髦用语,不分场合随便乱用。例如,纳米技术的“纳米”使用频率可能最高,用得最乱,什么“纳米跑道”、“纳米保暖内衣”、“纳米防晒霜”、“纳米油漆”、“纳米衣料”,简直是铺天盖地。似乎是,商品挂上个纳米,身价就可倍增。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铺设一条纳米跑道”,那么这里的纳米是表示长度、材料还是技术呢,显然用得很不严肃。为了保证公布的术语规范应用,建议在对术语乱用的现状及危害做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和制定术语法。三、多学科通力合作,创建我国术语学体系术语学是一门交叉甚广的科学,是一门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各个领域的科学,也就是说,术语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发展术语学不单是术语学专家、语言学家的责任,而且也是几乎所有学科专家的共同责任。术语学本身的性质决定必须多学科专家通力合作才能创建我国术语学体系,开创术语工作新局面。各方面的专家可借助本专业的特长,从各自的角度开展术语学的研究,例如,从语言学角度侧重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从学科角度侧重研究术语的命名和释义,从计算机角度侧重研究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如术语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服务。举办术语学学术会议,开办术语学讨论班,经常交流经验,逐渐形成一支由术语学专家及其他学科专家(如语言学专家、计算机专家)参加的高水平专业队伍。还应充分利用媒体,特别是《科技术语研究》大力宣传术语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重要作用,以提高术语工作者、术语创造者和术语引进者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在研究课题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建议参照国家基金委员会的管理办法,由全国科技名词委编写课题指南,号召全国各地专家申请,经专家评审和立项,开展专题研究,最后组织成果验收。争取国家基金委员会的资金支持,若能在那里设立术语学专项资金,对术语学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伟研究员是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新名词总是伴随新知识而来,所以也是一个名词爆炸的时代,确切地说,是科技名词爆炸的时代。面临名词的爆炸式的产生,作为国家科技名词的审定机构,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在过去几年中,全国名词委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绝大多数学科的基本名词已经审定完毕。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对今后的任务进行审视。这里我仅就几个问题说几点粗浅的意见。一、新词收集审定的重点仍是基本名词名词收集审定的重点应是基本名词——特别是教课书、科普读物、报刊、影视、生活、词典、百科全书中出现的名词。这些词使用最频繁,一旦混淆则影响深远。尽管新词层出不穷,但新词中只有一部分会成为基本名词,这些词应该是新词收集审定的重点。另外一些词只会在学术刊物和著作中使用,也要注意收集审定。还有一些偏窄词,在学术期刊著作中出现的机会也不多。虽然应加收集,但不急于审定。因为今后学术论文的发表将以英文为主,这些名词的中文定名的必要性不大。有些新词一出现就会立即成为基本名词,例如行星探测器,新发现的古生物,新元素的名称等。哪些词应看作基本名词,也需要研究。因此,我们不仅要审定名词本身,也要审定名词的基本性。对新的基本名词的出现,定名应该越快越好。否则一个不恰当的词用惯了,再改就难了。对此我建议全国名词委应建立一种快速反应机制,比如,有关学科有个三人小组,或在北京的委员及时磋商出一个意见,迅速提出定名意见供学术界讨论。例如,国外新的航天器,应由航天、天文、空间三个名词委组成一个协调小组,在发射前就提出定名初步意见。专有名词往往也是基本名词。例如,航天器名称,亮星、星云、小行星名称,都是基本名词。我们应首先抓还没有定名的专有名词的定名工作。一些源于中国的词,需要对外传播、对外推介的科技产品器物的名称,如中药名,古天文名词,我国新发现的物种、古生物,如孔子鸟,中华龙鸟等,应尽早审定,并审定其英文词。二、重视名词推广虽然全国名词委的名称中只有审定之意,但我们的工作绝不限于审定。名词的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审定而不推广,不规范的词就会继续流传,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就只能承认它了,审定成了空谈。过去,全国名词委举行的一些热点新词新闻发布会在推广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为搞好推广工作,建议在一些报刊开辟科技名词园地,加强和科技期刊的联系,主动将审定的名词通知新华社、大报、杂志。介入专业学术期刊评奖,设置名词正确性标准,或设科技名词规范奖。因特网也要尽快利用起来。本来我建议名词委建立自己的名词网站,但这样专的网站,查的人未必多,不如在综合性的科技网站上开名词专栏。查别的信息时顺便就知道了名词专栏的存在,就可查规范的名词。我最近在筹建一个科技网站ScienceDr.com,欢迎名词委在这个网上开名词检索专栏,还包括关于名词的讨论。三、加强基础研究全国名词委在基础研究上做过不少工作。在术语学的研究中,特别是术语体系中的逻辑结构,如“种”与“属”的关系等,在名词审定工作中很有指导意义。但是,中文科技名词的基础是中文术语学。术语学在国际上还是比较成熟的。而中文的术语学不同于一般的术语学,是用中文表达科技术语的概念,有其特殊性,带有中文本身的特色。中文术语学理论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来。例如,借字、造字、缩略词、音译词、多音词的构造准则,新创字的发音规则等等都有待研究,应在中文语言学的高度进行理论研究,这是丰富发展祖国语言的基础性研究。过去开展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个别词的研究,如世纪,太空和空间,光碟与光盘等。也有些涉及到基本理论问题。例如,最近几期《科技术语研究》上登载的关于建立最小汉字小字符集的文章,张碧涌的短文中关于调制解调器和“猫”的叫法问题,都涉及到中文术语学的原则问题。在名词具体审定工作中,涉及到中文术语学的原则的讨论也不少,有很多专家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但还比较零星。建议首先总结一下现在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中的涉及中文术语学原则的成果和见解,提出一些原则问题,引起争论,不是具体词的争论而是定名原则的争论。召开几次研讨会,推动这项工作。逐步形成中文术语学体系,进而反过来用理论指导名词审定的实践。四、抓好交叉学科协调名词审定的目的是名词的统一。涉及交叉学科的名词,几个学科的审定结果会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为统一名词,单一学科就无能为力了。希望全国名词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例如,航天飞行器的名称,涉及航天、天文、空间三个学科,我建议建立一个三学科协调委员会,提出一些分工原则和协商办法,但这件事应由全国名词委出面牵头。其他学科我想也有类似问题。五、建立名词中新字、生僻字的发音规则这本来也属于中文术语学的范围。之所以要单独讲,是因为通常谈名词审定只涉及词义,读音问题比较特殊。主要是化学药物领域,新造字和生僻字较多,就是很有学问的人,见到这些新字也都不知道怎样读。如果有一个发音规则,让人们不必一个一个地去查字典就好了。* 李启斌研究员是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第六届)。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 2007年6月24日,第二届古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南京召开工作会议。古生物学名词委主任李星学院士、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室主任邬江等18位专家和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李传夔研究员主持。李星学院士表示古生物学名词审定是国家赋予的一项光荣而崇高的工作,只有依靠专家和委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好。邬江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工作形势和当前任务,并对古生物学名词第二版的工作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本次会议听取了各分支学科名词审定工作负责人所作的工作汇报,讨论了各学科间名词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建议,例如从形态学、分类学和解剖学以及研究方法和新进展等角度遴选术语等。会议还就统一编写格式和体例等进行了商定。按照此次会议的工作安排,古生物学各分支学科术语条目的初稿将于12月底完成。(邬江)  相似文献   

7.
时常听到这样的提问 :台湾把计算机(computer)称为“电脑” ,不是很好吗 ,而且在社会上 ,很多人把计算机称为电脑 ,我们为什么不定为电脑 ,偏要定为“计算机”呢 ?这说明 ,很多人十分关心名词的定名 ,同时又可能不大了解大陆和台湾对计算机定名的实际情况。现就这个问题作一点说明和介绍。一、首先看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标准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 94年颁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中 ,有关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和电脑及几条相关名词的定名为 :计算机   computer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8.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于1999年3月12日召开了1999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名词委主任卢嘉锡、副主任及副主任代表章综、马阳、于永湛、叶柏林、邵立勤、李廷杰、潘书祥、田学友、李春武、杨光、高润生、吴瑰琦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议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名词委1998年工作总结和1999年工作要点”的汇报。近两年,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科技名词从学科到数量同前几年相比均有较大增加,今明两年仍是全国名词委公布规范名词的高峰期。1998年公布了4册规范名词——《医学名词·6》(外科学)、《船舶工程名词》(定义版)、《水利科技名词》(定义版)和《电工学名词》,此外,还有4册进入出版流程(天文(定义版)、土壤(定义版)、药学和生物学合订本),1998年基本上完成了全国名词委常委会年初制定的计划,同时为1999年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已公布科技名词的大合订本已完成计算机合库工作。目前仍有13个学科在开展审定工作,即医学、机械、测绘、化学命名原则、电力、航空、航天、土木、冶金、计算机(第2版)、昆虫、自然辩证法、水产等学科。其中大部分在1999年可完成审定任务。1998年组建了“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审定委员会”。另外还进行了通信、生态学、计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筹建工作。迄今为止,全国名词委已完成了40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共出版了44册各学科的规范名词,累计142,000余条。从所公布的学科来看,基本上覆盖了科学技术的绝大部分领域。社会上科技名词使用混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使用全国名词委公布的规范名词逐步成为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深入开展名词审定工作的同时,名词委积极开展了科技新词的命名及发布试用、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等工作。1998年7月全国名词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定名,同时还发布了信息技术方面intranet等部分新名词,生命科学领域也收集和审定了部分新词,在《科技术语研究》上予以发布试用。另外,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等也都收集了一批新词。在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方面,化学、大气科学、航海科技、昆虫学、天文学、水产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在积极开展工作。如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在确定101—109号元素定名时,积极同台湾化学专家联系、研商,最后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成为两岸名词工作的一个范例。此外,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还于1998年8月在京召开了两岸高分子化学方面名词命名和新词定名的研讨会,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如在因特网上公布新词定名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按年初计划得到贯彻落实。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原则同意名词委1999年工作计划,要点如下:1.进一步搞好名词审定工作1999年全国名词委计划完成7—8种规范名词的出版任务,比较成熟的有:天文(定义)、土壤、药学、医学(7)、医学(8)、心理学和生物合订本等7种。同时冶金、测绘、土木、航天、机械(1—3)、昆虫、医学(9)、电力等学科会有2—3种可达到出版要求。此外,还要抓紧航空、水产、自然辩证法的审定工作,争取达到上报条件;对已经公布数年,名词书已无库存的重要基础学科,应有选择地进行增补新词和加定义的工作。今年在这方面计划以《化学名词》为重点,做好增补新词和修订的工作,力争收词量达到1.2—1.5万条的规模,增强时代感和实用性。同时继续做好计算机名词的修订增补工作。抓紧、抓好与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1999年将筹建通信、生态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管理科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今年要重点做好名词审定的学科拓展和建设,这是加强名词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也是名词委的本职工作。我们应抓紧做好调研工作以开创新的工作局面。2.继续开展好科技新词的发布试用工作1999年应当加快审定进度和增加发布数量,同时要保证发布新词的定名质量和权威性。新词工作仍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重点,其他学科也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收集和审定新词。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试用一些“热点新词”之外,还要在《科技术语研究》或有关报刊上发布试用新词。3.继续推动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对照工作经过近几年实践,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已经在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目前仍应采取积极、务实的方针以两岸科学家共同编订对照本为主,同时也要开展新词共同定名工作。1999年计划开展大气、昆虫、航海、化学等学科的名词对照工作,并积极推动和促进水产、测绘、船舶、天文等学科的名词对照工作。4.开展好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建立名词委学术委员会,制定术语学理论研究计划,组织开展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讨,鼓励学术研究,写文章出成果,在工作中要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形成符合汉语特点的术语学理论和学派作出努力。保持同国际术语学界、联合国文献术语部门及其他华语地区和国家的长期交流合作,同国内外有关部门和组织交换术语工作资料,积极联系和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期刊,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坚持高品位、高学术水准,提高刊物质量,使期刊切实成为加强术语学理论研究、指导名词统一工作、推广规范名词的重要园地。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术语工作。5.搞好名词委办事机构的内部建设和各项改革(略)6.全国名词委换届筹备工作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至1999年底任期将满,为此,1999年要为全国委员会换届做好筹备工作。在全国名词委换届筹备工作中,我们将对一些基础学科和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召开若干学科专家座谈会,明确21世纪科技发展动向,确定第四届委员会开展工作的重点;制定全国名词委21世纪初叶的发展规划,提出第四届全国名词委全体会议中心议题和方案,报常委会研究批准;准备第四届全国名词委全体会议各类会议文件并做好会议经费、物资和服务保障方面的筹备工作。1999年是完成第三届委员会各项任务的关键年度,也是各项工作极为繁重的一年,我们要以对我国科技名词统一事业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和热情,努力完成好第三届委员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以更大的成就,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198 8年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 )公布了《大气科学名词》。这批名词共收词目 1 1 5 0条 ,按要求所收的词属于基本词、常用词。从 1 989年起 ,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始收集第二批名词 (增补名词 ) ,此时全国名词委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 ,要求将扩大收词与名词释义同时开展 ,因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释义工作开展较早 ,被全国名词委指定为名词释义工作的试点学科。增补名词与释义工作历时 5年 ,于 1 994年底将两批名词及其释义全部完稿 ,提交全国名词委于 1 996年公布 ,共有词目 1 873条。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术语》2000,2(2):13-1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0年4月19日召开了2000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名词委副主任路甬祥出席了会议。名词委副主任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及代表于永湛、孙枢、潘书祥、邵力勤、许平、李春武、谢焕忠、吴瑰琦、郭志明、李慧政、于欣丽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孙枢副主任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名词委1999年工作总结与2000年工作要点”的汇报。1999年全国名词委完成了土壤学(定义版)等6种规范名词的审定和出版任务;机械工程等7种学科名词达到上报条件;此外还有10多个学科在继续开展名词审定工作。本年度新组建了“生态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开始了审定工作。1999年全国名词委继续开展科技新词命名、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及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例如,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多媒体”系列“热点词”,召开了三次研讨会,经广泛深入的讨论,逐步达到共识。另外,1999年在《科技术语研究》期刊上公布试用了生命科学、天文学的部分新词,并就物理学部分新词刊登了征询意见;在两岸工作方面,有近10个学科在开展工作,大气科学、昆虫学名词专家分别组团访台,并召开研讨、审定会,取得积极成果。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按照年初计划内容,予以认真落实。2000年工作要点如下:1.做好全国名词委换届工作1995年12月6日,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成立。4年来,经全体委员和各分委员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做好换届工作,要对一些基础学科和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将根据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确定科技名词审定工作重点,制定好第四届委员会工作计划,更好地发挥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对于科技发展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2.继续做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1)2000年全国名词委计划完成6—7种规范名词的出版任务,比较成熟的有机械(1)、机械(2)、昆虫、医学(7)、医学(8)、土木、电力等7种。同时航空、计算机(第二版)、航天、测绘(定义版)等学科可达到上报要求。医学、机械、地理信息、生态、自然辩证法、水产等学科继续开展审定工作。(2)为适应当前国家科技发展形势。2000年将重点做好组建新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工作。拟议成立的学科有管理科学、通信工程、中医药学、免疫学、环境科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建并开始工作。(3)对已经完成第一批审定工作数年的一些学科,应进行增补、修订和补充定义的工作。(4)继续加强审定工作的基础建设,重点做好大合订本和术语数据库的工作。3.继续抓好科技新词的定名和台港澳地区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科技新词定名和两岸名词对照统一是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提出的工作任务,2000年要继续抓紧做好。信息科学和其他学科将要陆续公布试用一些新词。今年的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仍是一项重要任务,全国名词委要继续做好天文、航海、大气、测绘和昆虫学等已开展名词对照学科的工作,保持同台湾科技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4.继续开展好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开展术语学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长期性工作,2000年要积极开展术语学理论研究,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和学派开展一些实际工作;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期刊,广泛征集稿件,规范编辑出版规程,使期刊切实成为宣传推广规范名词的重要园地;保持同国际术语学界、联合国文献术语部门及其他华语地区和国家的长期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国内外各有关学科领域和术语学发展动向,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术语工作及术语学研究水平;加强同有关部门以及教材编写和出版单位的联系,探讨共同推广规范名词的措施;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术语工作。5.搞好名词委办事机构的内部建设和各项改革(略)会议听取潘书祥同志的工作汇报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名词委1999年度所开展的工作,原则通过2000年的工作计划。路甬祥院长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对建立名词委网站、出版名词合订本和电子版,强化期刊发行等工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重要意见。会议指出:2000年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新一届委员会的成立将会给21世纪的科技名词统一事业注入新的生机,我们要在前十五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规划好未来,为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